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 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 从 1998年的 2.5%和 1999年的3.3%提高到4.2%。今年可能是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最好的年头。但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和风险。 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多数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只有少数国家经齐继续较快增长。从1999年开始,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金融状况明显改善,世界经济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形势,特别是占世界总产值70%左右的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或普遍好转。[MF预计,今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  相似文献   

2.
2008汽车销售依旧增长,但增速略缓,产品结构呈调整态势 2008年初汽车市场销售情况显示,我国汽车市场需求依然旺盛,销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且呈明显的升级态势,中级轿车最受青睐,销量居各类车型之首。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分析认为,2008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经济今年上半年仍处于缓慢爬坡状态,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则有所下降。今年1~5月,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和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7%、3%与1.7%。这三个重要经济指标虽继续保持增长,但都低于去年同期的增长率(200年1~5月与2000年同期相比,上述三个指标的增长率分别为5%、5.9%与7.4%)。  相似文献   

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预测,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放慢. 这份题为《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说,世界经济在1989年增长3.3%之后,去年的增长率降为2.1%,预计今年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降至1.25%. 报告把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归因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经济陷入衰退,苏联和东欧国家生产下降以及海湾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报告认为,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于明年回升.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的改  相似文献   

5.
《瞭望》1999,(52)
自8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掀起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正在延伸和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无疑将对世界经济未来走向和各国综合国力变化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对这个大调整的走向,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长久提供了如下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分配结构等多方面的结构调整和变化,其中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和目标是:改革农业(第一产业),以更少的耕地并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农副产品需要;优化工业(第二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  相似文献   

6.
东盟国家(不包括文莱)1990年的经济增长率比上一年有所下降,平均增长率由1989年的8.1%降至7.2%,但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居世界的前列,今年仍将是亚太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和泰国发展速度最快,估计1990年都可望达到9—10%。马来西亚在1989年经济增长8.5%的基础上,1990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到两位数字,大大高于原计划7%的增长率,也是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创纪录的发展速度。马来西亚之所以能在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仍以高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一)  相似文献   

7.
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世界上初步形成的各种区域性贸易团体,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将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12个经济共同体: 1、亚太经济共同体;2、南亚经济共同体;3、海湾经济共同体;4、欧洲经济共同体;5、东欧经济共同体;6、北美经济共同体;7、加勒比经济共同体;8、南美(安第斯)经济共同体;9、大洋洲经济共同体;10、西北非经济共同体;11、中非经济共同体;12、南非经济共同体。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影响下,没有形成或参与经济共同体的国家,在各经济共同体的排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5,(35)
关于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陈凤英认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油价如果上升到80美元/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是GDP减少0.6个百分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GDP减少0.8个百分点,世界经济不会发生衰退。IMF预测,如果今年油价保持在46.5美元/桶,世界经济将增长4.3%。最近,IMF在其秋  相似文献   

9.
袁元 《瞭望》2007,(15)
经历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后,人们对超过10%的GDP增速已不再谈虎色变权威预测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1%,增速超过去年同期和第四季度。如何看待迅猛的一季度增速,全年走势如何,会否导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担心的“过山车效应”?在采访中,研究者们首先排除了经济大落的可能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当前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仍比较强劲。主要表现为,国内消费的持续活跃、结构升级的趋势仍在继续、城市化的发展也在进行中、贸易顺差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0.
<正>毋庸置疑,2008年以后中国出口增速的快速下降与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有直接联系。从中国外部经济增长和外部经济进口增长两个维度看,金融危机前后呈现了趋势性的上升和下降。外部经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部分解释了中国出口增长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升和降,也因此部分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周期性上升和下降。  相似文献   

11.
正经济放缓更多是外部性周期性问题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是体制、机制,以及结构性的内部问题导致的呢?当然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各种体制、机制、结构性问题肯定是有的。对于这些问题,要有定力,下定决心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规划来改革。但我个人认为,201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更多的是外部性、周期性的问题。当然,体制、机制问题我们也必须面对。  相似文献   

12.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 环境出现巨大变化,美国 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实体经济减速趋势不断得到确认,欧洲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日本经济继续在衰退的深渊中挣扎。美国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全球经济的放缓,作为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又一场重要的外部冲击波,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国际资本流向出现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问题主导了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秘鲁年会:世界刚把上一场金融危机平息下去,中国经济减速会引发一场新的金融危机吗?但这一问题背后的假设即中国是目前全球经济最弱的一环,却颇可商榷。明智的答案必须区分金融感觉和经济现实。中国的增长减速本身并不令人惊奇或值得警惕。IMF指出,中国增长率稳步下降已有5年——从2010年的10.6%下降到今年预计6.8%和2016年6.3%的预计值。这一减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中国已经从极端贫困和  相似文献   

14.
许志峰 《民主》2005,(8):47-47
现代市场经济与历史上的市场经济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梳理和分析市场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就在突然之间,中国的GDP增速下了一个台阶,从保持了十年之久的10%左右降到了8%以下。当下,徘徊中的中国经济正在苦苦寻觅走出谷底的路径。如何求解?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道出了他的"解题思路"。求解经济突然减速背后原因中国的经济增速2012年之后猛然下降到8%以下,现在维持7%也出现困难。张军教授说,这个现象在文献中也极为少见,只有日本出现过。从中长期来讲,经济的增长速度会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的最后一年即将过去。在告别80年代,迎接90年代之际,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一些国家的著名学者,请他们就90年代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发表看法。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发表对他们的采访谈话,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正>许多经济学家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放缓的程度高于官方数据。"我们认为,实际增长率比公布出来的数据低得多——上半年公布的增长率为7%,实际上在5%左右,"花旗的经济学家们指出。但经济学家们没有直接点明的一点是,比起中国自己,中国经济放缓给其贸易伙伴和制造业竞争对手造成的困难更大。此外,有两个方面可能出现更坏的情况。中国经济放缓的溢出效应可能十分严重,尤其是正值美联储(Fed)看上去终于准备放弃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走势如何?是持续 衰退,缓慢复苏,还是加速 反弹,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2002年全球经济能否“马到成功”尚难定论,但美国经济年初开局顺利,已经给全球传递出“马年吉祥”的信息。在美国经济复苏在即的鼓舞下,世界经济已基本摆脱“9·11”恐怖袭击造成的恐慌心理,乌云正在散去,复苏步伐有望加快,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渐渐宽松。  相似文献   

19.
华盛顿专电 西方工业国家在经历了连续7年的经济增长后,怀着喜忧交加的心情踏入了90年代;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在面临经济发展进一步不平衡的情况下迎来了20世纪的最后一个10年。尽管人们总是希望世界经济在新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位研究贫困与不平等的大师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2日13时,2015年诺贝尔颁奖季的压轴奖项——经济学奖终于揭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其对"消费、贫穷和福利的分析",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独享总额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19万元)的奖金。"完全感到意外、十分开心。"迪顿在发布会上的简短电话采访中如是说。虽然鲜有暴露在媒体聚光灯下,但擅长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迪顿在学术界久负盛名。他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