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陈水扁敢于不顾美国反对而坚持"入联公投",是美国在台海问题上不断对其发出错误的或自相矛盾的信息,对其"台独"言行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或惩罚措施以及不断加强美台军事关系、提升美台协防能力的结果;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一中"政策的思想政治基础和法律基础决定的。维护台海局势稳定、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决心和实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不支持台独”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政策的双重性非常明显,即美国一方面堵塞“法理台独”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又怂恿“渐进台独”逐步发展。这种双重性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中美关系和美国外交政策议程所需,一是布什总统在政策调整上获得了国会支持。未来三年,美国“不支持台独”政策的双重性特点将更趋明显,这虽然对中美合作遏制“法理台独”较为有利,但对遏制“渐进台独”发展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问题上 ,鉴于两岸关系“不独不统不战不和”的基本格局 ,鉴于中国政府力争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坚定立场 ,鉴于美国“控台制华”的战略需要 ,美国政府认为实行“维持现状”政策最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一政策具有典型的两面性 ,即 :既宣称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不支持台湾独立 ,但又与台湾发展实质性关系 ,反对中国对台动武 ,不断向台提供高技术武器装备 ,助长“台独”分裂活动。美国为维持现状 ,虽会对“台独”突破其政策框架的分裂活动进行一定的约束 ,但这个政策的侧重点是阻挠统一 ,以台制华。对此 ,中国应及早谋划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台湾大选看美国对台海两岸的“双遏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所谓的“战略模糊”政策 ,维持两岸分裂分治的政治局面。这导致陈水扁当局自恃有美国支持 ,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前后 ,陈水扁为了谋求竞选连任 ,抛出了“公投”、“制宪”、“建国”等一系列“急独”政策 ,公开了“台独”时间表。中国大陆对此做出强烈反应 ,两岸关系面临空前的危机。美国政府为因应台海局势变化 ,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深地介入了台湾问题 ,动作频频地对两岸采取了“双遏阻”政策 ,以维持两岸不独、不统、不武的局面。所谓“双遏阻”政策 ,就是美…  相似文献   

5.
美台军事关系是美台政治关系的延伸和体现。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国际总体战略的调整,美台军事关系亦相应起伏不定。近10多年来,随着美国“单边主义”思潮的兴起,在潜在的“以华制华”战略思考下,美台军事勾结呈现出愈来愈密切的态势,“台独”势力与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准军事同盟”关系初步成形。  相似文献   

6.
布什政府上台四年来,充当台独保护伞、提升美台实质关系、使美台军事交流制度化、大幅度增加售台武器,这一系列政策纵容了陈水扁加快台独步伐,是当前台海形势严峻的直接原因,也暴露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图谋。  相似文献   

7.
3月18日,一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成员陈水扁被选为台湾的新“总统”.一时间,中国东南方的这座小岛成了国人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原本复杂紧张的两岸关系增加了更多的变数.针对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及“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活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两会”以来,国家重要领导人也在不同的场合阐明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原则和政策.  相似文献   

8.
"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长期以来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面性政策导致"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近些年来更是在主张维持台海现状的同时纵容"台独"坐大。美国自认为可以掌控"台独"势力,实际上对"台独"的遏止是有限的,这是当前台海局势潜伏危机的严重所在。  相似文献   

