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宁 《法制与社会》2010,(36):239-240
本文对"主体"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给予涵义解释,以及人的主体性的特点阐述,以认识论意义扩展上的主体涵义为理论指导,来探讨"农民的主体性"问题,并对其作出初步的概念规定,以及我国农民主体性的实践体现。  相似文献   

2.
第三方法治评估作为对内部评估的优化而得以提出,且以倒逼政府工作为初衷,然而实践结果却是日渐形式化。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第三方评估场域及其微观运行予以反思研究可以发现,第三方法治评估场域尚属新兴场域,且具有开放性、同构性、斗争性等特征,而在此生态环境下评估专家、行政主体、公众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均偏保守,彼此间形成制约模式。而要突破当下的实践困局,需正确认识第三方评估的性质与价值、科学界定评估受托方的权责、打破多元主体的传统惯习,并建立有效的接纳机制。  相似文献   

3.
如果空间既不像自然态度认为的那样在客观世界中存在,也不像康德认为的那样属于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那么空间存在于何处、发生于何方?胡塞尔在《事物与空间》中通过动感及其与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这三个理论节点的引入展现了空间的现象学构造过程,但由于胡塞尔的思考局限于认识论框架,所以这一过程留下了诸多漏洞。胡塞尔晚年的"空间构造札记"重提空间的发生问题,遮蔽和阻抗现象逐渐引起胡塞尔的关注。而挖掘"遮蔽和阻抗"这两个概念的发生论价值,并将其置于意识的纯粹内在性之中,从自我的被动性转变和意向性的突发性中止出发对空间进行发生现象学的构想,则是本文的研究旨趣。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一问题所探索、继承与创新的未来前景的自信,实质上是对于共产主义道路的自信。这既是一个基于历史认知基础上的现实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大政治路线紧密相连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搞清楚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在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准确定位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存在的问题,发挥哲学思辨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深刻挖掘这一问题的哲学意蕴:在价值论上,明确社会主义的实质和灵魂是发挥其价值功能所带来的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在认识论上,认清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真理性与价值理想性相统一的长期探索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在实践论上,要坚持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把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地统一在对社会主义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中,为人民生活创造科学的制度空间与普惠的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5.
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解读我国证人作证、证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揭示证人保护难题是如何产生并影响着诉讼中的种种运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的证人保护至少受到真相调查场域、社会生活场域、诉讼利益场域以及司法保护场域的影响和制约。要解决我国的证人保护问题首先需要完成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根据不同场域的特点和交互作用进行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从行政法意义上审视,行政活动和行政作用空间恰好耦合为一个行政场域。在行政场域中,行政主体享有权力,行政相对人享有权利。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现过程十分复杂,其中,许多权利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行政的过程。一方面,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现过程是权力与权利合作的过程;另一方面,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现过程又是权力与权利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 ,犯罪构成理论应该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功能 ,但我国的犯罪构成却难以发挥其实践功能。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重新排列我国犯罪构成中构成要件的顺序来解决。新的犯罪构成应按照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的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8.
实践法律观要义——以转型中的中国为出发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问题时代,对何谓法律的回答,应围绕事实与规范的紧张关系而展开。这一关系表现有二:认识论上的事实与规范的不对称性,伦理上的事实与规范的对立,前者极具普适性,而后者主要为中国特有。以往的法律观,集中于认识论,在事实与规范中偏袒一方,造成两者不可沟通。本文欲提取实践的两大要素,以"践行"应对两者在伦理上的对立,以"反思"解决两者在认识论上的不对称性,形成以"法是实践智慧"为核心命题的打通事实与规范的实践法律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互联网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为实证分析样本,借鉴参考各地关于探索互联网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和实践做法,分别从立法缺位、概念不明、理念差异和互联网纠纷特性四个角度归纳问题成因.首先对"互联网公益"界定标准予以明确,其次借助法经济学理论对互联网民事公益诉讼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最后提出从侵害行为工具和侵害利益场域两个维度下构...  相似文献   

10.
面对转型期日益复杂多变的犯罪新态势,传统的"压力维控型"犯罪治理模式在总体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换犯罪治理的模式,即由"压力维控型"向"压力疏导型"转换。这种转换要求:在价值理念上,实现由"国家场域中的管治和服从"向"社会场域中的善治和融入"转变;在制度安排上,实现由"自上而下的控防运作体制"向"多方协力的合作运行框架"转变;在方法选择上,实现由"暴风骤雨式的应急打击法"向"和风细雨式的常态预防法"转变。  相似文献   

