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干预的增多和强化是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突出现象。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干预进行了分析,指出适度的国际干预有其必要性,但若超过必要限度则会对国家主权和国际秩序造成破坏。同时,根据现行的国际法基本原则,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得出国际干预的扩张对国际法造成冲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第二阶段第八轮会谈已告结束。香港的前景如何?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切。恢复行使对香港地区的主权,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是我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也是每个爱国同胞的共同意愿。然而,英国方面却强调,十九世纪英国通过炮舰政策强加给中国的有关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按照国际法是有效的”,应当“继续得到遵  相似文献   

3.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心愿 ,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政府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祖国的统一存在着一个解决的途径和方式问题。中国政府在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形下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模式用以解决大陆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关系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随着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的签订以及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自李登辉上台以后 ,相继推出“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等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论调 ,1999年 7月 9日更是推出“两国论” ,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家与国家 ,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两国论”背弃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一切爱国人民的感情 ,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国论”在国际法上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4.
王孔祥 《河北法学》2005,23(5):105-107
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是在长时间地学习、适应国际法之后提出来的,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和平崛起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对国际法的历史性突破,它势必推动国际法的创新,加快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鹿苹 《法制与社会》2012,(16):16-17,24
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的地区适用效力一直是国际法领域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卡迪案入手,试分析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与欧共体法律之间的冲突,以及尊重人权和集体安全之间的冲突。结合前任欧盟总检察长马杜罗和哈佛学者德布卡争锋相对的观点,本文从软宪政主义角度为联合国的改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物流失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圆明园文物事件使这个问题更加的凸显,但是由于公约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及文物返还受制于国内法的规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障碍。本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政治、外交、行政、道德舆论谴责、协商沟通等手段,解决圆明园文物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过中英两国政府的长期谈判,终于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1984年9月26日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年12月19日双方领导人签字,1985年5月27日交换批准书,正式生效。现在让我们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一个带模糊性的边际性概念;法学发展历史上存在自然法学派和规范法学派两大学说;从东京审判看恶法非法,那么自然法学派理论是国际法的最低底限而使国际法得以普济;在国际法上法律原则的介入,是自然法学派理论对国际法理论体系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近来,科索沃局势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有关科索沃问题的和谈相继失败。3月23日,美国特使霍尔普鲁克与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谈判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下达了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的命令。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的多处军事目标进行空袭,拉开了军事...  相似文献   

10.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两国关系的长期不正常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新时期。回顾30年来的历史,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一成立,美国对中国实行了政治孤立、军事包围、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的反华政策,致使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中断了30年之久。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长期努力,1972年2月27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回顾了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政府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恐怖分子对国际社会的仇视情绪更加激化。在各国普遍加强反恐措施的情况下,恐怖袭击行动仍然频频得手,并且呈现出袭击规模更加扩大化,袭击手段更加现代化、极端化的趋势。而在世界范围内,恐怖分子一直没有停止过获得可用于恐怖活动的核武器或核材料的努力。同时核武器与核材料非法走私和交易仍然猖獗。因此国际社会对恐怖分子获得核破坏手段的忧虑日渐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国际全面合作,以国际法律文件的方式加强和发展防范核恐怖的国际多边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伊拉克战争看国际法面临的冲击与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祖雪 《法律科学》2004,22(3):98-106
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国际法危机,是现行国际法与当代国际社会之间矛盾的集中反映。这场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本质并对国际法权威造成重大冲击,但同时也为革新现行国际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孕育着国际法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3.
民族自决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而逐步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它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现代国际法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和基本原则;同时,它作为一项公认的基本人权,在1966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0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1962年12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界中日双方一直存在争端,本文试从国际法视角探讨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英鸦片战争的原因,中外史学家们一直是各持己见。有的认为是鸦片贸易,有的认为是中英文化冲突和自由贸易的要求。从法律角度而言,传统国际法规定发动战争要有合法的宣战理由。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在其最为关心的财政、经济利益驱使下发动了第一次中英战争,却利用国际法,提出宣战理由,试图使其合法化。当时英国的许多国会议员和法律顾问站在事实、法律和道德的立场上极力反对英国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英国当时的议会辩论记录和法律意见为法律史学者从法律角度评判中英这段历史提供了充分的论据。更重要的是,英国对鸦片战争中的法律问题的讨论表明19 世纪中国具有独立的国际法地位。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一直坚持不懈地支援越南民族解放斗争,帮助它摆脱帝国主义羁绊,建立独立国家。但是,越南建国后,谋求地区霸权主义,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挑起一系列同中国的边疆领土争端,南沙群岛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领土纠纷。现从国际法的角度,分为几个部分,论述一下南沙群岛的主权究竟应该归谁所有,以便弄清事实真相,得出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三、越南的论据根本是站不住脚的从以上所述情况来看,中国具有充分的国际法理由,大量的确凿的历史证据证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且已经得到国际承认,这是铁的事实,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但是,越南在1975年非法占领南沙群岛中一些岛屿并对西沙群岛提出领土要求。越南当局歪曲历史,伪造证据,编制的一些说词和所谓证明材料,自相矛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际法学界的不少学者,长期以来坚持认为自然人也是国际法主体.随着人权的国际保护在当代国际舞台上迅速而广泛的发展,主张个人可以成为国际法主体的思潮便形成新的势头.他们把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搅在一起,从而把人权的国际保护作为个人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主要证明.如西方资产阶级国际法权威劳特派特(Lauterpacht)曾经断言:"显而易见,联合国宪章在其包括尊重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义务限度内,它承认个人作为国际法的主体".英美公法学者耶塞普(Jessup)、布里尔利(Brierly)等都曾主张过同一观点.斯塔克(Starke)也认为,人权的国际保护表明了"国际法正在向直接赋予个人以权利的方向发展","以国家作为  相似文献   

19.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由来已久。自出现以来,它与国际联盟经历了蜜月期和疏远期。探究非政府组织与国联系与演变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促进二者互利、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法看日本国侵华战争的民间赔偿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9年 9月 2 2日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对三起侵华战争的受害人提起的索赔诉讼作出了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这是日本司法部门首次对侵华战争的受害人提起的索赔诉讼作出的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 ,故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笔者认为 ,对于驳回诉讼请求的判决“理由” ,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剖析。一、侵略战争的性质与战争受害赔偿的范围在该判决的要旨书 (以下简称要旨书 )中 ,尽管对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度的损害这一历史事实及原告受到的悲惨遭遇予以承认 ,却认为战争导致的个人损害应通过国家间的和平条约及其他外交手段来解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