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被历史上称为清官的包拯与海瑞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严肃执法。认真理讼;廉洁自律、澄清吏治的模范言行,阐述了对两位清官执法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包拯是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形象特征:黑脸,以及额头的月牙。包拯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形象,就是一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他因而被称为“包黑子”。但事实上,真实的包拯长得一点都不黑。试想,如果一个人要长成那副“黑样”,肯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包拯的肤色。有人可能反驳,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黑。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黑”的?》一文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一句:“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这说明包拯的肤色并无惊人之处。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人画像。  相似文献   

3.
京剧人物脸谱漫谈之七──黑脸判官包拯霍建瀛本期小插页上介绍的脸谱人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公元999─1062年)。包拯在民间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京剧里,他的脸谱属“黑色整脸”(面部整个涂成黑色),象征着他有刚强的意志,不畏强暴,不媚权贵...  相似文献   

4.
易明 《今日广西》2008,(8):41-42
包拯其实长得并不黑。 1037年春天,安徽天长县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的白面书生。他一袭长衫、几件行李,谁也想不到,这就是新上任的县令包拯。  相似文献   

5.
师婕 《中国减灾》2010,(2):50-51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官吏,包拯即人们常说的包公(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谥刑部侍郎。历史上,包拯是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谥号为孝肃公。  相似文献   

6.
包公是个历史人物,但后世的文学艺术及民间文学又为其增添了一个个传奇故事,使之逐渐演化为一种司法象征。然而包公的一生事迹,许多还是有案可查的。他名叫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是北宋最出名的清官。他正直无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为民除害,成为当时乃至后世老百姓最爱戴的人物,清官的典范。大家都称他为包公、包青天,至于他的真名包拯、包希仁反倒不大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包公的千年诞辰,值得大大纪念一番。从古至今,人们心中最崇爱的人物大概要数包公了。人们尊称他为“包青天”,比“天子———皇帝”还要高出一辈,因为他是廉政的模范。从历史上看,包公并不算是一流的显赫人物,《辞海》中有寥寥数语记载:“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  相似文献   

8.
试论包公的缺点刘思包拯包公包大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明"日断阳夜断阴",他老人家也有缺点吗?《宋史·包拯传》所记包拯一生,正直刚毅,不畏权臣,清廉俭朴,两袖清风,是一个贤臣的典型;《包公案》及"包公戏"塑造的老包形象,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嫉恶如仇...  相似文献   

9.
清官两题     
<正>包拯之刚在中国封建史上,有不少贤臣循吏,但称得上铁面无私的清官,则凤毛麟角,北宋之包拯可以誉之。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其父包令仪曾任刑部侍郎,包拯自述:"生于草茅,早从宦学",他少时寄居在一座古庙里刻苦攻读,28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由于包拯父母体弱多病,后来又父母双亡,他便辞官守孝在家,以致十载不仕,故欧阳修誉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此后,包拯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所学,他  相似文献   

10.
包拯,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秉公执法,注重调查,体察民情,是值得新时期执政党的纪检干部借鉴和效法的。我认为包拯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效法。 一是要有“包骨”。包拯为民请命、为百姓昭雪沉冤  相似文献   

11.
大志 《中国减灾》2010,(3):51-51
合肥包孝肃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紧邻包拯墓,因包拯谥号“孝肃”而得名。合肥是包拯的故乡,故合肥包公祠也是全国最著名的包拯祠庙。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记得像,祠内还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相似文献   

12.
大志 《中国减灾》2010,(2):51-51
合肥包孝肃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紧邻包拯墓,因包拯谥号“孝肃”而得名。合肥是包拯的故乡,故合肥包公祠也是全国最著名的包拯祠庙。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记得像,祠内还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  相似文献   

13.
包公是个历史人物。但后世 的文学艺术及民间文学又 为其增添了一个个传奇故事,使之逐渐演化为一种司法象征。然而包公的一生事迹,许多还是有案可查的。他名叫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是北宋最出名的清官。他正直无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为民除害.成为当时乃至后世老百姓最爱戴的人物,清官的典范。大家都称他为包公、包青天,至于他的真名包拯、包希仁反倒不大为人所知。一千年来。有关他的传说越来越多,许多秉公断案的故事都写到他的名下,特别是为被遗弃的妇女秦香莲主持正义,敢于严惩忘恩…  相似文献   

14.
从政廉为本     
宋前贤相包拯恶如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虽历经千年,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被人民誉为“青天”,堪称“官”之楷模。但人尽知包拯之“铁”之“硬”,却未必知其廉。据史载,包拯“虽贵,衣食器用饮食加布衣”。他在《乞不用赃吏》的奏折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贫者,民之贼也。”直到63岁病逝,临终嘱咐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坟之中。不遵吾志,非吾子孙。”可见,“廉”在包拯为官之道中的地位。在“千里为它只为钱”的封建社会,如包拯一般以廉作为官之本者却也不少,诸葛亮在…  相似文献   

15.
包拯,李希仁,安徽庐州(现合肥市)人,生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逝于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他为官二十多年,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河北都转运使,谏议大夫,出任过河北、广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的州县首席长官,一度出使过契丹。因为他生前曾官拜龙图阁学士,所以人称包龙图,或尊称为包公。  相似文献   

16.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崇高赞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安》2008,(11):30-31
案例:保安员郭宁做的是一份让很多人都敬畏三分的工作,他平时跟随着城管员一起巡逻,专门查处违反规定乱停放车辆的黑车司机、没有经营执照的小商贩等不法行为。不过在不久前的一次随同执法的任务中,让郭宁认识到,即使是有执法权的行政人员也要认真遵守国家法律,不可以随意执法。  相似文献   

18.
北宋以来,千年历史犹如大江东去,然而,我国民间却广为流传着一位铁面无私、明察善断的“包青天”——包拯,其影响力、感召力千年不衰。“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是人民对他做出的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19.
王莉  程龙  苏秦 《人民公安》2023,(11):60-61
<正>他是国家二级网球运动员、河北省网球一级裁判员,也是一名办案麻利、条理清晰,受同事喜爱、被群众“追着”送锦旗的新晋“执法尖兵”。笔直清瘦的身形、轻松昂扬的神态、爽朗外向的性格,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就是石家庄铁路公安处石家庄站派出所执法办案队民警李钊。  相似文献   

20.
宋朝包拯以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而被广为传颂。他不仅承袭了儒家的传统,而且兼采百家,尤其是法家思想。但是,包拯承袭法家思想的方式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荀子的学说实现的。包拯作为荀子学说的实践者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影响了我国古今为官之正道,也影响到了社会民众对官员为官之道的期许。当前,对于倡导德法并举的中国特色为官价值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