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因医疗事故而引发的医患纠纷不断增多,由此产生的诉讼案也呈上升趋势.在一些纠纷和诉讼案中,我们不但要认真思考,去分清责任,保护患方的人身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也要注意研究其中重要的民事抗辩事实与理由,维护医方的合法权益和医疗秩序。本文就医疗事故责任案中的民事抗辩实务作一般论述。医疗事故责任案件的民事抗辩,是指在医疗事故责任案中的医方被告,针对患方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能够证明患方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和理由,继而确定医方被告的责任,达到减责或免责的目的。这种民事抗辩具有两大特点,强烈的对抗性和明确的客观性。强烈的对抗性就是对抗息方原告的诉讼请求权,医方被告依法提出事实与理由而导致患方原告的诉讼请求在法律上不成立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机制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医疗事故补偿标准,医疗事故中的刑事责任问题,卫生行政处理与司法处理的协调问题等。这些问题已引起卫生法学界和立法者的重视并展开了讨论。医疗事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应看作是卫生行业内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去,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局考虑,建立有效的预防处理机制。本文试就医疗事故处理中四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参考。一、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方式及举证责任按照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发生医疗事故后,存在三种处理途径:其一,如果病人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对医疗事故或事件没有争议的,由医疗单位与病人及其家属协商解决;其二,病人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对医疗事故和事件有争议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其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一条处理途径弊端显而易见,医疗事故的是非曲直并不象一般的民事案件那样容易区分,具有区分是非曲直能力的只能是医院或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根本没有区分是否是医疗事故或事故等级的能力,因此,这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因解决医疗损害赔偿争议究竟应适用什么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以医疗卫生部门为主的一种观点认为:解决医疗事故中的人身伤害问题只能适用由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其理由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是调整发生医疗事故后的医患关系的特别法,当然应当适用之;但以社会大众和人民法院为主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已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调整发生医疗事故后的医患关系,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所规定的经济补偿更是体现不出对受害人的权利保护。因此,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时,事实上已不再适用《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转而适用《民法通则》等民事实体法。自  相似文献   

4.
医疗损害案件的精神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加,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医疗损害赔偿中,越来越多的患者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数额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对医疗损害赔偿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医患双方往往就是否应当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赔偿多少等问题产生争执,导致医疗纠纷久拖不决。医疗损害的精神赔偿问题应当引起理论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教于同仁。 1、问题的提出对医疗损害案件如何处理,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去甚远。《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18条明确规定:对确定为医疗事故的,适用"一次性补偿"原则:最高法院1989年63号复函明确为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要求医疗单位"赔偿"其经济损失;而最高法院在1992民他字第13号《关于李新荣诉天津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事故赔偿一案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复涵》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医疗纠纷案件应当依照《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侵害他人身体而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来处理;《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点(属性)在法学界开展了讨论,这对发展证据理论和指导司法实践是有意义的。一般认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必须具有三个特点:一、真实性。证据必须是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二、关联性。所证明的事实必须与案件有关联;三、合法性。证据必须是按法定程序所收集提取的。我认为,民事证据的必备要件不含“合法性”。一、民事诉讼的证据是从各种能证明财产关系和人身非财产关系的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概括而成,如财产关系中房屋买卖当事人所立下的契约,人身非财产关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原告和被告当前是个比较疑难和突出的问题。笔者拟结合中外有关新闻司法理论与实践,试加探究。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原告的认定问题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按其性质可分为行政、民事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其原告(广义上包括居于康告地位的刑事自诉人、公诉人,分别由我国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法学》月刊和《中国法制报》先后都展开了讨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认为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否则许多人民调解协议难以履行;二、认为人民调解协议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民事合同,具有合同的效力;三、认为人民调解协议只有道德的约束力,不具有法律效力.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法学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检察机关干预民事诉讼,依法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然而有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相径庭。集中起来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人民检察院怎样进行民事检察?有的认为:只须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就可以了;有的则认为还应参加到民事诉讼活动中去。二是人民检察院怎样参与民事诉讼?有的认为只须参与诉讼活动,能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就可以了;有的则认为还要行使诉权,充当民事公诉人的角色。三是人民检察院如果行使诉权,在诉讼中处于什么地位?有的认为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地  相似文献   

9.
非医疗事故纠纷,是指虽然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病人死亡或伤残的不良后果,或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结果不满意,但并非医务人员过失所致,而病人及家属却认为是医务人员的过失,一口咬定是"医疗事故"从而向卫生行政部门或司法机关提出控告。这种纠纷最令人头痛。近年来,非医疗事故纠纷有明显增加趋势,患者及家属明知不属医疗事故,但为了达到索取补偿的目的,在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长期软磨硬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给医院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1、利用非医疗事故纠纷恶意索取医疗补偿的特点所谓恶意索取补偿,是指行为人以不正当获利为目的,索取医疗补偿的行为。从笔者分析几年来的医疗纠纷看,有如下特点:1.1 利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随意与医疗过程的某个环节或病情反复相联系,归罪于医务人员的过失,恶意索取补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讨论医疗事故立法时,有关医疗事故范围的界定问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认识,作者认为,在理论上弄清是非、统一认识,对医疗事故的立法和处理是十分有益的.这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立法的依据尽快建立健全医疗事故处理法,这已是大势所趋,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是在讨论医疗事故立法时,作者认为,一是不能脱离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因为我国目前的医疗消费水平、医疗收费标准及服务性质与国外均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应当突出行业特点,患者不是一般意义的消费者,医疗工作的高度危险性、探索性和难以予见性与其他行业都是无法相比拟的。尽管医学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仍有许多未知和疑  相似文献   

