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琼 《传承》2011,(27):86-87
2010年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对旧法中的过错责任原则作了修改,引入了结果责任归责原则,具有多处亮点。但也存在着对(狭义的)刑事赔偿程序的归责原则和追偿程序的归责原则依旧没有作出区分,结果责任归责原则尚缺进一步的可操作性的规定等不足。应当将国家赔偿法中刑事司法赔偿程序分为两个程序:赔偿程序和追偿程序,对赔偿程序适用结果责任原则,对追偿程序适用结果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民法理论上,通说认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包括如下三项: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这三项归责原则是处理侵权纠纷的核心依据,但由于侵权纠纷纷繁复杂,如何适用归责原则成为实践中的难题。在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上,这一难题也困扰着审判人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对此,笔者以两个案例为线索,提出适用归责原则的不同情境。  相似文献   

3.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在民事责任的归属与承担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准则。归责原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它经历了结果原则阶段、过错责任原则阶段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阶段。根据不同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可以分为三类: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不履行其它民事义务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4.
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体系的重要内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适用何种原则,理论界争议一直较大,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运用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论,回顾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通过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缺陷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行政执法责任的归责原则的设计与确认是行政执法责任的核心和基础。正确理解行政执法责任的归责原则,有利于正确理解我国行政执法权行使的原则和目的,对于执法和司法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行政执法责任应构建以违法责任原则为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辅,兼顾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行政不当原则等归责原则在内的多元化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6.
史舒畅 《民主与法制》2010,(Z1):152-153
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整个侵权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事人之间责任归属问题,而归责原则正是确定侵权民事责任的依据。在我国民法学界,已经形成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理论主要有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种不同的交通事故归责原则,但各地在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过程中,却缺乏统一、准确的把握。文章运用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论,通过比较国外处理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二元式是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两层次就是侵权层面和责任认定层面。在侵权层面上对侵权行为的认定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在责任的层面即损害赔偿的承担上采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二元式两层次归责原则有强大的理由作为支撑,在未来的知识产权侵权实践中可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过错原则与违法责任原则能否作为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这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行政法领域的过错责任原则说可以分为狭义的过错责任原则说与广义的过错责任原则说,二者皆不能成立."违法责任原则"的提法不仅本身有欠妥当,而且具有重大理论缺陷,不能作为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0.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对各阶段交通事故归责原则进行博弈论分析,可发现我国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正在不断演进。《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确立的归责原则顺应了世界潮流,也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归责模式,但并不完美,有待进一步修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
法定犯时代下,后工业社会中各种风险逐渐升格,古典自由主义刑法理论地位受到动摇,刑法制裁体系相应地吸收了积极刑法观理念,前置刑法干预起点,降低入罪门槛,而社会整体评价体系中却缺乏相应的轻罪或微罪评价模式、犯罪分层意识,从而导致刑法附随法律责任引发实质意义上罪责关系的不协调,违反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责任主义原则等问题。同“以刑制罪”对“从罪到刑”的罪刑关系的反思,在意图限缩刑罚的法益理论逐渐沦为为刑法扩张“背书”的情况下,对犯罪附随法律责任的重视能够促进法益判断标准的实质化,从而有利于促进立法批判机能的实现,也能对保安处分科学化和刑罚“双轨制”发展有所裨益。基于新社会防卫论的论证逻辑也应该对附随后果的逆向论证逻辑以及定位做出限制,同时提出犯罪人处遇重构、引入复权制度等具体举措,以期达到法律体系内部法律责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法原则概念的产生是一个经由原则、法律原则直至刑事诉讼法原则的历史演进过程。而在现代法治国家背景下,刑事诉讼法原则区别于刑事诉讼活动原则及其他阶段性原则,它应当是指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的,对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进行或参与刑事诉讼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军事维和人员不法行为的归责主体认定非常复杂,须分两种情况讨论。在联合国指挥的维和行动中,联合国对维和部队具有行动控制权,派遣国具有纪律制裁权和刑事管辖权,维和部队既是联合国的附属机关,也是派遣国的机关。这种双重指挥机制决定了《国际组织的责任条款》第7条是最合适的法律依据。在联合国授权的维和行动中,指挥与控制机制较为复杂,被授权主体具有行动性指挥与控制,派遣国享有纪律制裁权和刑事管辖权,联合国具有最终控制。《国际组织的责任条款》第7条适用于认定被授权主体或派遣国的责任,不适合认定联合国责任。这两类维和行动均存在双重或多重归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错误拘留"和刑事赔偿中规定的"错误拘留"的含义是不同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错误拘留"不必然引起国家赔偿后果,而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拘留"却可能成为刑事赔偿中的"错误拘留"。这种"合法"的"错误拘留"的赔与不赔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司法机关对错拘案件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刑事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重大差异以及两法域间尚未签订双边刑事司法协助协议的现状,为一些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探讨两法域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立两法域认同的基本原则、"死刑犯不移交"原则和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对于指导司法协助实务、依法惩治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谁主张,谁举证”是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而举证责任倒置是该原则的有益补充。在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符合法律证明规律,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刑讯逼供案件中,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是,被告对其提出的刑讯逼供诉讼主张承担举证责任,而公诉机关的诉讼角色只是对其诉讼主张进行反驳也即反证。  相似文献   

17.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举证责任确属倒置,理由是核心之举证责任由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承担.但问题在司法基于惩治腐败之社会功利而牺牲刑事诉讼中控方负举证责任之基本规则是否具有法理基础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死刑不能废     
死刑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都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并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废除死刑违背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无法达到刑法的目的,无法安抚受害人的家属,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法制宣传教育,总之,死刑的保留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9.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法制文明的历史上,尽管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法制文明的进步,传统法上的搜查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清代法制是中国封建法制的高峰,相应的,清代法律中的搜查制度也比较完善。它对搜查的主体、搜查的对象、搜查的执行方式、搜查主体的责任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并且体现出有效保障原则、遵循令状原则、合理根据原则、针对性的搜查原则以及鲜明的国家利益至上的法律思想与人本主义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