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利论助学     
李玉 《瞭望》1993,(52)
浙江省椒江市农民企业家、东港企业公司总经理王云友,去年在北大、清华、科大、浙大、南开大学设立“东港助学奖学金”,资助三百二十名化学、化工系博士生每人每月一百元生活费。这显然是一桩善行义举,并无赢利的打算。  相似文献   

2.
今年高考招生过程中,北京不少600分以上的理科考生遭遇到人生道路上一次本可避免的坎坷。许多考生的第一志愿集中选择了北大和清华,结果,不少人既没有进入这两所高校,又失去了转入北京其他一流重点高校的可能。这是由于北大、清华的招生计划有限,而依据现行招生政策,各学校只有在录取完第一志愿考生后,才考虑接收第二志愿考生。  相似文献   

3.
高校硕士研究生兼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自我认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冲突与问题。为完善高校硕士生兼职管理提出如下建议:建立相应的兼职管理机构;完善硕士生奖助学体制;制定学校兼职指导规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高贵     
真正的高贵朱继功当博士研究生杨全力将5万元现钞递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善璐手中的时候.在场的师生和新闻界的朋友都被这一善举深深地感动了。正如朱善璐同志所说的,一位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子把自己积蓄的钱用来帮助部分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在北大历史上还是第...  相似文献   

5.
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进入“211”工程的江苏省属重点公办高校,学校没有专科生,在校本科生约有20000人,研究生5000多人,由于研究生70%以上都是公费的,再加上大部分研究生都可以做一些项目或兼职工作,因此研究生中的贫困生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4,(6):59-59
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这让我非常自豪。我经常回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我一直以为清华才可能产生企业家,因为它搞科技。北大是学术的殿堂,是精神自由的三角地,是结束肉体的地方,是让灵魂再生的地方。企业、上市等等好像与北大无关。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人生后,我明白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  相似文献   

7.
刘伟 《瞭望》2000,(18)
马智民、郑迁亚夫妇都是兰州 通用机器厂的普通职工,一 家三口人住在一间只有15平方米的房屋,19岁的女儿燕燕患病已四、五年了,每月需要五、六十块钱的医药费。企业对马家非常照顾,没有让马智民下岗。尽管他所工作的分厂是企业最好的单位,但三年来,已有29年工龄的马智民每月算上加班费也只能拿到100元。然而,就连这糊口都难以保证的100元钱还不能按时发放,眼下,已拖欠3个月了。 妻子郑迁亚于前年被单位内部退养,最初,每月拿100元的生活费,现在提到156元,但目前也拖欠了两个月。她本想出外摆个地摊卖点袜子…  相似文献   

8.
正某地近日向北大、清华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发出了选聘挂职工作的函件,承诺选调工作满3年后考核优秀的可担任当地政府和国企副科级职务。用"官帽子"引进北大、清华人才的消息被披露后,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政府部门缺少专业技术类人才,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很多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规则程序,比如城市规划编制、执行等,无不由行政官僚体制来决定,并不特别尊重专业规划部门及人才的建议和意  相似文献   

9.
武斌 《侨园》2022,(8):41-44
<正>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许多中国高校里,特别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都聘请了一些西方专家任教。比如著名的哲学家杜威、罗素,比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其实他的控制论思想就是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孕育的)。那是一个世界文化名流纷至沓来的时代。在这些专家中,英国人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在中国的讲学活动对艾略特等人的西方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燕卜荪在中国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于是,他的身影也出现在随着学生南下转移的队伍中。  相似文献   

10.
一种教师人事代理制度已在北大、清华、北京理工大学等部分首都高校中施行,这种制度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手中的铁饭碗,搞活了用人机制,调动起高校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树兴告诉记者,该校从今年开始施行人事代理制度,凡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  相似文献   