9.
外交领域里的利益、战略与政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组变量。美国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是美国实现其台海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意图。“不统”是美国实现霸权的必然选择;“不武”才能维持东亚和平的基本态势:中国制止“台独”的意志和决心使美国不得不以遏制“法理台独”来防止武力冲突。美国的台海政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0.
黄继朝 《现代国际关系》2023,(12):75-90+162
2021年以来,在内外勾连加剧台海紧张局势的背景下,日本涉台政策呈现出明确的“安全化”走向。由于涉台地缘安全固有考虑、右倾化加剧的内在驱动,以及美国加强“以台制华”、乌克兰危机的外在刺激,日本谋求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四个面向全面提升对涉台安全事务的介入程度。政治上着力建构“日台安全密切关联”的政治安全叙事,军事上拓展在台海的“先发”能力与军事活动能力,经济上加强利用台湾来谋取在供应链等方面的“经济安全”利益,外交上强化涉台安全多边战略布局。不过,日本涉台政策的“安全化”走向亦受到日本国内和平主义势力、中日关系整体架构以及美国的制约与管控。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初,美国基于布什政府对外战略与政策实践的教训与经验,提出“转型外交”,意在加强外交手段在实施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但由于全球唯一超级大国身份所决定的美国在动用武力方面的内在冲动,军事力量仍是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转型外交”实际上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也服务于以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为避免深陷伊拉克泥潭开始实施"退出战略".2009年6月30日美军从伊拉克城镇撤出,就是其摆脱伊拉克困境的重要步骤,也是美国新一轮战略收缩的标志性事件.但美军撤离给伊拉克留下安全真空,使伊拉克安全形势脆弱性日趋凸显,恐怖暴力活动重新抬头.这使美国的"退出战略"进退两难,无论如何取舍都面临极大困境.  相似文献   

13.
近读甄炳禧同志新作《美国新经济》,忍不住想说几句话。  记得80年代初,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砞葆一先生主编的《当代美国经济》一书后,当时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后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陆续都有关于美国经济的专著问世。近些年,关于美国新经济的著述也很多,但像《美国新经济》这样洋洋37万言,从学术的角度,专门论述有关问题的著作还不多见。  本书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新经济作了系统的论述。迄今,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的认识。甄著对此虽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无赖国家”及美国对其政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华 《国际资料信息》2004,(9):19-23,26
“无赖国家”的概念由美国提出后,就逐渐在国际社会流行开来。冷战后,美国把“无赖国家”确定为世界及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对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诠释,对其政策则随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5.
Wang: I believe that the above comparisons of the two "wars on Iraq" are excellent. The United States has made it clear that its present military actions are aiming at "toppling Saddam. " It seems that Washington has long made preparations for the actions, and will do mor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非洲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美国推行其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的一个有效武器以及实现其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非洲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大棋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也是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从人权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人权与非洲民主化、人权与非洲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联系来剖析美国对非政策中“人权因素”的两面性本质,指出美国对非“人权外交”的出发点和实质是捍卫其价值观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形成和30多年来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复杂多变的实际进行了回顾,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对东南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高调"重返",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在东南亚存在的举措。2013年连任后,他将在未来4年继续把东南亚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着力点。同时,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其东南亚政策也需要进行"再平衡",应放缓军事"重返"脚步,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全方位投入,均衡化、长期化地推进东南亚外交。国内财政限制、中东等地区外交挑战和外交人员人事变动等因素会对美国新一届政府的东南亚外交有所制约,但其未来政策走向仍将对中国周边外交和中美关系产生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9.
On February 27, 2006, Chen Shuibian announced his decision to cease the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 (NUC)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s guidelines," which further increased the risk of "Taiwan independence." Chen's campaign for "Taiwan independence," which in essence was an attempt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us gravely damaging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next day,the White House and U. S. State Department made a separate response. On the one hand, they argued that Chen didn't change the status quo as he only "freezed" instead of "abolishing" the "NUC"and its guidelin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urged the leaders of mainland China and the Taiwan authorities to go back to the negotiation table. ① Such understatement and seeming evenhandedness by the U.S. shows its acquiescence to the reality of Chen's abolition of the"NUC," and its limited ability to control Chen's activities for "Taiwan independence." In the coming two years, Washington's current Taiwan policy will hardly continue to work, as Chen will steadily promote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egal independence." The U. S. must make an option between allowing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forces to impinge on its "one-China policy' and clearly suppressing the movement for "Taiwan independence."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后,中美关系呈现东西两线互动的新格局。较之于"东线"(即东亚沿线),中美在"西线"(即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沿线)的利益交汇超过分歧,合作多于竞争。这为两国继续通过合作来满足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确保能源安全、维护地区稳定等共同利益需求,进而利于双方战略关系全局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双方在"西线"已初步形成相互竞争的客观态势,且各有优劣。未来关系的发展仍取决于一些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