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燕琼 《法制与社会》2011,(20):157-15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新领域,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使互联网成为一些国家和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的工具,这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战略对策,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恩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批判了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对唯物史观的前提、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为我国多元文化的交流、新思想新理念的产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我国传统文化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量搭建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但同时,国外文化的输入、资本主义思潮的传播也不可避免地给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因此,正确认识文化冲突、保障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正日益成为当下国内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学界讨论和研究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建设从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对于执政党而言,主流意识形态能否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直接关涉到执政党执政所领导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深入研究,探究其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够有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制定和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本文从唯物史观的前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曾伟 《法制与社会》2012,(7):206-207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广泛传播,安全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由“纯反应型”向“预防型”转变,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地位日益突出.钢铁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安全管理较为薄弱,面对新形势如何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是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将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作为分析和研究对象,分析了钢铁企业目前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对比研究国内外大型钢铁公司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及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应用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等理论知识,对企业构建全面的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实践和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对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网络意见领袖是活跃在虚拟世界场域以其舆论对广大网民以及网络舆情施加很大思想影响的特定公众,他们在营造网络舆论声势、传播和引导网络舆论走势以及制造网络舆论压力等方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发挥着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只有高度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全面认识网络意见领袖对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作用的独特影响因素,努力探索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对意识形态安全积极作用的有效路径,才能以争取网络意见领袖的科学策略趋利避害,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场域以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  相似文献   

8.
李华斌 《中国审判》2010,(11):35-37
“网评法院”栏目组的法官们: 你们好! 我叫孙福清,新乡市人。在今年的8月23日、9月9日我两次向同评法院栏目反映汝州市人民法院执行不作为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人大信访工作是人大常委会联系人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前哨。如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是摆在各级人大常委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推行的信访督查专员制度,促进了人大信访工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安全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但是,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因素,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当今意识形态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层面、...  相似文献   

11.
彭耀春 《政法学刊》2008,25(4):116-119
舆论引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控制行为。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更加直接涉及政府形象和公共安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对做好新时期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环境给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学原理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培养分析”理论为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所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与此相悖的是,基层工作依然薄弱,信息体制不相适应,打防结合尚不到位,防控机制尚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强化等。有鉴于此,改革基层基础工作,已成为促进整个公安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据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根本上改革基层基础工作。要强化思想领先原则,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要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形成公安系统全覆盖、高质量、共享水平高的基础信息资源库。要创新警务工作机制,努力推动警务工作下沉。要形成"物往基层流,钱往基层用"的警务保障思路。要营造栓心留人、干事创业的基层工作环境要进一步夯实基层业务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论网络舆论引导的法律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行政与法》2012,(6):33-36
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法律保障机制,既是网络舆论自身发展规律的迫切需要,也是网络舆论监管文件规范性的必然要求。健全网络舆论引导,要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加强自律与依法引导相结合、责任严明、程序正义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立法,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法律体系以及网络舆论引导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网络的应用与发展也埋下了可能引发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隐患,如何预防和应对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根据发源地的不同,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分为基于高校内部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危机和基于外部社会事件形成的网络舆论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把握学生动态,对学生遇见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帮助,促进学校和学生双方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介绍了中国专门公安机关之一——交通公安机关的历史、设置、管理体制和职权。  相似文献   

16.
公安机关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提高执法公信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坚持正确的舆情应对原则和方法,打造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司法独立,排除公众舆论对审判的影响是必要的.然而,司法如何利用舆论延伸和强化其功能,并未受到国内学界应有的重视.耻辱刑的作用过程就是国家、犯罪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关于刑罚意义上共通的符号传播互动过程,是国家对社会的法律和舆论的富有效率的双重控制,具有隔离、规范的确认和名誉恢复的功能.从身体刑到犯罪信息的公开披露是古代耻辱刑的现代流变形式.我国应明确规定向社会公布司法判决作为一种刑罚措施,并建立国家判决数据库和复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Public opinion plays a greater and greater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ing Soviet society. It exercises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functioning of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developed socialism. Therefore,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is of special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9.
卢国显 《犯罪研究》2005,(4):2-11,18
治安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对于治安管理学和治安学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是行政管理学和公安学的分支学科。但通过对比治安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犯罪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后发现,治安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但治安管理学大部分研究内容非行政管理学所可以包容。通过梳理国外警察学与犯罪学的关系,并比较治安管理学与中国犯罪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后发现,治安管理学归属于犯罪学,是犯罪学之中的治安预防学,治安的含义就是以公安机关治安部门为主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主要依据的治安行为。治安秩序或社会秩序是治安行为的归宿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