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小康》2020,(6)
正河西走廊最西侧的茫茫戈壁中,有一片绿洲,名曰敦煌。这里是连接东西方的"咽喉之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千百年来,东西商贾、南北僧众,"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造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书写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敦煌故事"。"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调研,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精神力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西方“贵斗”哲学的产物。其错误是:第一,过分夸大文化的作用,而忽视经济、政治的因素;第二,“贵斗”哲学非人类文化性的要求。事实是文明的对话而不是文明的冲突,才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儒学提出人类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仁爱忠恕之道,而且它具有贵和的传统。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念,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平等、和谐和共同发展,正与当代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宽容精神相合。儒学可以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在发展中演化出独特的语言文字体系,孕育出有特色的农耕文明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发展出非无神论的世俗性文明和与之相关的非体质血缘的群体认同体系。这一特质使得中华文明体系既可包容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在对外交流中也以"和而不同"和"有教无类"的精神呈现出对于外部文化的罕见包容性。  相似文献   

4.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智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和合"社会观、"和合"国际观、"和合"生态观、"和合"实践观等,并为解决人类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和合"理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主要包括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等,彰显和发挥了"和合"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这一文化精神的实现以"和而不同"为价值原则,以"知行合一"为实践路径,以"礼"、"义"之用为实践规范.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这一文化精神实现的核心机理.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7,(5)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促使中华大地兴起了一浪接一浪的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高潮。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庞杂,但各种文化在和而不同中发展,在相互交流中融合,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精华部分,历久弥新,闪烁着永恒的价值生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传统文化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中原情结作为敦煌民众最基本和重要的品格与敦煌文化的精神底色贯穿敦煌历史始终,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也有所不同。自十六国时期至唐中期,中原情结主要表现为对乡土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吐蕃占领敦煌前夕至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这一情感得以充分地释放和表现,使乡土之情与民族之情交织在一起,主要表现为对中原故土的眷恋与思念;到了归义军时期,敦煌文化中的中原情结达到了高峰状态,并与乡土之情交织在一起进而升华为一种家国情怀,其表达也显得直白而热烈。这一精神贯穿敦煌文化始终以及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在敦煌世俗变文中得到了充分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民间年画的社会教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中国民间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艺术品,是传统社会民间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惩恶扬善、寄托理想的一种特殊话语方式。民间年画的欣赏使用对象,大多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年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文化认同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曹顺庆 《思想战线》2005,31(4):56-61
跨文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是一种强调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异质性的研究。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在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互补性。跨文明研究以追求一种“异中之和”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而区别于全球化思潮。当前可以从3个学术前沿的问题来切入和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一是“送去主义”或“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的理论问题;二是比较诗学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异质文明的不可通约性和可通约性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研究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借鉴当代国内外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它超越了“和而不同”的哲学关照,把“和而不同”上升为“不同而和”,从而抓住了“和”的价值与意义;在尊重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真正地使人、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魏红 《思想战线》2001,27(4):54-5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写"城市文化"为代表的"前先锋派"青年作家群,如刘索拉、徐星等,以强烈的叛逆精神,从生存方式的批判角度,挑战权威,消解正统,其作品刻意表现平庸、荒诞、滑稽,以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焦虑与迷惘的情绪.其文本叙事广泛采用反讽与黑色幽默的表达技法,在揶揄调侃中达到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和消解.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明观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本质特征,而且集中展现了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发展共生之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中国古代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曾继承、发展和延续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艺术的辉煌,同时又是中西方历史、文化与艺术相互撞击、相互吸收而结合的结果。敦煌是遥遥千万里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嬗变与政治文明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家的文明水平,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潜在因素,作为一种心理积淀和文化传统,它更能从本质上反映政治文明的特质。所以政治文明的转型不只是政治的表层结构——政治体制的变迁,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体现政治之精神本质的政治理念的嬗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嬗变对于政治文明转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政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治的精神内核 政治理念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的起源、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非凡融合力和会通精神的文化,这种文化注重和谐,把人与自然界有机联系起来,对待诸家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青 《思想战线》2008,34(3):6-10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发展态势,但这种变迁绝不仅仅是民族传统文化事象的变异或流失,它还包括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的复兴、重组和再建构.现代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颠覆乡土传统的生存空间,民族村寨文化也不会自动终止或彻底放弃自身固有的文化调适与更新机制,一味被动地接受现代化力量的消解和改造.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性诉求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张力,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将引导其"小传统"逐步走向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和而不同"思想的历史渊源并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坚持"和而不同"应做到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不搞文化霸权主义,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就当今世界来说,各国同处"地球村",都在谋求发展,更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评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阐述中华文明之精髓—"和而不同"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和而不同"理念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思想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文明多样性的和谐世界的构建,它不单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不单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不仅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符合中国国情,也在文化上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进程,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16)
<正>体验中华文化感受历史文明交流分享共识结下深厚友情七月流火,旅游更火。旅游潮中有多股劲流是台湾青年来大陆游学参观,体验各地风俗风味,认知华夏文明,感受中华文化。华夏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两岸青年考察了北京的京味文化、西安的汉唐文化、山东的儒家文化、中原的黄帝故里、甘肃的敦煌文化、贵州的古寨风俗等等。仅"两岸青年共同寻迹京杭运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