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澎,一个在人们心中还感陌生的名字。然而,她曾是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家。
  1914年10月10日,龚澎出生在日本东京湾最大的港口城市横滨。龚澎的父亲龚镇洲(1882~1942年),原名龚镇鹏,是辛亥革命时期安徽著名的革命党人,曾被孙中山任命为陆军第35旅旅长,领导过著名的江苏靖江起义。根据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说法,他已为一岁的大女儿取名“普生”,又为新生的二女儿取名“慈生”(学生时代改名“维航”,在奔赴延安的时候,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更名为“龚澎”)。31岁的龚镇洲也许没有想到,多年之后,他的这两个女儿都成了新中国著名的女外交家。大女儿龚普生曾任联合国秘书处社会事务部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副司长、司长,中国首任驻爱尔兰大使。二女儿龚澎,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女外交家。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一辈外交家、原外交部副部长陈家康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肆虐时 ,受到残酷迫害 ,1970年7月7日他在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干校含冤病逝。陈家康早在30年代初就在上海投入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及爱国救亡运动 ,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40年代 ,他又成为著名的上海周公馆中共发言人。他在上海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迹。30年代的革命足迹陈家康原名宽、字有容 ,1913年1月13日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市)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家庭 ,父亲陈云山在抗战开始后在家乡…  相似文献   

3.
徐向良 《支部生活》2010,(10):44-45
在一条山路上,他来回走了10000多趟,磨破了200多双鞋子,走过的路程可以绕地球三圈半。 在一座大山里,他一呆就足24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青春奉献在大山之巅的转播台上。 他忙于工作,顾不了家里的农活,照顾不上父母、妻子和孩子,儿子却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相似文献   

4.
父爱如海     
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在我们兄妹中,他带我看戏最多.但我对吴侬软语似的唱腔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武生们在台上的好身手佩服不已,开始痴迷武术,学起散打和太极拳来. 母亲曾不无惋惜地对父亲说:“小云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没用.”但父亲回复母亲的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那我就当一把铁锹,一天一小铲,尽量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吧.”  相似文献   

5.
从小,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很生疏。他和父亲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因此很少交流。后来下乡当了知青,进城后,到棉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这中间他吃了很多苦,但父亲从来没有问过他。他觉得父亲根本不关心他,也不爱他。偶尔,他回到家中,父亲顶多问一句“回来啦”、“吃过没有”  相似文献   

6.
《学习导报》2008,(2):62-62
从前有一少年,很小就能诗善对。父亲为了让他早日成才,便带他去拜一老先生为师。 由于年少,父亲就把他背在背上去见老师。老先生见此情景便出一上联:“子把父当马”;意思是小孩不懂礼教,竞把父亲当马骑。谁知小孩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  相似文献   

7.
《新湘评论》2008,(2):62-62
从前有一少年,很小就能诗善对。父亲为了让他早日成才,便带他去拜一老先生为师。 由于年少,父亲就把他背在背上去见老师。老先生见此情景便出一上联:“子把父当马”;意思是小孩不懂礼教,竞把父亲当马骑。谁知小孩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  相似文献   

8.
李景贤 《党史博览》2011,(12):20-22
葛罗米柯是苏联著名的外交家。他任外长达二十七八年之久,有“苏联政坛不倒翁”之称。更有“恶搞者”,把莫里哀名剧《一仆二主》这四个字,改成“一仆六主”,“呈献”给葛翁。因为从事对苏工作的缘故,我有过不少机会解读他,听人讲起他,也曾多次对他进行过零距离观察。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1,(26):67-67
陈毅既是军事家、又是外交家,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他的博学多才,缘于刻苦读书,精读善用,他总结的“三要”读书法,今日读来依然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0.
微弱的强音     
一股几乎要夺眶而出的泪,被我硬是挡回去了。那一刻,父亲一句微弱的“交党费”令我肃然起敬。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之际,省委、市委专门拨款慰问老党员、老干部,我便在双休日回家将老党员慰问金转交父亲。当把烫有“中共山东省委”、“中共淄博市委”金字的红信袋递给父亲时,父亲伸出仅能行动的右手,紧紧地把信袋子攥在手里,生怕别人给抢走似的,浑浊的双目一下有了神采,久久地盯在信袋上。我问父亲还认识上面的字吗,“认得!”父亲脱口而出。但用手指着信袋上的字让他念时,他却不吱声了。不一会儿,父亲将信袋置于胸前,用手指着凳子上的慰问画:“拿过来我看看。”由于此画是卷着拿回来的,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作为具有超凡魅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不仅以其政治上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还以他杰出的意志品格和才学文风影响着当代中国“做人”与“做文”者的理想和信念。周恩来一生  相似文献   

