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父     
伯父□孙运涛伯父是个地地道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主儿。一生辛劳,胆儿最小,尤其畏惧那些穿制服的警察。伯父的这种畏惧感来自何处,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尽管晚辈们不止一次地劝说过他,但伯父的畏惧感丝毫没有改变。每当村里来了警察或听到警笛声,伯父总是躲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就知道我有一个没见过面的伯父在美国,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去过南极。说起这些,父亲总是格外自豪,还让我背诵伯父写的一首名叫《南极海滨》的诗。那时中美尚未建交,也不通邮。1979年开始,伯父与我直接通了信,1980年伯父公务回国,我从学校赶回家乡,第一次见了面。从那时开始,我就有意识地收集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父有为伯父偿还欠债的义务吗?编辑同志:我爷爷奶奶只有我父亲和伯父两个儿子,由于家穷,伯父终生未婚。1983年伯父和我父分家另过,伯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1988年伯父得病,一年半之后去世。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但欠下大笔外债。我父亲东借西借.最后剩下...  相似文献   

4.
永远都要直面无奈———两年前,我就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散文。那年春天,我的伯父身患肺癌,堂兄不堪巨额的医疗费,只好把伯父接回家维持治疗。伯父病逝后,我与父亲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我告诉父亲:命运真的很无奈,当我们身患绝症,如果面对着金钱的匮乏,所谓的爱心就变得无比脆弱。两年前的《永远都要直面无奈》,仅仅是我对命运的浮皮潦草的感慨。不久,命运的沉重和无奈,如吹糠见米。一场场撕心裂肺的痛苦接踵而来。前年的五一长假后,母亲突患心肌梗塞。我与妻子赶往老家,随即,又把母亲接到城市的医院。经过一场竭尽全力的抢救,母亲依然撒…  相似文献   

5.
律师信箱     
《公民导刊》2012,(4):35
上班工作时突发疾病应当算工伤吗?读者小丽问:我的伯父在某小区物管公司当保安,几天前傍晚在小区例行巡逻时,突然感到头昏心慌,同行的同事将他扶到花园的坐椅上。伯父随即口鼻流血,昏迷不醒,马上被同事送入医院。经诊断,伯父为高血压脑溢血,现在病情稳定,正在继续治疗。我们认为,伯父是在工作时脑  相似文献   

6.
常听我父亲说:1948年7月他与伯父同在十三纵队参加兖州战役,在我伯父牺牲前,他在纵队教导团,半夜奉命从麻场往兖州运弹药,拂晓前正到兖州西关,但相互不知,难以见面。战役结束后他分配了工作,正请假想去看我伯父,突然纵队政治部派员送来我伯父牺牲的讣信和他的照片、袖珍小辞典等,我父亲含泪读完了讣信,收下了遗物。随后,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政治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新华社华东分社专门发了唁电,悼念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姜树堂。延安《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报》、《东北日报》、《大众日报》、《渤海日报》等都转发了讣闻,同时《战士文化》、《战友画报》、《华东  相似文献   

7.
陈焜 《北京观察》2002,(3):47-49
周海婴先生: 我愿意向你证实,关于鲁迅,毛主席的确说了他对罗稷南说过的那些话. 罗稷南是我的伯父.你可能不会记得我.我父亲早年为革命牺牲后,我1945年到上海,由伯父抚养.伯父和伯母有时也带我去霞飞坊看你们.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5)
正两岸关系紧张严重时,金门派驻重兵防守,号称"十万大军"。有没有"十万"不是重点,但放假时,热闹的城镇万头攒动,热闹非凡,宛如过节。我每回跟母亲上城,都得搂紧母亲,或拉手或扯着衣角,免得被冲散。而放假的士官兵们被我们戏称为"绿色蚂蚁",因金门以陆军为主体,身着草绿军服,故有此号。村里、城里,与士官兵恋爱结婚者有之,大姊、堂姊等都是,但多数士兵一旦除役,便天遥地远,再无联系。我还记得好几位士官长与伯父交好。他们持外省口音,普通话并不标准,而伯父竟能听懂。好几个黄昏,  相似文献   

9.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游戏主人,常州市人。清同治六年生于山东,三岁丧父,由伯父抚养成人。伯父和母亲督教甚严,伯元学业精进,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工词曲,精篆刻。二十来岁时考秀才,得第一名。1892年,伯父辞官回常,伯元一家亦返回故乡。因北门青山桥罗武坝祖宅早毁,先后住常州青果巷、三牌楼两处。两年后,伯父去世,伯元一家只得谋求自立。时值变法运动兴起,他受改良主义思想影响,想到报纸为民喉舌,可收振聋发聩之效,于1896年去上海办报,并考虑从游戏入手,以便接近民众,先后办了《指  相似文献   

