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执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应尽义务,不遵守应有的执业规则,侵犯就诊人的合法权益,或触犯刑律构成犯罪时,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发,对执业医师的考试与注册制度、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法律责任等作了法律规定.执业医师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类.它们分别由《执业医师法》、《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和《刑法》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2.
医疗问题连续在全国“十大维权热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中位居第一、第二位.医疗问题中以医疗事故的社会危害性为最大,应当对医疗事故相关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建立健全预防、控制医疗事故及其解决医疗事故纠纷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众多医疗事故,其中鉴定环节存在的立法缺陷,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确定医学会是从事医疗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其作出的合法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人民法院处理医疗事故的首要证据。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应尽快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和诉讼制度良好地衔接,确保鉴定的公正和权威,以更好地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相似文献   

4.
1998年6月2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这部法律的颁布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国家用立法形式规范医师行为,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这对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师队伍,保护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部医疗卫生行业管理的重要法律。医师行医,人命关天。严格管理医师队伍,提高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受到全社会普遍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多次提出议案和建议,倡议制定执业医师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这部法律终于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了。一、制定执业医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国外一些国家的医师制度医师执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世界上一些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美国、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先后制定了《医师法》、《医疗法》、《医师  相似文献   

5.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可要求重新鉴定和申请再次鉴定,但这两种情况存在较大的法律意义差别,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一起医疗事故鉴定引发的行政复议案出发,剖析了我国现行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鉴定评审制度及法律责任提出了相应的法律适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本医疗事故诉讼(纠纷)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医疗事故诉讼(纠纷)的新趋势〔日〕畔柳达雄杨丽君译60年代后期,医疗事故纠纷突然出现在日本的法庭讼诉当中,并且。此类诉讼案件的数量在1970—1972年间急剧增加。这个时期,许多律师都注意到医疗事故纠纷案件大大地增多了。在今天,(1)涉及医院的索...  相似文献   

7.
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这是执业医师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现行医师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一、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是医师这一职业人群的资格准入考试。按照以往的人事管理制度,全国没有统一的医师资格准入考试,医学院校毕业生一般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一年后经考核合格即可转正成为医师。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全国各地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不同,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有一定差异;同一所学校中的学生之间也存在距离。这就造成医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根据执  相似文献   

8.
目前解决医疗事故纠纷的途径,一是通过行政机关由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调解解决。二是通过诉讼程序,经法院调解或判决解决。我国1987年6月9日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距今已有十多年了,各省市相继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至今也有十多年了,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给解决医疗事故纠纷带来困难。在此.笔者对审判实践中的一些法律冲突进行研究与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医疗事故的概念及构成要件医疗事故,是指在治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未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实习医师非法行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实习医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法律层面与实践操作中的诸多分歧,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着重重法律风险,存在着颇多争议。医疗事故出现时,实习医师的行为很容易成为被问责的对象,那么未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实习医师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非法行医,是否符合非法行医罪呢?本文希望通过结合相关的案例,对实习医师、非法行医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以期缓解医患关系,加强患者与实习医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相似文献   