11.
赵宝民在《青年研究学刊》1992年第1期著文指出,现在,以报考研究生热为标志的“学习热”正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据调查,在北大,约25%的学生要报考研究生。清华大学1990年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不到500人,1991年猛增到近千人。在北师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说,1991年报考人数已由去年的900人增加到1400人。在陕西师大,某系一个宿舍的学生暑假都没有回家,为考研究生通宵达旦挥汗苦读。通常忙于考研究生的学生都是毕业班的,但近来非毕业班的学生学习热也逐渐升温。清华大学一位副校长说:“清华学生星期六晚上在教室的人数在3000人,而平时晚上的上自习率高达90%,清华的学风正在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蒙自,滇南一小城。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湖光幽静,山色苍翠。抗日战争时,国内最高学府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清华、南开)的文法学院曾设于此,蒙自因此名声远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有一位伊斯瑞尔教授,曾去蒙自做过调研,他要弄明白,为什么这么简陋的校舍和设备,会培养出那么多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史上的重量级人物。1986年春夏之交,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云南省南部的蒙自。首先是城南那片旖旎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我,原来滇南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南湖。在南湖边上,在一片清代建筑群中,有一幢西式二层楼房,是旧时的歌胪士洋行,希腊人开办的。这…  相似文献   

13.
寒风中披麻袋接受批判 北京大学是“文革”重灾区.“文革”甫一爆发,在北大教书的冯友兰即被揪了出来,他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反共老手”的帽子进行批斗. 1966年7月5日,他根据造反派要求,在哲学系作了长篇发言《自我揭发自我批判》,下旬红卫兵前来抄家,在他家门口贴上大字报,宣布他的“罪状”,封存了他的文物和书籍,冻结工资,夫妻俩每人每月发放12元生活费.  相似文献   

14.
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其中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在谈到自己当校长的心得时说:“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如何耳.” 梅贻琦在执掌清华期间始终坚持勤俭办学、廉洁治校.他初到清华时,便再三强调勤俭.他说,我这样做一则是希望学生保持简朴学风,无纨绔习气;二则是为了节约办学经费.其实,当时的清华庚子赔款相当丰厚,梅贻琦完全可以不用那样做,但是他没有.对于数额巨大的庚款梅贻琦分文不取.相反他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为了节约开支,梅贻琦辞去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辞去厨师,让夫人韩咏华亲自下厨.不但如此,梅贻琦甚至连学校供应他的两吨煤也不要.  相似文献   

15.
朱春学 《各界》2014,(2):2-2
年轻时,柳宗元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24岁时娶妻杨氏,27岁时杨氏亡故,未有儿息。此后,他的人生就被剪辑成了两段:想做剩男的时代和想不做剩男而不得的时代。他为什么剩下,原因有二:能找的时候不想找,想找的时候不能找了。  相似文献   

16.
大学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宋梅周大平徐倩秋这是名校校长的世纪聚会。5月2日,北大、清华、牛津、斯坦福等93所海内外著名大学校长相聚北京中国大饭店,围绕21世纪高等教育将如何发展这一主题,阐述各自的见解,交流办学的思路和管理经验。由北京大学倡导并组织的这次...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合并1 1如何大于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或多个具有独立办学传统且校园相互远离的 院校合为一体,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使高校的布局结 构得到科学、合理的调整,高教系统内的人、财、物利 用率相应提高…… 进入8月,江城武汉传来消息, 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 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 北医科大学4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 学,成为高校合并行列中又一个新成 员。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拉动并校改革 近大半年来,清华、北大、复旦、吉 大……数十所著名高校进行了合并和 重组。其中,一些高校合并后在…  相似文献   

18.
时近寒假,香港理工大学一批年轻学子即将北上实习和考察。近几年,理大每年都安排500多名学生前往内地城市,开展理大独有的“首选毕业生培育计划”;每年暑期安排300多名学生前往清华、北大和复旦等内地高校,攻读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和普通话课程。  相似文献   

19.
岳南 《各界》2011,(12):82-84
1948年底,梅贻琦自北平飞南京,后经香港、巴黎转美国。1955年11月离美赴台,创办清华科学原子研究所。1956年1月,在梅贻琦主持下,新竹清华第一批校舍动工兴建。这年秋,招收第一班原子科学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上课。1957年,新竹首批校舍、办公楼、教授住宅、职员、学生宿舍完工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2,(51)
每所大学独有的传统和精神气质,笼罩着身处其内的人和物,渗透在传道解惑的每个细节里,烙印在每个学生的人格培养中。对两所国内顶尖的高校而言,北大的力量来源于自信,清华的力量来源于谦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