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法机制     
刑事诉讼即刑事程序,即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前后环节),尽管与刑法功能的实现有关,但它不涉及刑事实体即刑法问题。而刑法机制的组织基础是刑法结构,刑法结构则是刑事实体的价值基础。所以,刑法机制的重心是刑法问题,是动态上的刑法,是实践中的刑法。在价值取向上,程序重形式正义,机制重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2.
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台湾地区的“刑法”总体上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突显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祖国大陆刑法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强化着刑法的社会保护。不同的刑法立场可以服务于同一部刑法的相同价值目标,而并非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3.
用客观公正的理性思维认识和评价刑法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刑法规范自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审视刑法的有限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刑法与犯罪、刑罚痛苦性与人权保障、刑法规范普适性与社会现实个别性、刑法条文明确性与刑法条文模糊性等四个关系,树立正确的刑法观。  相似文献   

4.
刑法学基础     
该书封底文字介绍说:“本书是日本著名刑法学家曾根威彦的重要作品。全书将刑法当中诸如刑法的概念、刑法基本原理、犯罪的实质、犯罪的形式,以及刑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等五个问题,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但简明易懂的解说,力求使读者了解刑法的特点以及刑法学真谛。本书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本书没有将刑法总论和刑法各论分开加以叙述,而是在特定的题目之下,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叙述,较好地兼顾了总论和各论在逻辑上的一致性。第二,本书没有采用按照刑法条文顺序加以讨论的所谓体系书的形式,尤其是在讲述刑法分则时,根据不同题目将各个犯罪类型作为具体例子,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当中用以讲解刑法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十五大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为今后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刑法在保障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刑法自身的规定中,而且反映在刑法与宪法和其它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上。我们要认真正确实施新刑法,充分发挥刑法在保障依法治国方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周光权的刑法学专著《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1999年11月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该书中分别对刑法观念、刑法立法和刑法适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力求为未来的刑法学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资源和新的思路。作者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注重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开拓,从“刑法之上”和“刑法之外”,结合本体刑法论,对一系列刑法专门问题作出追问。作者的导师陈兴良教授评价说,书中从制度安排、制度选择到规范信赖的研究探讨,为法学研究完成从站在国家立场上考察刑法到站在市民社会的立场上考察刑法这…  相似文献   

7.
刑法案例教学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它适应旨在培养公安机关实战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要,在公安院校刑法教学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是,刑法案例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运用规则,否则过泛过滥、过平过谈的案例堆积,必然淡化刑法教学的重点。因此,对刑法案例教学运用规则进行研究和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我认为,刑法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必须首先确立一个总原则,然后在这个总原则的限定下,再确定具体的案例选择的运用规则。总原则要求刑法案例教学的内容必须是能够直接指导公安机关实际操作的刑法总…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正在实现从近代阶级社会向现代和谐社会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刑法方法向和谐社会的刑法方法的转变,现今刑法学界对于这个问题尚缺乏积极的探索。文章提出了刑法方法理论的本体问题、犯罪论体系的构建方法、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的方法、刑法的解释方法、刑法适用的价值判断方法、刑法论证方法等作为刑法方法理论的基本问题,期待在这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胡陆生 《求索》2007,(3):92-93
刑法国际化是有关国际公约的内容在国家刑法中的体现与执行,因此,刑法国际化必须以一定的原则为指导。中国刑法的国际化应遵守主权平等与国际合作原则、条约必须信守原则、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3,(12):85-86
廖天虎在《学习论坛》2013年第5期撰文认为,风险社会理论对法学学科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产生了风险刑法理论。风险刑法为应对“风险”,在刑法的适用上,主张扩大犯罪圈、降低入罪标准,坚持的是行为无价值理论,将处罚的重心由对引起结果的关注转移到行为本身。结合风险社会理论的真正语义和我国国情及我国刑法的立法思路与规定,在风险社会下,刑法应当固守其“重心”,即对结果无价值的坚守,维护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邱有全  金梅 《人大论坛》2010,(10):27-27
笔者检索发现,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及《刑法修正案(一)》至《刑法修正案(七)》确定的448种罪名中,有6种罪名含有“他人”一词,即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刑法第321条)、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刑法第318条)、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刑法第353条第1款)、强迫他人吸毒罪(刑法353条第2款)、容留他人吸毒罪(刑法354条)、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刑法第363条第二款)。  相似文献   

