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沉静似水,徐舒儒雅。第一次见到赵鸿月,就使我再也无法忘却他“画界的老蔫”这一绰号。 太传神了!他确实“蔫”,同他对坐,你要是不吭声,他坐半天也不说一句话。然而,不说话并不就表明一个人没有内涵。看看他的画,你就能体味到那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笔下的梅花、牡丹不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纪念堂,而且,套一句时髦的话,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美国总统布什和前日本首相中曾根等中外名流的收藏。可他仍旧那么蔫,绝不象有些人那样,把这些事搬出来为自己作广告。讷于言而敏于思,他琢磨的  相似文献   

2.
金玉兰 《民主》2004,(2):28-29
每逢星期三早晨,在环境优美的南京理工大学教学楼,人们总会看到一个身材颀长、气质儒雅的人匆匆赶来上课,攻读该校机械电子工程系“目标识别及智能化”方向博士学位。他,就是今年41岁,常州市国光富士通金融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晓方。每周的这一天,他都要认认真真地当一天学生。作为公司副总,公务繁忙,工作满负荷,有人问他怎么还有时间去上课,他则意味深长地说,时间是挤出来的,我只是像海绵挤水一样挤时间而已。  相似文献   

3.
启功的幽默     
李兴濂 《各界》2014,(9):11-12
启功(1912-2005),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是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的性格,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启功淡泊名利,笑对名位权势。对于人们奉赠给他的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认,只认定自己足’一名教师。启功先生因为身体欠安,闭门养病,奈何访客不断,不胜其烦,就以其一贯的幽默写了一张字条贴在门上:“大熊猫病了,谢绝参观!”从此得了一个“大熊猫”的雅号。  相似文献   

4.
张蔚秋 《团结》2012,(5):64-66
儒雅、朴实、平易近人,是民革长沙市委主委朱建军给人的第一印象。熟悉他的人都认为,"硕果累累压枝,谦虚质朴依然"这句话,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出生于1962年的朱建军走出了一条让大多数同龄人羡慕的人生轨迹,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在政治社会活动中也有所作为。他,是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测绘学科的  相似文献   

5.
铜宣 《民主》2011,(12):25-27
见到姚尚友,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外表简约而不失儒雅,语调平和而富有感情,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师长     
刘国林 《慈善》2021,(2):15-16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军事学院转业到国家民政部工作,曾有幸作为随员之一,陪同当时的崔乃夫部长到基层参加考察、调研。据说崔部长来民政部之前,曾在西北一所著名大学做过多年教育长。他儒雅博学,行事风格严肃、严谨。我们这些刚入行的年轻人,自然对眼前这位“大领导”有些敬而远之。但接触一多,又觉得他挺平易近人,并没那么“可怕”。  相似文献   

7.
刘刚  廖楠 《党政论坛》2011,(6):49-49
在越南政坛,他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政治家:在民众的印象中,他又是一位儒雅稳重的国家领导人。他就是阮富仲,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结束.在中华民族举国欢腾的身影中,有一儒雅清瘦、步履微跛的中年男子,其脸上既有国耻得雪之喜悦,更有终得抉择后如释重负的超脱.“这一天,终于要来了”,他喃喃自语.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徐道瞵,是以宪法和法制史研究传世的著名法学家,时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这一天,是他苦等二十年的复仇之日.  相似文献   

9.
吴江 《瞭望》1991,(Z1)
最近,有幸读到“湘西老黄”之一——黄永厚的国画。说是“之一”,因为这个名称曾为两位画家共用:一位是黄永厚,另一位便是他的大哥黄永玉。他们是湘西凤凰县人。黄永玉,知道的人很多,是一位很有才气的画家。他那幅睁一眼、闭一眼的猫头鹰,在“文革”中曾引起轩然大波,被指为“黑画“。不过,我与他缘悭一面,没有更多的了解。至于黄永厚,尽管画界前辈刘海粟已有“天开图画,人出凤凰”的品题,名气却没有他大哥那样响。据说,他们弟兄长  相似文献   

10.
阿明 《瞭望》1992,(26)
《瞭望》周刊13期上有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题叫做《别忘了他》:在审判伪劣商品的被告席上站着两个受审者,一个是“厂家”,一个是“卖者”。可是标题却提示我们,这里还缺了一个人。这个应当受审而尚未站到审判台上的人是谁呢?哦,原来是他——你看,画中有一只大手正在将他推向被告席,他就是那个手中提着贿金的“鉴定专家”。 这幅画画得实在是好。时下人们对打着各种“名牌”的伪劣产品痛恨已极。一家报纸上说:“名优称号满街走,上了当的恨难休”。恨谁?同假伪劣商品一样,除了恨“厂家”、恨“卖者”之外,恐怕这里就有个“鉴定专家”吧? 这幅漫画也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产品的金  相似文献   

