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改革在 90年代中期以后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改革的逻辑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并认为改革的逻辑的转换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示我们要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二元逻辑关系主要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等逻辑体系确立的。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不能彻底摆脱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增补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整合中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得以实现,通过“人道”与“天道”的相互增补,“自然契约”和“社会契约”的相互增补,成功完成从二元逻辑向增补逻辑的转换。这种转换消除了双方的压迫、强制和敌意,体现了一方是另一方存在的本质性条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改革过程中的认识分形与范式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争论是认识分形的表现。自我国改革启动以来,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争论,每一次争论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对改革的不同认识。面对当前存在的看病贵、房价高、上学难、就业难和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必须调整改革的范式,使改革进一步走向完善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9,(4)
新中国成立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转换逻辑。就周期而言,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就时态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时代话语、实践精神和理论成果的形态演进。这些都是基本国情、价值取向、思想路线的"不变"逻辑基础上创新变化的现实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李占则 《人民论坛》2014,(2):152-15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汲取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力量,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出改革开放新举措的逻辑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开启了中国面向未来的改革新进程.改革新逻辑开启的改革新进程全中国人民都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中国人无比期待新的历史可能性,期待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再次完成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6.
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由此,才有了西方世界过去200多年的崛起,也才有了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市场交易的范围越大,经济发展越快。利润本质上是一个连带责任制度,是市场信任的基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从职权经济转向产权经济。腐败的根源是职权经济与产权经济并存。未来改革的方向仍然是进一步缩小职权经济的范围,减少政府手中控制的资源。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仍然需要遵循市场的逻辑,而不是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  相似文献   

7.
改革三十年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发展逻辑。改革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和演进所体现的是历史逻辑、时代逻辑和创新逻辑及其有机统一。正是在这种内在逻辑的作用下,当代中国文化在不断的批判和反思中向前发展并日趋成熟。探讨改革时代文化发展的逻辑,有利于我们提高文化的自觉以推进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生发展时代的改革逻辑与改革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现代化的一个新阶段,即民生发展时代。与经济发展时代相比,民生发展时代有自己特定的体制需求,这种特定的体制需求决定了民生发展时代特殊的改革逻辑和和特定的改革框架。民生发展时代为中国未来改革奠定新的基点,只有基于民生发展时代的体制需求和改革逻辑,中国才能跳出前30年形成的"窠臼",不断拓展新的改革空间,获取新的改革动能,开创新的改革局面。  相似文献   

9.
当中国迎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时候,思考改革的逻辑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基础原理出发,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首先是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传统生产力,其次是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是更高水平的科技生产力或高级信息化生产力。生产力基础发展和阶段性变化是社会主义计划性向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0.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11,24(2):59-62,68
中国逻辑史是中国固有逻辑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它既包括中国固有逻辑理论在我国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中国固有逻辑理论在本土之外的传播与研究情况。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在我国的研究情况,既不是中国逻辑史考察研究的对象,更不能作为划分中国逻辑史历史分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政府职责体系作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角色定位、职责厘清、行为规范和价值依归提供基本遵循。进入新时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制度设计,有力推进了我国政府职责体系的重塑与优化。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政府职责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围绕相关概念之辨、价值取向和技术路径展开,体现了在主题、内容、结构、形态四个方面的研究逻辑转换。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廓清政府职责体系研究在新时代的理论方位,加强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强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的研究,构建起多学科参与的研究网络体系,并注重研究议题的均衡性,形成政府职责体系整体性研究框架,为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府职责体系提供理论借鉴,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深入探讨并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对于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逻辑回顾我国40年来农业改革取得的重要成就,是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逻辑起点。1978—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GDP从1018.5亿元增至60862.1亿元,粮食产量从30476.5万吨增至62143.9万吨。即使引入人口增长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创新,内涵丰富,至少具有三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特征,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和世界历史意义。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伴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探索历程,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从实践逻辑看,“五个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贫困实践,建立科学的反贫困制度,走出一条正确的反贫困道路,进行精准、持续的国家治理,进而形成的科学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逻辑的本质     
逻辑的本质是什么,直到今天依然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本文以逻辑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学者的经典论述为依据,对逻辑本质中最主要的方面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逻辑是形式科学,是科学的间架与结构;逻辑是关于推论的科学;逻辑是工具科学与方法论科学;逻辑是规范科学,同时也是基础科学。同时,也阐述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回答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于毛泽东,奠基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证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厘清社会主义在价值、制度和体制三个范畴内的不同含义,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基点;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而成的。今天,我们如何立足时代,充分挖掘整理、创造性地转换这一传统道德.从中获得有益的因子。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不同,中国的行政改革是行政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而且包含着一定的政治目标。但是,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又只是一项准备性的工作,它不能替代政治体制的改革。根据中国改革的逻辑,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将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走向民主的历程,其基本内容是权力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