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从萍  胡爽 《法制与社会》2010,(32):264-264,266
本文以"尊龙名社"为例介绍青少年网络社团的组织形态、特征,从青少年网络社团为何以结社抱团的形式出现、为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结社抱团、该种网络社团形成的社会原因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青少年网络社团的形成原因。针对青少年网络社团这种新型社团组织,借鉴赫希的犯罪控制理论,提出相应对策以增强这种可以控制犯罪的"社会联系",建议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达到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网络暴力进行法律治理的传统思路是考虑将此人身利益的侵害进行客观归责,但限于因果关系、责任原则的一般性教义知识,归责的争议很大,法律很难有效展开治理。网络暴力司法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将严重后果作为恶劣影响的诱因,意味着可以将严重后果作为刑事法上其他值得重视的利益侵害进行分析。由此,我们从网络暴力严重后果的例外归责,转向常态化地考虑严重后果表征的新类型危害。运用法律确保数字信任的现代方式是:当这种严重后果表征的是社会关系已然遭受的根本性破坏时,这种严重后果不仅可以用以归责,而且可以作为自诉转公诉的程序性条件;当这种严重后果表征的是对网络制度安全的公众信心和信任的严重破坏时,这种严重后果还可以作为入罪量刑的情节、提起公益诉讼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到来,必然会使传统德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我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特别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环境。这种全新的德育环境,必然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儿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建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声音     
《法治与社会》2020,(4):F0002-F0002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难以找到始作俑者,也找不到可以承担伤害他人责任的人,于是,法不责众成为一种常态。同时,网络让人们有了更方便说话的平台,也让声音有了汇聚和扩散的空间,这种传播更容易让人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理性的人开始退场,突破底线的行为出现,跟风式的扩散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迅速发展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虚拟的网络世界,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人们在网络世界中遨游、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做出了的许多的网络行为,这些行为有的严重地侵犯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权利,造成了损失.这种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称之为侵权行为,又因其发生在网络是世界中我们称之为网络侵权行为.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用法律规范网络视频的传播,保护受害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网络匿名表达权是公民通过网络匿名或使用假名针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权利,具有宪法权利的属性,受宪法保护。宪法保护包括表达内容的保护和匿名身份的保护两个方面。传统宪法理论主要针对的是表达内容的保护,因而需要在宪政实践中不断探索匿名身份保护的方法,以丰富表达权保护理论。美国法院通过测试标准的宽松与严格来控制网络匿名表达权的保护强度,这种做法具有借鉴意义。限制与保护是基本权利法制的一体两面。对网络匿名表达权的限制,首先要考量该权利所蕴含的民主价值,进行法益衡量;其次要考量限制方法的有效性,注意发挥网络架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名誉权的保护问题逐渐凸显,而因为网络名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网络名誉权纠纷也逐渐增多,厘清网络名誉侵权的概念,分析新形势下网络名誉侵权的特征,希望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网络名誉侵权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的匿名性与强大的交互性,为网络集群事件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网络集群事件之一的人肉搜索,近年来呈现出井喷的现象。从“虐猫事件”到“史上最毒后妈”,从“辽宁女事件”到“周森锋事件”,一张张“网络追杀令”的背后是人肉搜索这种另类的网络互动方式。本文试从传播学、社会伦理学角度解读人肉搜索,并探讨它的实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提高,网购这种便捷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网络购物的这一领域还不够完善,相关的维权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使得网络购物侵权难以管理,网购市场混乱.这一系列问题使得网络购物的维权要难于传统购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但是,这种新形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带来很多问题.各国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素质又参差不齐,网络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犯罪场所和犯罪对象.防治网络犯罪,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法律界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如何抵抗各式各样犯罪手法,如何做到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则成为打击计算机领域犯罪的突破口.本文首先通过对电子证据的理论概述、特征分析,从而阐述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案件中对电子证据的勘查、收集、提取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对政府治理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并对国家和社会关系带来了很大影响。各种源于西方的宏观和中观理论都难以有效解释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变迁,因此需要从微观机制中重新寻找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的解释路径。通过对行业协会的多案例比较分析,从纵向网络和横向网络两个向度,可以发现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行动的困境在于,拥有发达纵向网络的组织,并不一定能发展出有效的横向网络,反之亦然。