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是旨在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在建构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上向来有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之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地位、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环境道德实践等方面,提出和论述了人与自然协同共进是建构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构建美好生活,我们需要通过马克思哲学对美好生活加以分析,更好地认识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内涵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个体意蕴,人与人之间和睦有序是美好生活的社会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好生活的自然意蕴。美好生活的实现,要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构建、和谐美丽自然环境的复归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体现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前提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追求公正、公平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内在逻辑联系,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本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分析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自然生态的日渐恶化 ,生态伦理学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理性反思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扩大道德对象范围、自然生态的价值与权利、人与自然生态的平等观等焦点问题的基础上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结合自然生态因素来思考人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其根本特征 ,以人的发展为前导 ,人与自然生态和谐持续发展是其根本追求。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部门法,"环境法"比传统的"环境保护法"称谓更科学;"环境法"应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生态利益中心论"不妥当;环境法调整环境保护关系,而不是调整所有"与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环境法通过调整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不断加剧的环境问题,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社会学分别以伦理责任与价值关系、环境行为与社会结构为核心议题形成了各自的理论谱系。二者间存在的理论分殊及其各自的解释限度表明,寻求一种兼具本原性、实践性和方法论于一体、伦理与实践相融合的新范式,以期建立多种环境伦理基础上的、统一的人类生态文明体系,是因应全球环境风险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逻辑。而推进环境正义与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内在价值向系统价值的转化、权责平衡的环境合作治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协同建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道德关系是建筑在一定的利益和义务的基础上,由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维系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传统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针对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伦理学,则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扩展、转变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伦理学关于道德的基本关系应该拓展到这样三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不同层次为经,形成关于道德的基本关系的内容体系。只有这样,伦理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善恶标准是环境伦理学总原则制定的依据 ,公正原则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利益问题上 ,要实现环境伦理学所追求的公正。首先必须求得种际公正。代际公正也是环境伦理学追求的公正原则的要求。环境伦理学必须坚持代内公正 ,还要体现男女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