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专门研究却很薄弱,导致国家安全活动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难以形成合理、有力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民众的国家安全意识也不强。  相似文献   

2.
李华 《政协天地》2009,(7):51-53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是荷兰。中国出现国歌的时间较晚,至今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却经历了清朝末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最初的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到成为今天激励人民群众居安思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之音。  相似文献   

3.
李伯军 《求索》2010,(2):135-137
冷战结束以来,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非洲民族国家内部因种族、部族、宗教和民族等矛盾的激化导致非洲人民对国家认同的缺失,非洲民族国家在建构过程中出现了所谓“失败国家”的论调。而从外部环境来看,非洲民族国家对于国际法上义务和责任的承担和适用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因此,非洲国家走联合自强的区域一体化道路可能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建立公平公开的公共财政黄利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民主国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有一个公平、公开的公共财政。以往,人们常把武装的暴力集团以及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的出现作为国家诞生的标志;然而,如果没有建立起码的...  相似文献   

5.
保守国家秘密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我们在研究国家安全学和设立国家安全学科体系时,不能不把对保守国家秘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早在国家出现之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保守秘密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国家出现之后,人们又逐步认识到保守机密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战争双方或敌对双方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一方面派遣间谍,千方百计窃取对方的秘密,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保卫自己的秘密。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巩固政权和求得发展的前提。而国家安全工作,就…  相似文献   

6.
刘灵 《中国减灾》2011,(11):37-37
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会出现各种紧急情况,国家尤其是政府理应责无旁贷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紧急情况的发生或者蔓延,以确保“灾而无难”或“难而少恙”。而此时,强制手段之采用则常为首选。 研究救灾应急机制下的行政强制问题需要从紧急权力说起。从一般意义上说,紧急权力可以界定为给予国家法律上的优越性,以应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稳定所产生的突出且直接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亚洲的崛起一浪接着一浪。这种现象,没有在其他洲出现,这说明亚洲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是相互开放,而不是相互封闭;是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仇视;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这是亚洲崛起的一条重要经验。亚洲要继续崛起,必须坚持这条经验。  相似文献   

8.
一、私有制、阶级、国家三者之间的关予私有制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D个体劳动取代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这就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个人所有,】是逐渐产生了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是由于g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氏族成员发生5化,从而出现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对位的各种集团;国家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段上,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6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三者的产生过8可见: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私有制、③级是国家产生的基础,三者的产生最终都是B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后者的产生巩…  相似文献   

9.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后,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但从60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步走向低潮。这主要表现在: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②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以至发生停滞;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政治动荡;④苏东国家改革出现严重失误。总之,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是这时已经大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但绝不是到了病入膏肓、无法医治的地步。而这些国家党和政府的某些领导人,却屈服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大压力,对于在科学社会主义框架内,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丧失信心,主…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自由主义的矫正而出现的社群主义,从法学的意义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社群主义对社群主体地位的强调、对法律责任观念的执著、对公共利益优先性的关注,对公民参与的热情,以及对国家中立、有限政府、弱国家的质疑,在表现出洞见的同时,也将其局限一一展现。在提供诸多启示的同时,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亦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一、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从国家发展历史来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是人治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以后国家治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人治向法治的变化,资产阶级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采取什么治理方式呢?这个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搞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2200多个人口多少不等的民族,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其中75%的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调整和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民族法制。以民族法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就是民族法学。民族法学作为法学的一个专门的学科,是本世纪80年代在我国首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门学科是适应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如何把握我国民族法制发展的历史传承关系,如何估量各个不同时期民族法学研究的特点,以及展望中国民族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房闹     
《时事报告》2012,(4):78-79
随着国家楼市调控政策的发力,许多开发商选择降价促销,而与之相伴出现的还有“房闹”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约化、集群化、集聚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茂松 《湖湘论坛》2011,24(1):9-13
自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高新技术革命而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在进入新世纪后高速发展,已经把全球各个国家的生产、贸易、资本和消费连为一体,世界市场经济全面进入高端发展期。2008年7月在全球泛滥的金融危机,是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性经济波动。目前在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下,  相似文献   

15.
胡全柱 《前沿》2009,(1):139-141
本文将现代奥运会视作一种仪式,利用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对其进行人类学的解读,以拓宽现代奥运会研究的视野。文章认为,现代奥运会是一种地位逆转仪式,且仪式主体是以运动员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在前阈限阶段,民族国家处于全球社会结构中固定的位置,这是结构的状态;在阈限阶段,以运动员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因为同台竞技而趋于同质化,出现了反结构状态;在后阈限阶段.民族国家的关系重组,全球社会结构再结构化并得以强化,又回到结构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吏道,即为官之道,从政之道。它随着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出现而出现,伴着社会生产和国家统治机器的发达而发达。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史道文化传统,是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社会、国家乃至于家庭,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几千年来,它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重要特征是中间阶层的产生和发展。中间阶层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必然结果。中间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它将避免由贫富分化而出现的两极分化,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化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机构改革不等于缩小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型国家的出现是当代社会的重要政治特征。西方国家的政府膨胀是在从市场控制转向政府控制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中国改革以来的政府膨胀则是政府调控转向市场调控的产物、这两种表面上不同的膨胀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些共同问题:在Zo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在其活动的规模、职责范围和形式上都有所扩大,接着导致了国家机构的膨胀从而降低了政府质量和政府能力这种全球性的后果。政府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在政府增长的客观要求下,以不断改革政府机构来实现政府有效性和提高政府能力。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官民比例目前已创世…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前进论坛》2008,(3):62-63
两党制,是指在一国之中存在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通过控制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而轮流执政的制度。需要说明的是.两党制并不要求一个国家只有两个政党,而是说一个国家的所有政党中.只有两个政党力量强大且势均力敌,它们通过竞选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轮流上台执政。两党制最早出现在英国,后受其影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确定了两党制。其中,以英国和美国的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20.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这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讲,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将要兴盛,一定会有吉庆、祥善的事情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