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军旅诗词,历来是诗词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华章。我儿时,曾经朗诵过东北抗联李兆麟将军的游击词《露营之歌》,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名句就描述了那段艰难岁月,令我终身难忘。到了六十年代初,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被谱写成歌曲,那气势磅礴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气概,更令我心潮澎湃,我与许多同学都常常情不自禁地朗诵、高歌。再以后,我拜读了陈毅在赣南打游击时创作的游击诗,其中有首诗词这样表白:"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中展  相似文献   

2.
我是在与来自家乡的几位作家朋友的聚会中认识孔延利的。朋友们说她是诗人,是近年来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不少实绩的一个青年诗人。于是我请她朗诵一首近作让大家听听,延利沉吟有倾,就站起来朗诵了一首即兴创作的小诗。她的敏捷文思,她的从容淡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延利不时把她写的诗寄给我看。这一来,便让我这个平日读诗不多的人,有幸沐浴诗歌的光芒和温暖。  相似文献   

3.
王润 《学习导报》2013,(20):29-29
“读首诗再睡觉”,这是我最近关注的一个微信公共账号。每天晚上十点钟,这个微信就会自动发送一首诗。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收听关于这首诗的人声朗诵。这个微信的功能介绍中这样写道:“订阅我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  相似文献   

4.
那是6年以前的事了。可是至今回想起来,那些画面是多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强那信任的求助的眼神,强的母亲那焦急的面容,甚至那湛蓝的天空以及我和强的母亲站着谈话的走廊旁花坛里的一朵朵怒放的菊花,都像用数码摄像机录制下来一样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而我,就那么简单地决定了一个孩子兴趣的走向——虽然现在还说不上是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糕。  相似文献   

5.
我望着学生那纯真的眼神,就像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在这片闪烁的星光里,我将找到清澈如山泉的真、善、美。——题记  相似文献   

6.
“是你像清凉的山泉,滋润着干涸的荒原/是你像辛勤的园丁,唤醒沉睡的心灵/是你用爱点燃了一盏灯,为我照亮了生命的旅程……”这是2006年8月5日在内乡县看守所举办的一场在押服刑人员演讲会上,一名即将出狱的16岁少年犯深情朗诵着的在狱中写的一首诗——《致女法官》。  相似文献   

7.
无言的牵挂(诗)石培强我们每次出征妻子的担忧总凝成脸颊的泪痕而无言的牵挂一如绵绵的小草伴我一路风尘查案,总是曲折迷离较量,总有风云险恶当我凯旋的时候回想别离的日子惦念的不是相思而是你倚门的眼神无言的牵挂(诗)@石培强...  相似文献   

8.
冬天,一家人围着炉膛烤火的时候,父亲习惯坐在靠近柴尾的地方,我习惯坐在父亲的对面。我从火光中取暖,也从父亲的眼神中取暖。在那火光的映照下,土墙、猎犬、猎枪、父亲以及他身后那几件狩猎的工具,在黑夜的深处,变得那么清晰而明亮。那两支挂在土墙上的猎枪。让这土屋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9.
正"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诗如其人。在吉鸿昌将军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得了重病。吉鸿吕回家探望,看到父亲那依依不舍的眼神,他知道父亲有话要讲,便说:"爹,您有啥话尽管说,孩儿  相似文献   

10.
一个好封面“渴望”《党风与廉政》1996年第6期的封面──"渴望",虽然是一幅黑白照片,但构图新颖,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特别是保勤的配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期封面虽然没有彩照那样艳丽,但却从小女孩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切切的渴望--"我想上学";...  相似文献   

11.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当我读着这首《仰望星空》的诗,脑中浮现的是一幅幅亲民、利民、爱民的生动画面。画面中的主人公以决策者的胆识、当家人的责任、实干者的作风撑起了一方璀璨星空!他,就是武陟县谢旗营镇党委书记——柴英杰。  相似文献   