社会组织纵向网络和横向网络的相互增强有赖于社会组织的行为策略、内部治理结构、政府领导人的认知和双方的资源依赖状况。论文探讨这种微观机制层面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互动机制,并探讨其对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同特征建立的行为类型可以适用共同的规范,梳理纷繁的网络竞争乱象、类型化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便于对网络竞争活动的规制.基于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在网络领域的延续,以及现有分类的合理性和包容性,在分析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和侵害客体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其归入现有法定类型.但对于网络特有的软件不正当竞争,基于恶意软件的共识和司法实践,可以类型化为软件恶意滋扰行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结合其快捷、便利等先天优势,网络反腐成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模式.本文从网络反腐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其产生、现状以及当前这种模式所遇到的种种困境,面对前方荆棘,完善相关法律规制势在必行.故在本文最后,笔者为完善网络反腐,分别从法律意识、法律制度、举报人保护制度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法律思考,以期将网络反腐法制化、制度化,增强其反腐效果,对国家高速发展中的“腐败蛀虫”起到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网络信息传播缺乏健康秩序的问题,在依法理对中国网络立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与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导出四项前瞻性观点,即合理制约才能更好地保障网络自由、亟须加强以国家文化安全为核心的公共利益保护、亟须强化网络侵权制约、网络统一立法势在必行,同时反驳若干错误的流行观念。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发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炼红 《河北法学》2004,22(6):41-44
网络发表权是指作者决定是否将其作品通过网络公之于众的权利,所反映的是一种待实现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一种静态性权利;而网络传输权是指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享有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其反映的是作者实现发表权的现实状态。我们有必要正确区分性质不同的这两项权利,从而为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发表权的保护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你可以以任何身份出现,自由地发表言论,不受时间空间对象的限制;它让大众掌握了话语权,使得人人都能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网络的内容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包罗万象,它是民主正义的发声地,也是流言蜚语的传播源。因此,我们在看到网络言论自由的正面价值时,也不能忽视其负面的影响。面对"网络言论自由"这把双刃剑,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维护网络言论自由之"利"的同时,祛除这种自由可能被滥用之"弊"。  相似文献   

17.
网络服务商责任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网络服务商概述网络服务商又称网络服务提供者,是InternetServiceProvider的意译,有时又简称ISP。按照网络服务商所从事服务是否具有特殊性,又可以分为一般网络服务商和特殊网络服务商。本文关于网络服务商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部分的讨论不对网络服务商的种类做出区分。在网络服务商归责原则部分,讨论了网络服务商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构成的二元归责原则体系。二、网络服务商责任在网络秩序中的作用网络的产生为信息流通的自由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社会效率的提高添加了加速剂。网络环境中的规则、规范在客观上阻碍了…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网络犯罪对于传统刑事案件管辖权的冲击是巨大的,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犯罪必将呈上升趋势,势必造成更多的司法管辖冲突,解决这一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对于涉及网络犯罪管辖权的主流观点是,网络案件行为(上传、下载、操作计算机)在国内发生,或者,发生在网络的案件只要对于我国内可以产生影响,都可认为是犯罪行为,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我国享有管辖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站所在地、下载地、操作计算机地、甚至是网页的浏览地等均可以作为犯罪地.针对网络犯罪管辖权难以确定问题,学界提出了:新主权理论、管辖权相对论、最低限度联系原则、网址管辖论、属地管辖权的扩大原则等.通过分析网络犯罪管辖权的概念特征、吸收学界成熟观点,笔者认为,以扩大传统刑事管辖权的属地管辖权原则为基础,"便利"原则为补充,在处理国际刑事案件管辖权冲突问题时还应把握相关禁止性原则,同时加强国际司法协助,能够解决现阶段网络刑事案件管辖权难以确定的问题.据此提出我国网络犯罪管辖权制度的初步设计,以期对于以后的预防与打击网络犯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世界是平的",在网络时代,用"村"来形容你我生活的地球并不为过。无论是普通个人还是商业人士,都总能在诸如"Chinaren,Yahoo,MySpace"等虚拟社区中便捷地寻找和联系到自己的同事及好友,甚至可以极大地扩展自己的商业机会。然而人们在享受这种全新生活模式的同时,网络的虚拟  相似文献   

20.
论失业弱势群体社会网络的断裂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是关系取向的,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呈网状结构的,而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又是分层化的.在失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中,非正式社会网络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非正式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作用是有限度的.失业下岗人员的社会网络断裂,更使其社会支持功能的发挥大打折扣.因此,失业弱势群体必须充分借助正式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力量,重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