10.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疗事故可区分为医疗责任事故和医疗技术事故两类。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是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笔者认为,作为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责任方式的医疗事故纠纷在我国具有可仲裁性,我国应尽快将仲裁这一争议解决方式适用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并建议在现有仲裁委员会下设立医疗事故赔偿中心。医疗纠纷仲裁分为自愿仲裁、强制仲裁、自愿与强制混合仲裁等模式,我国现阶段宜采用自愿仲裁的模式。医疗专业水平应该是聘任医疗专业仲裁员的首要资格条件,举证责任倒置应成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中的主要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过错责任、免责事项等,在医疗侵权纠纷案件的司法鉴定实践中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建立"医疗机构当时医疗水平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用具体案例来说明"当时医疗水平"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已经2年多,国家立法机关及最高人民法院迟迟没有出台关于医疗损害技术鉴定的法律解释。一些省、直辖市出台了地方性规定,但做法各不相同,理论上并没有彻底解决鉴定二元化的问题。目前部分地区医疗损害司法鉴定似乎出现一种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医疗损害争议案件的解决,急需尽快完善顶层设计,规范鉴定机制,尽快结束鉴定的二元化局面,为医疗损害争议案件诉讼的解决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确立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全面体现了平等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该法使用“医疗损害责任”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民事权利保护法和救济法的性质;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确立构建了一元化的医疗损害责任体系,彻底改变了对医疗纠纷案件法律适用“二元化”的现象;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的确立,有利于公正、合理的裁判各种医疗损害纠纷案件;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确立推动我国最高司法机关修订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从而明确了医疗纠纷案件的案由;对有效解决医疗损害责任的赔偿范围和标准的法律适用等问题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患者要求查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第五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的,人民法院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病历资料作为医疗损害案件诉讼的核心证据,对病历资料保全自然就成为医患双方诉前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病历资料规定的不一致,导致医患双方对病历资料的范围、保全的方式方法、封存病历资料期限、保全病历资料主体等诸多问题认识极不一致,争议颇多。造成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纠纷的基础上进而引发次生纠纷,导致医患矛盾进一步加深,不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笔者不揣简陋,试对病历资料保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相关问题提出规制建议,希望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从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有时必须冒一定的风险。而作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机关,董事、经理等经营者就必须随时去面对这些风险。为了分散经营者在经营中的风险,使有才能的经营者放心、大胆地施展其经营管理才能,就必须有一系列救济其经营责任的措施,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就被认为是其中最有效的一项。本文通过对董事责任保险最为普及的美国的该项制度的研究,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赵明昕 《河北法学》2005,23(12):49-53
一般认为,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强制三责险)乃是加强被保险人的赔偿能力,进而赔偿交通事故受害者损失的事后补偿机制。但却常常忽略该制度在积极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及损失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事实证明,导致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交通行为参与人的过失因素,因此促进人们交通行为的谨慎与规范是改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根本出路。鉴于人“趋利”的本性,强制三责险可以通过合理设置责任限额,实行弹性费率等手段,利用经济杠杆有力地推动当事人规范其交通行为,进而保障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7.
胡晓翔 《证据科学》2014,(6):760-768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被运用于诉讼活动就是司法鉴定,它与法医类司法鉴定,是不同类别的鉴定,适用范围不同。作为《侵权责任法》专列的一类特殊侵权类型,其技术鉴定的名称,以“医疗损害责任技术鉴定,为妥。目前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损害责任技术鉴定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医疗纠纷争议中最为关键的“诊疗行为的过错”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两个问题,正是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所无权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医师多点执业的法律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师多点执业就是医师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注册从事诊疗业务。从法律角度说,医师多点执业与《执业医师法》并不矛盾。目前影响医师多点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医师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在推动医师多点执业上,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医师作为自由职业者所需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二元制抑或一元制:医疗纠纷鉴定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纠纷因专门性问题源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的"二元制"鉴定模式,致使纠纷解决的法律在选择适用上出现不同的结果,并造成了同一事实的处理结果尤其是赔偿的数额差异甚巨。《侵权责任法》的实施能否终结"二元制"鉴定模式,使冲突的相关规定、解释、解答等相关文本在法律适用上归于统一再次成为颇具争论的问题。基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结果在证据性质上的同一,有必要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仅作为行政程序的内容,并进一步建立解决医疗纠纷的鉴定机制,体现鉴定作为证据的"认定"功能,以便实现医疗行为共担风险以及利益平衡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0.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DR) has been championed for its power to devise agreements that meet the parents' and the children's needs and for its ability to encourage parties to work together, eventually leading to stable agreements. The Model 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do not create any ethical duty to advise, suggest, or encourage lawyers to discuss ADR with their domestic relations client. In the medical field, patients are given a choice of treatment under the informed consent doctrine, but there is no analogous doctrine in the legal field. The Model 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should be revised to reflect the best interests of children, as well as client choice. Clients, specifically parents in domestic relation matters, are entitled to know their options, and lawyers should be obligated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information that will enable them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decisions that will benefit their children and ultimately our 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