11.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early Greek cosmology and legal theory. In particular, it demonstrate that spatial and legal concepts developed hand in hand, and that it would be mistaken to assume that legal terminology in cosmology, and/or spatial terminology in legal texts, are best read metaphorically. This state of affairs may be contrasted with contemporary legal theory, which often employs spatial terms metaphorically. The principal authors I␣consider are Solon, Anaxamander, Heraclitus and Parmenides. The essay concludes that justice and space/place were, for the Early Greeks, often equated—that distinct differing meanings for the two were not yet clearly established, and so, in a sense, there was both a spatial component to law, and a legal component to space.  相似文献   

12.
外空军事行动对外空法带来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芳 《河北法学》2007,25(1):129-132
2006年7月17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这也让美国宇航局决定重启已搁置3年的国际空间站扩建计划.而在去年,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成功返航,则标志着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进程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些外空活动的重大事件也引发了国际法学界对世界航空大国外空军事活动的思考与关注.国际法特别是外层空间法已经对外空军事活动有所规制,但新近出现的军民共用的趋势,却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如何以20世纪的法律应对21世纪的新问题是国际法学界需要面对的现实.跻身于航空大国的我国,也应该密切关注空间法领域的热点问题,参与其中并逐步实现与国际空间法的接轨.  相似文献   

13.
空间碎片造成空间环境污染的国际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寿平 《河北法学》2006,24(12):160-163
空间碎片是人类发射空间实体在外空留下的太空垃圾,其造成空间环境污染是一特殊种类的环境污染问题.空间实体发射国在外空留下空间碎片违背了其应承担的国际法义务,在外空的空间碎片无法辨认其归属的情况下,清扫外空的空间碎片和预防产生新的空间碎片应该是国际社会所有的空间实体发射国的共同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诉讼法的规则设定,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和各种诉讼关系的交织形成了"诉讼空间"。诉讼空间是程序的间隔功能的延展,强调的是诉讼给人的空间感。诉讼空间具有封闭性,它具有封闭的结构和封闭结构内专属的人、物流转。同时,诉讼空间不是一个首尾相接的闭合环,它要有外界环境的人、物、信息的输入,也会有终结性的裁决和处理的输出,它强调司法诉讼的透明,它还是一个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16.
李延荣 《法学家》2006,(3):103-108
本文通过对空间利用权之概念、特征、性质及其存在条件的分析探讨了空间利用权与空间权之区别及其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关系,针对我国有关立法的现状,提出我国物权法对核心物权土地权利的规定应考虑未来实践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unborn moved from inhabiting an implicit mother-centric space, tacitly expressed in the Irish constitutional order, to a separate legal space created first by the Eighth Amendment and later through public discours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failed constitutional referenda. The article opens with a brief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pace in recent scholarly works. It goes on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post-colonial and gender discourse in producing the first legal space in which the unborn was tacitly understood. This is followed by an exploration of how cultural and gender rhetoric gave birth to a definite legal space in which the right to life for the unborn was protected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government’s subsequent attempts to solve the legal limbo by shifting the debate to the social policy space. The paper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the extent to which a wider, more universal space, that of human rights discourse, may have an impact on the legal space created for the unborn, by either protecting or weakening its right to life.  相似文献   

18.
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志刚 《中国法学》2003,(6):102-112
网络的出现及其连接上的虚拟化无限延展的特性 ,对于传统的刑事管辖权理论及现实规则形成了实质冲击。国内外对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刑事管辖权存在着广泛的理论争议 ,而影响不同管辖权理论学说的因素 ,不仅存在着网址与访问行为等客观影响因素 ,同时存在着基于对网络无限延展而担心出现的“无法”空间的主观恐惧。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刑事管辖权的合理确定 ,应当是以传统的刑事管辖权为基础 ,基于谦抑原则的略有扩张  相似文献   

19.
太空旅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空旅游在法律上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关太空旅游的定义,不能仅从空间高度考虑;二是太空旅游不是简单的私人行为,还可能导致国家责任;三是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应适用何种法律;四是在太空旅游的组织者、承运人及游客之间,如何体现利益平衡,又要体现太空旅游的特殊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太空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e Internet is often described as inherently free from regulation; a space where freedoms and liberties are guaranteed by the design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naivety of this view has, however, been exposed by commentators such as Shapiro, Reidenberg, and Lessig who have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inherent regulability of networked space. The question no longer is: can networked space be regulated? but rather, how and by whom is it regulat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gulation of rights in networked space. Property rights and rights to free speech, or free expression, are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networked environment, or cyberspace. Its aim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embryonic regulatory structure of cyberspace, which has the advantage of starting with a completely clean slate, is sufficiently sympathetic to the unique qualities of this fledgling jurisd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