11.
韩凌宇 《法制与社会》2011,(19):82+86-82,86
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甚至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受侵害的公共利益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方式予以救济是解决该问题的方式,也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文中对消费维权公益诉讼的概念、特点及检察机关提起消费维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和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种意见认为确定民事赔偿范围应适用刑法第31条,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具体数额由审判人员依据具体情况确定;第2种意见则认为应适用民法通则规定,解决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笔者同意第2种意见。具体理由是:(一)附带民事诉讼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法上的损害赔偿之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遭受经济损失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的附带处理民事赔偿的诉讼。由此可以看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实际上是两个诉:一个是由于解决惩罚犯罪问题的刑事诉讼,一个是用于解决民事损害赔偿问题的民事诉讼。两个诉讼都基于同一犯罪事实,并由此产生两个危害结果:一方面侵害了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对社会造成了危害,构成刑事犯罪;另一方面又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造  相似文献   

13.
医疗事故的经济补偿,是处理医疗事故的难点问题。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判例,呈现出大幅度的攀升现象。对此,议论蜂起,众说纷纭。笔者撰写此文,主要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身体伤害赔偿的规定,探讨医疗事故处理的经济补偿应遵循的原则,以便各方面达成共识,有助于医疗事故的经济补偿问题顺利解决,保护病员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法律关于身体伤害赔偿的规定逐渐增多,日趋完善。对此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了说明问题,现将有关身体伤害赔偿的法律规定,按照时间顺序摘行如下。1987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关系上,还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行政诉讼制度虽然在本质上不同于民事诉讼制度,但在许多具体的程序方面又有共同之处。因此外国行政诉讼法一般都规定,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的事项适用民事诉讼法。对于这一立法技术,我们也不妨可以参照。在这里,就涉及到哪些具体程序需要明确规定在行政诉讼法中,而哪些可以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这是民事诉讼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第二,关于选民名单案件是继续适用民事诉讼中的特别程序,还是把它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值得研究。我们认为,一旦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应当把这类案件归入行政诉  相似文献   

15.
中美征收制度重要问题之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关于征地、征收问题的各种分析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界定公共利益,二是补偿是否公平,三是程序是否公正。本文就上述三个方面系统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征地制度,从法和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政府征收权存在的必要性,公共利益的要求及其内涵,以及对征收必须进行以"公平市场价值"为标准的公正补偿。本文认为:第一,"公共利益"应由立法机构来定义;第二,"公平市场价值"是切实可行的、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公正补偿标准。我国下一步的征地改革,有必要将这一补偿标准明确化;第三,在征地程序上,我们必须改进现有程序,防止征地权力过分集中且不受有效监督、民众缺乏有意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问题研究(2)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是把医疗单位的民事责任和患者或者家属的合法权益具体量化,反映着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程度和受害人合法民事权益受保护的程度。《民法通则》划定了赔偿范围,却没有明确赔偿的具体方法。《条例》对此虽做了相关规定,但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相比,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在确定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定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混合过错,区分混合过错中当事人的责任,是目前审判实践中分歧较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予以澄清。一、混合过错的特点。混合过错是指当事人双方即侵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和扩大都有过错。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混合过错具有如下特点:(1)对损害后果,侵害人、受害人都有过错。(2)主体双方的行为同侵害后果之问具有多因一果的联系。(3)民事责任由双方共同分担。二、应澄清的几个认识问题。一般地,侵害人的过错认定是容易的,而对受害人过错的认定,模糊认识就比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种:(1)起因论,即认为凡是由受害人的错误或违法行为引起侵害的,就构成混合过错。(2)行为论,认为以损害事实发生过程中是否双方都具有违法行为为标准,区分是否构成混合过错。  相似文献   

18.
论医疗过错原则在法律冲突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与《民法通则》第106条关于“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在侵权归责问题上存在着法律冲突,使得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民事赔偿案件时无法正确适用法律,审判的社会效果有时不尽理想。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民法通则》的效力要大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根据法学理论,医疗过错也已涵盖了医疗事故。在目前有冲突的行政法规条款尚未修改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适用医疗过错原则不失为司法解决法律冲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医疗行为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医疗行为属于什么?目前比较趋于一致的是认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发生医疗事故的经济赔偿按《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此种观点,不仅见于各种学理解释,更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几个司法解释所确认和执行。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医疗事故适用民事违法范围,医疗事故适用民事赔偿范围"。在医疗事故的诉讼实践中,涉及经济赔偿问题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按民事赔偿案审理,赔偿数额与日俱增。这其中除了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倾向,不合理的司法解释等诸多因素外,最主要的问题,是理论上的错误界定。即将特殊的、合法的医事法律行为认定为普通的民事法律行为。本文就此提出浅见,供同仁们商榷和指教。一、医疗行为是医事法律行为医疗行为的法律界定,本无可争议。医本仁术,古今中  相似文献   

20.
有侵权必有救济。我国目前的侵权救济是建立在行政侵权与民事侵权并行的基础上,这种侵权救济制度难以解决行政机关违法侵权与一般民事主体侵权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问题。由于法律规定的欠缺,这类共同侵权案件中引发的行政赔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应当如何分担和衔接,成为困扰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我们必须在审理程序、归责原则、因果关系及责任划分等问题上采取不同于一般侵权案件的处理方法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