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泽应 《求索》2014,(11):25-30
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往与国际关系及其所需要的伦理价值观科学把握和深刻思考的产物,它主张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超越狭隘功利论和抽象道义论的局限,将"义"与"利"辩证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一般原则,又在并重与统一的基础上以义制利、见利思义。正确义利观,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是中国道德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基元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价值观的全面总结与扬弃,和对人类义利思想合理因素的科学吸收与借鉴。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构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与和谐世界伦理都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实用理性倾向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将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自己的应然使命,并有利于把握社会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将义的精神价值追求放在首位,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被教育者理想人格,引导其将义作为行为的价值方针和人生的价值目的;在义利观上承认人情化的生活世界又以天人合一的态度实现对义利观的超世俗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看到物质利益所带来的幸福,又能享受超越物质利益之后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满足感;传统儒家义利观以"和欲"为内在超越之路从而达到义利统一的意义世界,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利统一为基点,满足时代之诉求。  相似文献   

3.
刘浩林  陈淑红 《传承》2013,(4):24-25
儒家义利观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本位、以封建等级制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但其有正面的价值为今天所用。儒家义利观中的"义利统一""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思想在当代很有价值,尤其是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家关于义利之辨的话题已探讨了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人们的义利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着对儒家传统义利思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结合当今的具体国情,本文试分析市场经济下义利的新关系及正确对待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核心.肯定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以义导利、舍利取义、舍生取利等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精华".本文认为邓小平关于"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是中国传统义利观与时代精神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 《求索》2013,(2):99-102
左宗棠是一位行动家、实干家。并不热衰于抽象的理论建构,但他的思想中确实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在理解其伦理思想之核心——“义利观”——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他在以下三种意义上实现了义和利的统一:一是“义利并举”,即既崇尚道义,又重视功利;二是在义和利发生冲突之际主张道义为先.于是把功利最终统一在道义之中:三是道义本身就等同于国家的公利。可见,人们需要对左宗棠有关义利统一的思想作出具体的分析。此外,对左宗棠的道德评价之所以有严重的分歧乃至对立.是因为人们用来进行评价的道德标准本身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展开的。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处于国弱民穷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为探求中国富强之路,对传统义利观的偏弊进行深刻反思。严复借用西方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对传统义利观进行改铸,提出了"两相为利"、"义利合"的思想。严复倡导的"开明自营"指引了义利观新转向,严复义利观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蒙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化的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处理义、利关系?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为指导,倡导"四个统一",超越了传统的"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局限,实现了义与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辨证统一,形成了新型的科学合理的义利观,为当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义利问题是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义利之辩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之久,各家各派在义利问题上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了不同的义利观。其中重义轻利的观点是正统儒家在义利选择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对这一传统义利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进而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二程 (程颐、程颢 )和朱熹。其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吸收借鉴儒家"大同"思想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传承了儒家"大同"思想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公平正义的治理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同时,还实现了对传统天下观、平等观、义利观的超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大同"思想的传承与超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与担当,提供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11.
传统义利观的主导性价值选择是重义轻利,由于忽略或否弃了利(效率),就最终使义(效率)的实现成为空想。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实现传统义利观由纯道德领域向道德——经济领域的现代转换,把义利关系问题具体地确立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使之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邓小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效率公平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12.
辩证地说,传统诸子的"义利观"存在差异性,但剖析其基本意涵,"义利合一"的主导价值使其在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义"及"利"的历史客观性,具体展现在"法"与"礼"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分"的中介,"法"以"罪"有应"得"的逻辑来扬弃"义外之利";"礼"藉以"德"获"得"的"礼数"来固守"义中之利"。"义""利"之辨的生成与发展对于中国法治社会建构中"良法"和"普遍遵从"两个方面的要求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或是“义利并重”,历来为诸多思想家所探索,争论不休。历史发展到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义利观,是当今中国人民要逐步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种义利辩证统一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义利观的科学概括,又是对历史上义利观中合理因素的批判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标志着人类在义利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义利观问题是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联在一起的 ,是同社会的政治理想、经济目标和道德原则相辅相成的。义利关系在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义利关系的价值特征应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社会主义义利观———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一般来说是重义轻利 ,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则 ,忽视个人的物质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后 ,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尽管受到多次冲击 ,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造。尤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以否认价值规律作用为显著特征的产品经济及其价值观念 ,顽固地左右…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8,(22)
正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义利之辨",并认为对"义"与"利"的抉择关乎人生的方向与人品的高低,必须慎重对待。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同样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经据典,表达了对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义利观的重视与期望,如"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又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正确的义利观不仅关乎个人的人生方向与品行高下,而且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与前途。  相似文献   

16.
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宋儒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凡为儒者没有不谈“义利之辨”的。义利之说成为中国哲学突出和富有特色的理论领域。本文拟对儒家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17.
义利关系:历史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盛聪 《思想战线》2006,32(6):57-63
在当代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中,“义”的“私德”性质淡化,“公德”性质突显,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道义”,而根本上吁求社会与制度之“正义”。构建当代转型社会的制度之“义”,以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道德机制,成为传统义利观转型与发展的现代性视域。  相似文献   

18.
贺铁桥  李欣远 《传承》2008,(18):70-71
孟子的义利观是在以义制利为总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分别做出先义后利和先利后义的价值判断,又注意提升利益主体的人格修养;在义利不能两全时,应当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在当今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重新审视同样处于变革时代的孟子的义利观对今天的经济社会建设将会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实现儒家义利观的现代性转化,从个人层面而言,需做到责、权、利的统一;从国家层面而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国际层面而言,要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重建新型义利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应该予以扬弃,而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滋生的“见利忘义”的功利论则应受到抨击,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去建构义利统一、义利双行的新型义利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