12.
由于网络犯罪的隐蔽性、远程性、无地域性等特点,致使传统刑法在规制网络犯罪之时往往举步维艰。本文从网络犯罪的刑法界定引出,通过有针对性地考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和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公约,归纳域外刑法规制网络犯罪的有效经验,通过比较和借鉴,分析我国现行刑法在规制网络犯罪方面的诸多缺陷。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行刑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刑法反渎职犯罪的利剑吉依民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下简称新刑法),把反渎职犯罪行为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这是新刑法一个重要的特点。学习新刑法,要深刻认识渎职是一种犯罪行为,它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损害公民...  相似文献   

14.
何立荣 《前沿》2008,(9):87-90
在民族地区农村的刑事法治领域,以立法途径调适国家法与民间法,就是适应民族地区农村的习俗、习惯和需要,对刑法作出变通规定。在民族地区农村变通刑法不得违背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得改变刑法总则基本规定;应平等维护被害人与加害人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应区别对待不同的民族风俗或者习惯。刑法应朝着出罪和减轻刑事责任的方向变通;但是,刑法的变通不能入罪或者加重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5.
刑法偶然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刑法偶然因果关系论的哲学错误有多种表现:违反内外因对立统一原理,违反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原理,违反因果性与必然性、偶然性辩证统一原理,混淆原因与条件的区别,因而没有哲学依据,在理论上无法立足。刑法偶然因果关系的虚构,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人为地扩大了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范围,造成刑事打击面的人为扩大;另一方面又造成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量刑畸轻,从而轻纵犯罪。刑法必然因果关系概念不够严密,应更正为刑法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蒋娜 《人权》2011,(5):49-50
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既符合《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条约的基本精神,也涉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优先领域,从而有助于我国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和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刑法保护。鉴于未成年人的弱势地位及其权益保护的刑法价值,从立法层面评价我国刑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最新动态,对于审视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与国际公约标准的现实差距,  相似文献   

17.
刑法立法解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规定的含义进行阐明的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其表现形式只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之外,对刑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对刑法立法解释存在的合理性,理论界一直充满着怀疑和指责,主张废除立法解释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即使是赞同保留立法解释的学者,也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比如从解释方式上看,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秩序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价值,它包括结构秩序和行为秩序两个方面,刑法通过对行为秩序的控制来达到对结构秩序的保护。刑法对结构秩序的保护表现为对社会结构中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的最为重要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保护,而不是以所有的社会关系为对象。刑法对于行为秩序的控制表现为刑法规范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禁止。外在地看,刑法以强制的方式控制人的行为,但不是人的思想;内在地看,行为秩序的控制离不开人们对刑法规范的普遍认同和尊重。  相似文献   

19.
97年《刑法》在环境犯罪的立法体例、犯罪主体、定罪处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刑法》在立法模式结构、犯罪客观要件、处罚和可操作性以及与环境资源法规中的刑法性规定相协调等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缺陷。有必要采用特别立法模式,扩大刑罚范围和刑事责任形式,调整个别罪的法定刑,增强条款规定的可操作性,并协调环境资源保护法中的刑法性规范与《刑法》的关系,以完善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20.
法典化以来中国刑法呈现犯罪化趋势,呈现法定犯比重趋大化和危险犯形式趋多化两种形态。中国法定犯的刑法生成的目的是秩序与安全,刑法生成内容是扩容与增量,表现为设置危险犯和多采空白罪状或叙明罪状以及大一统立法模式,应警觉法定犯的刑法生成过于功利倾向以及可能带来的新的制度风险,适时激活特别刑法立法模式。危险犯形式趋多化表现为涉罪范围扩张、单位危险犯的犯罪种类增加以及抽象危险犯的犯罪种类扩大,应适度拓展故意抽象危险犯的刑法制度供给以及合理配置其法定刑,以充分保护法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