11.
在越南政坛,他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政治家;在民众的印象中,他又是一位儒雅稳重的国家领导人。他就是阮富仲,1月19日,在越共"十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主义的书刊发行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团体、党派、国家举世瞩目。有人颂扬它,有人咒骂名。有的阶级在实践它,有的阶级害怕它,反对它。然而,无论世界“气候”如何,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运动却滚滚向前。“社会主义”的由来“社会主义”——这一闪光的词,何时来到人间?一种说法是:第一个使用它的人是本尼迪克丁·安塞尔姆·德生,他在1753年与人辩论时提出来的。他反对人是神的奴隶之说,强调人的独立性,他认为赞同这一观点的便是社会主义者。另一说法是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于18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上帝安排的传统的社会制度”。据高放同志研究查证,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有十几种说法。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社会主义一  相似文献   

13.
蒋一苇在著名的《经济民主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人的两次解放。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把劳动者从封建的人身依附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的第一次解放”;社会主义不同层次的集体组织和群体意识的形成,使人由“个体人”转化为“集体人”,将是“人的第二次解放”。今年3月,他在给笔者的一封信中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灵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如果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是历史的方向,是否由于生产、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从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发展为以集体为本位的新的人本主义?其实社会主义冠  相似文献   

14.
“以圆形待诸人,以锥形责己人,踏着梯形向上,沿着曲线的道路前进。”这是南京军区某团二连战士陈晓强的“座右铭”。原来他的“座右铭”并不是这样。说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年仅18岁的陈晓强,在家里是一个“娇子”,在学校是个“优等生”。1985年12月,他脱下校服穿上了军装。入伍第三天,他依照自己的想法用几何语言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以圆形待诸人,以锥形责己人,踏着梯形向上,沿着直线前进。”开始的一段经历,也曾验证过他的设想。入伍不到半年,他就受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笑话,说是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神仙,想到人间找个不贪财的人,度他成仙,结果遍寻不见。最后遇到一人,神仙指着石头对他说:“我把这些石头点成金子给你用,怎么样?”这人摇了摇头。神仙以为他嫌小,又指着更大的石头说:“那就点这个?”哪知此人还是摇头。仙翁心中暗喜:“总算找到一个不贪财的了!”便准备度他成仙。但为慎重起见,神仙又进一步试探道:“你大小金子都不要,到底要什么?”这人此时才露出真相:“我别样都不要,只要老神仙点石成金的这个手指头。”神仙当然不会慷慨到把自己的手指掰下来送人。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掰”下自己的“手指头”送人的傻事却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哎,记者同志,您甭端详我这副眼镜,我可不是儒雅斯文的才子。您瞧,我这肱二头肌——您读过茹志鹃的《百合花》吧?我和那位小通讯员一样,都是天目山人氏,也吃过“拖毛竹”那碗饭。 我父亲是浙江衢州人。1957年林业专科一毕业,就分配到天目山  相似文献   

17.
参观者没有参观到的东西 我经常在各地跑,遇到参观过苏南乡镇工业的人,总要打听一下他有什么感想?发现有什么新招?在甘肃省的一个县里,一位参观者对我说:“人家(苏南)那厂房,那设备,我们怎么能同人家比?”我问他:“你了解他们当初是怎么干的吗?”答:“这个嘛,没有了解。”陕北的一位参观者对我说:“我  相似文献   

18.
我印象中,合肥张家这一系只剩煦和这根独苗了。修长的身材、温文尔雅。今年他来给他二姐、三姐送家乡雨前茶,听他“三姐”这么称呼,我一怔,笑道:“在北京也只有你是名正言顺有资格用这称呼了!”煦和明白我的意思,说:“黄苗子说北京人都称她(沈从文先生夫人张兆和)三姐!”“都,敢么?”——我说:“有  相似文献   

19.
他说:“我不是经营者,我可以称作经营者代表,经营者是全厂职工。”崔志才厂长的这番话是1986年4月前总书记赵紫阳在石家庄小白楼召集的那次“企业经营者座谈会”上说的,颇有点不合时宜,因此未能引起包括总书记在内的人们的充分注意和评价。可是,当后来某杂志评论员文章用“选好一个厂长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启用一个人可以推动一项事业的发展”评价他时,他显然坐立不安了,他说:“我崔志才没有  相似文献   

20.
程青 《瞭望》1993,(19)
当我试图让数学家马志明博士形象地告诉我他的研究时,他莞尔一笑,说:“数学理论中有许多分支是十分抽象的,比如我研究的狄氏型理论,对非专业的人是很难形象地描述的。”我不由好奇,一个平常人难以进入的抽象的数学王国,马志明是怎样闯入的?是什么吸引他在那个不寻常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我是完全无意地选择了数学。”马志明说:“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