12.
伍正华  王本奎 《湘潮》2021,(3):63-64
①那时自费留学费用不低,父亲心疼“大洋一簸箕一簸箕地往外倒”,迟迟没有答应。陈望道想了一招,在墙上贴了两句李白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②僵持数天后,父亲终于被陈望道说服,答应了他出国留学深造的请求,并变卖了部分田产,给他凑够了留学日本的学费。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在他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国际述评和外事文稿,但并未留下诗作。写诗乃是他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坎坷之后,为遣兴抒情而作,从不示人,故外人不得而知。乔冠华晚年时  相似文献   

14.
贺捷生 《新湘评论》2013,(18):41-42
贺炳炎是我父亲贺龙手下一员爱将。在20年的革命战争中,父亲倚重他,偏爱他,凡遇到险仗、恶仗,不论他是否在身边,也不论他当时是团长还是师长,都会大喊一声:“贺炳炎,上!”以至人们善意地以讹传讹地说他是贺龙的儿子,叫“贺小龙”。  相似文献   

15.
李克农,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是隐蔽战线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周恩来曾把他与钱壮飞、胡底并称为党的情报工作“龙潭三杰”。凭着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李克农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  相似文献   

16.
杨建峰 《党史文汇》2010,(11):34-38
我国资深外交家、当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的李一氓同志,“文革”后重新在中联部恢复工作,一次见面时他跟我谈及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式作,他十分肯定地说:“苏联专家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应予充分肯定”,“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工作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回忆与总结。”的确,在那个时代,作为中、苏“两党两国”友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忆胡绳同志     
一新华社播发的《胡绳同志生平》中使用了“少年早慧”四个字,这是很少见的。这四个字用在胡绳同志身上十分贴切。今年春节,我到他家去。他的秘书、也是儿媳的黎钢在座,说到她陪胡绳去看望夏衍时,一进门,夏衍就说:“神童来了。”黎钢说:我这才知道夏衍同志他们把胡老称做“神童”。夏衍和胡绳三十年代中期都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但两人年龄相差十八岁,所以夏衍完全有资格把胡绳称做“神童”。“神童”,我想也就是“少年早慧”的意思。我听胡绳讲过他早年的事情:他的父亲是个半新半旧的师范毕业生。胡绳入学前,父亲教过他两年,读的是古文…  相似文献   

18.
“不要打我的牌子搞特殊” 1950年秋,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来到国家铁道部门口,被门卫拦住了。门卫见他穿一身山里人的装束,便盘问道;“你是哪里来的?找谁?”年轻人被问得低下了头,怯怯地答道:“我找父亲。”“你父亲是谁?”“滕代远”。原来,这个年轻人是滕代远在老家务农的大儿子滕久翔,他听说父亲当上了铁道部长,就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探望。几经周折,终于见到日夜思念的父亲。久翔是滕代远离开家乡考入常德师范前一年出生的。滕代远参加革命后,一直没有机会回老家,如今见到阔别20多年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心里分外高兴。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军事家”这一称号,对他而言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邓小平晚年曾多次强调,自己“是一个军人”、“真正的专业是打仗”o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并担任红7军、红8军总政委,后来又担任刘邓大军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等职,在创建人民军队、指挥对敌作战、参与战略决策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授衔时,最初的方案中邓小平是元帅的人选之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对此,中共中央有如是评价:“邓小平同志的军事生涯,在他光辉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央军委主席,他为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20.
报刊博览     
197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82岁生日。这天,因毛主席早已有话,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为他祝寿,因此住地平静如故。毛主席躺在睡床上,微闭双眼,好象在想中国前途与命运。这时,旁边工作人员轻声向毛主席报告:“有位农村妇女非要见您,说是给主席送寿礼来了,说啥也不肯走。”“农村妇女?”主席惊奇地问道。停了一会儿说;“去代表我谢谢她,礼物不收,劝她走吧!”大约十几分钟后,工作人员返回报告:“她说是奉她父亲遗嘱,有重要情况向主席报告。”一听有重要情况报告,主席从床上坐起来问:“她父亲是谁?”工作人员答道:“她说她父亲是西柏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