10.
小北 《观察与思考》2007,(14):63-63
纪子在东京丸内贸易公司给左竹经理当秘书,哥哥康一在东京医院做医生。已到结婚年龄的纪子还没有男朋友。住在老家大和的伯父还特意从老家赶来问询纪子的婚事。左竹经理想介绍出身名门的四十岁真郭给纪子。一日,纪子陪伯父到长谷大佛游览,遇到了谦吉的母亲,谦吉是哥哥的同事,而且谦吉已战死的哥哥又是康吉的同学。纪子忽然意识到她要选择的结婚对象就是谦吉,但她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尤其是伯父觉得谦吉死去的妻子留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家里又无积蓄,不如嫁给真郭的好。一天,康吉请谦吉吃饭为其送行,纪子也来参加。谦吉母亲忽然提出让纪子做她儿媳,纪子立刻同意了。最后,全家终于同意了纪子的想法,已退休的父母和伯父送走了去秋田做新娘的纪子。伯父回到了老家大和,正是麦子丰收的季节……  相似文献   

11.
现已72岁高龄、满头华发的彭启超老人,是彭德怀元帅的亲侄儿。他从12岁起追随伯父,同伯父命运一样,坎坎坷坷,几经沉浮。然而,他对伯父的信心从未动摇过。在新千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武汉市汉口王家墩干休所一个有花有草有菜的小小庭院里,笔者有幸结识了这位老人……年仅12岁的彭启超,亲眼目睹了亲人生离死别后,毅然踏上了寻找彭德怀伯父的路。1928年7月,彭德怀率湘军独立师一团和黄公略营举行了著名的平江起义,成立了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12月,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等领导的红四军会师,成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月6日,北京贵宾楼饭店,我见到了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长女张闾蘅。张闾蘅介绍说:"我是在美国出生的。6岁到了台湾,在台湾长大。小时候,我知道我有一个很出名的爷爷叫张作霖,还有一个出名的伯父,可是这个伯父在当时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是一个叛徒,他是对国民党叛逆的人。所以我们从小就没能看见他,他在哪我们当时都不知道,知道他在台湾,可是在哪没有人告诉我们。我念书时,每当老师讲到历史,讲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因为我坐在教室里头,  相似文献   

13.
么辰 《北京观察》2021,(10):76-80
我的伯父袁传宽,早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风潮中艰难求学,毕业后先到甘肃的解放军农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一年后留在甘肃教书,一去十年.1978年,伯父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82年,他只身一人远赴美国,负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深造,获数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45岁的伯父被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为正教授,成为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后再度赴美任数学教授.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成都市档案局推出了"天府壮歌"大型展览。其中,展出了我的大伯父赵正伦的日记,题为《抗战日记》。展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报刊、电视台等媒体也对大伯父的日记进行了报道。我的大伯父赵正伦,1918年生,在成都华阳中学读初中,后又考入成都联中(现石室中学)。1937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4期(成都本部)6总队第2队。1939年  相似文献   

15.
八岁开始涂鸦今年64岁的何大齐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籍是在浙江绍兴,清朝末年举家来到北京。他的爷爷何裕康是一代大书法家,擅长颜体楷书,二十年代北京前门一带许多店铺招牌都是他的题书。他的大伯父何二水也是一位书法家,真、草、隶诸体都  相似文献   

16.
我父亲黄齐培是黄炎培堂弟。从我记事起,常看到父亲拿出珍藏已久、已泛黄的一张信笺,上面是伯父黄炎培写给父亲的座右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伯父黄炎培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不仅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7.
雪蓑子,姓苏名洲,原河南杞县人,徙居唐县。少年时期,跟随伯父苏百当以卖酒为生。伯父见他聪明好学,请一私塾先生家教,学有所成,并善弹琴、吟诗、书画。几年后,有一嗜酒者到其酒店喝酒,当场醉死。其伯父苏百当遭官司,逃亡外地。雪蓑子也失去了依靠,开始浪迹江湖。雪蓑子自幼生性古怪,善于自悟自便,所作诗文生硬奇怪有独到之处。他喜欢在大雪中披蓑而行,故自号雪蓑子。他曾为自己作了一首联语:“雪里披蓑寒动一天星斗,云间补衲暖回大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4,(6):23-23
黄伯尧(1895—1944年),原名黄世芬,1895年出生于广西凌云县平乐区力那村篆屯(今属凤山县)一个壮族农民家庭。黄伯尧父亲早逝,家境贫苦,但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得到伯父黄汉章钟爱,由伯父资助入乡私塾读书。后到凌云县城云峰高小继续学习,毕业后考取设在百色的田南道师范讲习所,结业后回平乐乡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19.
我的伯父和父亲都诞生于清末,他们那代人,俗话称做「宣统仔」,由于他们幸运地受过两年私塾教育,又被称做「蒙馆仔」。到了我这代人,堂兄们都是民国后出生的,被称为「民国仔」。我们这代人比上一代人更为不幸,出生后,耳朵里听到的是枪炮声,眼睛里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相似文献   

20.
范予遂 《春秋》2011,(5):14-15
我于1893年出生在山东诸城县范家车村一个小地主的家庭里。父亲范楸芳,与伯父范椿芳分居。我家当时有20余亩地(包括我祖母的养老地),由于田赋及苛捐杂税的负担很重,生活不大宽裕,要靠我父亲做些木工赚钱添补家用。我父亲文化不高,但擅长雕刻。为人宽厚,持家勤俭。某年,家中买了一亩多地,与卖主发生诉讼,虽然官司打赢了,但经多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