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规定为社会基本矛盾,并且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2.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一些方面和环节,是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改革是消除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形态与矛盾相伴而生,在矛盾斗争中演进。阶级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阶级对抗,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这启示未来人类文明形态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消灭奴役性生产关系等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明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坚持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推进各项工作,相继完成重塑文明探索的民族主体地位、奠定文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全面发展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重任。当前,我们党以应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高质量发展、发扬斗争精神、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国人民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分为多层次。但主要的系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相互联系的社会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分为多种层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多层次的状况。既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要适应落后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展开与正确解决,促使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成熟和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及其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本文着重探求的问题。一、社会支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初级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各自的状况。生产力的状况是,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贫乏,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就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生产  相似文献   

8.
1956—1957年初,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指出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阐述了划分两类矛盾的标准以及解决两类矛盾的方法,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主题将转变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又有不同于以往、更不同于以后的一系列阶段性和当代性的新特点.从矛盾发生、运动、转化的整个过程来看,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矛盾发生和发展的非对抗差异性,矛盾运动和展开的非线型双向性,矛盾转化和扬弃的非质变可控性.一、非对抗差异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共和县按照“保民生、促和谐、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综治责任机制等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自共和县被评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先进县以来,按照“试点先行、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探索先进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扎实开展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第一,整合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在内的社会的整体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既具有社会转型的一般性特征,又有其特殊性质和特殊表现形态。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辩证统一、多元互动,社会矛盾对社会转型的发展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但同时赋予了社会转型持续进行和动态稳定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理论仅仅着眼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忽视了生产力问题 ,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并导致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系列误区。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 ,社会主义社会应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性 ;第二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发展的民主性 ;第三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本性。  相似文献   

13.
张龙林  刘燕 《求实》2013,(1):21-24
"社会基本矛盾"是毛泽东矛盾学说在社会层面的应用。这一概念深化了唯物史观对社会有机体的分析,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辩证认识,决定了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毛泽东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强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运行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系统阐释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殊性的归纳,为不断解决这一矛盾指明了路径。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启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准确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正确认知当代各种矛盾关系,并通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消除贫富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述一种意见认为,需要与生产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把起点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上是对的。因为革命的目的和任务是要打破旧的所有制,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应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再表现为阶级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历史唯物主义如忽视需要和生产的矛盾,就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第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有一个,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理由是:两个基本矛盾的概括不见于马恩列斯经典著作;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是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季书琴  陈鹏 《唯实》2010,(8):79-8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识在方法逻辑上经历了一个从伦理批判到社会内在批判的转换过程。青年马克思由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限制,无法揭示社会生活内在的对抗性本质,所以只能到社会现实之外去寻找支撑批判社会的抽象的理论支点。随着科学世界观的创立,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历史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从而使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内在批判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4期刊登赵科天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重大偏差》。文章提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为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中国自5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界出现的一个重大偏差。文章认为,马克思虽然发现并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将其命名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重大概念,但他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其内容只是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亚稳定是指介于稳定与动乱之间的一种由显性的抑或隐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所造成的社会紊乱状态.它往往体现为一种隐性的存在,充斥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因其具有不可预见性,且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容易被人忽视或低估.这种隐性存在意味着两面性--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变奏.破坏性一面占极大比重,假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可能使社会整体处于危险的边缘.社会亚稳定的制度性根源,在于经济、政治与文化体制的时代变迁,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机制的结构性互动关系之中.对于社会亚稳定的理性审视,以理论的前瞻性引领社会实践的复杂性,有助于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矛盾,主动加快或深入各项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成为各种社会矛盾斗争的中心,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具有全社会的性质和规模,因而,这时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结不同了。现在我国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已被消灭,资产阶级作为阶级也经不存在了。社会基本矛盾不再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支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再具有全社会的性质和规模。大量的社会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因而就不能说阶级斗争仍然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
第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化程度的低水平,同生产关系的国家集中制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具体表现为:从整个社会范围看,生产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