12.
有没有“旅游诗”这一说。似乎还没有荣获诗坛的认定,可是作为出版物,“旅游诗”已经迈上了书坛。我非诗中人,但我却以为“旅游诗”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何谓旅游诗,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中应用之诗。诗与旅游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名篇、名句。是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游”出来的,又叫山水诗、田园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诗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诗和旅游结合起来,并没有降低诗的身份。反而是让诗回归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13.
[春天的山区山青水秀,诗配乐,孩子们的朗诵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诗句献给春天,把最动听的赞歌唱给春天。因为春天是一年里最绚丽的季节,因为春天象征着人的一生中最珍贵的岁月。 [春光里的老人们] 也许,人们很难把这些银发苍苍的老人与春天联系起来。然而,历史却把她们一生的荣耀、一生的艰辛都定格在1935年那个特殊的春天。 那是她们心中永驻的春天。 她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她们以短暂的辉煌和一生的磨难写就了一个共同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这是冬日里的一个下午,温馨的咖啡吧里,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刚喝下一口香浓的咖啡,我的目光就落在作者“仓央嘉措”这四个字上,捧书的手,就有了些用力。这是我很熟悉的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那一年》。  相似文献   

15.
想要走近你     
鲁丽娇 《党的建设》2012,(10):25-25
对党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朦朦胧胧的感情,最开始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一位老党员。在我自己还识不了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常常给我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家里也总会有党政类的书籍和报纸。只是那时候我太小,对“党”更多是好奇。随着渐渐长大,我接触到了更多和党有关的书籍刊物,我对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感情。那些和党政有关的书籍刊物,像朋友一样使我快乐,像老师一样给我教诲和方向,又像父亲朗诵的诗歌一样,意味悠远,给我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16.
心中的陈毅     
刘一斌 《党史博览》2011,(10):49-51
陈毅的英名,自莱芜战役起,就深嵌我心。那睿智的眼神,和蔼的面容,端庄的神态,慈祥的表情,威武的衣冠,展现出他作为伟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风采,令我仰慕。1956年,我见到了陈毅。我父亲熟悉陈毅,听他说,陈毅很聪明,留过学,有文化,能打仗,会写诗,文武兼备,双峰奇秀。这样的人才我们党内不多。自此以后,我对陈毅有着独特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工作后,我有机会面聆陈毅的亲切教诲,直接感受到他为人处世的风格,他的外交风采和人格魅力深储我的记忆。他是我崇敬的伟人中心距最近的一位。  相似文献   

17.
2000年的除夕之夜,青藏兵站部文义民政委从唐古拉山打电话告诉我,他正在山上和兵站的官兵及附近的藏族同胞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有个战士在联欢会上还兴致勃勃地朗诵了我的诗《唐古拉山口的兵雕》。这时,我的心立即飞往了3000多公里外、海拔5300米的雪山上…… 1998年6月,飞跨世界屋脊的兰州——西宁——拉萨光缆通信干线工程开通。从此,我在北京就可以和青藏线上任何一个兵站或地方的单位直通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1月1日,湖南革大湘西联谊会的10多位老同志要登天门山。这些七八十岁的革命老人,都为解放湘西,建设湘西立过功,作过贡献,这一次,算是故地重游。“金婚之旅”在祭坛前面的停车坪,大家下了车。中共湘西州委老顾问、湖南革大校友联谊会赴张家界校友团团长杨国湘把大家招呼在一起:“我在车上已经吟好了一首诗,我先来一首。”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把手中的拐杖放在车边,凝聚眼神吟起诗来:“蒙蒙烟雨上天门,驾雾腾云削壁行,公路奇观堪推首,空中艺苑自然成。”早在1985年,杨国湘在州里的一次旅游开发座谈会上讲话…  相似文献   

19.
正因工作调动而异地搬家那天,我很激动,给亲朋朗诵了自己新编版《再别康桥》。"我傻了巴叽地走了,正如我飚的呼的来,我得瑟得瑟衣袖,不带走一嘎达云彩。"房子是当前很多公务员最大的心事。都说我们有特权,什么"房叔"、"房祖宗",那只是极个别的。我是一个小县城的70后公务员。这些年,因为工作变动、孩子上学、改善条件等,先后搬家十次,尝到了居无定所、不断折腾的辛酸。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伫立在和农民群众一起耕作过的田间地头,回想起乡亲们那一张张刻着岁月沧桑却又和蔼可亲的脸庞,李永德觉得自己现在有些真正懂得这句诗的含义了。李永德是市国土房管局执法监察处干部,今年5月,他与几位同事一起,到涪陵区同乐乡解放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三进三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