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器人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吗?1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1)机器人和一般机器并没有什么两样。所谓机器人,其实是一种先进的受电脑控制已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因此,机器人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从性质上讲,同一般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并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是说,机器人只是不变资本的一种物质形态,经过人的具体劳动,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能创造新价值,只有工人的活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雇佣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和价值形成过程中,则不仅创造出补偿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告诉我们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而可变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雇佣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可变资本的等价,而且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是可  相似文献   

3.
在对资本定义的理解上,有同志提出:“既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是不变资本作为资本的一部分又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这岂不矛盾?”为此有必要对资本的定义作些说明。关于资本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多处说明,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指出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二,为了进一步说明剩余价值的源泉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三,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4.
在讲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以后,分析剩余价值率及其转化形式,对于进一步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和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考察剩余价值率时为什么要撇开不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机关动态》2001,(10):19-22,23
(1)劳动创造价值,是在活劳动与非活劳动因素的结合中实现的马克思在强调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同时,还指出:“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马恩全集25卷)。这就是说,可变资本或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要以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的参与为条件,商品的价值正是通过现实的活劳动与潜在的非活劳动因素的有机结合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刘方喜 《求索》2022,(2):47-57
技术工艺性应用的通用性,需要社会性应用的开源性与之匹配,在人工智能通用性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趋向中,构建与其匹配的开源性伦理规则,推动高效而无害的通用人工智能创造,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造并使用物质和精神劳动工具活动的发展,人类智能的封闭性、非通用性被不断超越而社会性、开源性不断提升,现代科学和自动机器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现代科学这种社会通用智能的工艺性应用,首先把物质劳动工具的使用技巧转移到能量自动化机器上而成为社会机械通用智能,超越了手工智能封闭于个体人身内的生物性的非开源性。当今人工智能正在使精神劳动工具的使用技巧也向机器转移,将进一步超越智能的个人生物性的非开源性,再进一步超越资本商业化社会性应用非生物性的非开源性,通用人工智能将成为高度自动化的社会机械通用智能。无开源不通用,构建公义创新动力机制,聚合非市场、非营利创新动力,人工智能将在通用性、自动性、开源性高度统一中充分发展并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仅仅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不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共同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充分认识工人的雇佣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才能充分理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的罪恶根源;也只有充分认识资本家购买不变资本特别是购买以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核心的不变资本,才能正确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复杂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那么投入生产中资本、生产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呢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要理解剩余价值的创造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剩余价值的创造主体是雇佣工人。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雇佣关系,而且需要进一步把雇佣工人和不存在雇佣关系的工人或其他劳动者区别开来。奴隶制度下的奴隶与奴隶主和封建制度下的农奴与…  相似文献   

9.
服务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在服务生产领域中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产业的兴盛,一方面证实了新价值的创造(GDP)与劳动量(就业人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另一方面对劳动价值论关于服务劳动非生产性的论断提出了重大挑战.必须将劳动价值论从物质生产领域向服务生产领域拓展,通过论证服务劳动的生产性来揭示服务劳动的使用价值创造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同时也必须回答服务产品价值量的决定和生产价格决定,以及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程萌 《学习与实践》2023,(3):121-129
“奇点”是当前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影响的重要理论框架。它通常用来表示人工智能将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打破人类与机器之间界限的巨变情形。而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尽管近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与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再到人工智能的生产方式变化有紧密联系,并且人工智能在19世纪机器体系替代人的体力器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展现出替代人的脑力器官的演变趋势,但它在实质上难以获得人之为人的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的主体性意识。基于此,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形态变革之间内在勾联的角度所总结的“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科学价值。这即是说,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带来的并非“机器是人”的“物种奇点论”,相反是使超越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的“社会奇点论”。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随着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劳动生产率成倍、成十倍,甚至成百倍地提高,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因而也迅速地膨胀起来。资产阶级及其学者抓住这一新情况,又鼓吹什么“机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先进机器比普通机器创造更多的价值”等滥调。他们总是妄图否定劳动价值论,否定剩余价值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将剩余价值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剥削。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从"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来理解剩余价值的哲学含义,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转化"这三个"转化"来理解剩余价值的经济学含义,从"二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和"二分矛盾"(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中,将剩余价值认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法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但同劳动力商品理论有矛盾,不能科学地说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增殖情况。本文试通过比较分析传统方法,阐述外延扩大价值增殖、内涵扩大价值增殖和增殖弹性等概念。一、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传统政治经济学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假定一个工作日的长度为8小时,劳动力的日价值为4元。工人劳动一方面转换生产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创造新价…  相似文献   

14.
成本价格又称“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指由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是按照资本的耗费来计量,而商品的实际耗费则是按照劳动的耗费来计量。这是两个不等的量,前者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后者是商品的价格,前者小于后者。在资本家的观念中,剩余价值的得来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任何费用,因而不包括在商品的成本价格之内。成本价格这一范畴,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不同作用被抹煞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就被掩盖起来。成本价格是资本  相似文献   

15.
从1987年《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公开发表起,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经历了30年的学术历程,从起始对所谓"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破",一步一步走向剩余价值哲学的"立"。首先从"劳动力价值等同于生活资料价值"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两个传统观念取得突破,然后延续列宁和卢卡奇这两位哲学巨人的思想方法,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和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再由两个基本范畴和两对基本矛盾形成了剩余价值哲学的本体论以及范畴体系。剩余价值哲学有"劳动力价值二重性""剩余价值二重性""分工与分配基本矛盾""剩余价值哲学历史观"等10个创新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6.
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批驳了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和非生产要素或非经济要素也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的错误本质。借助于“资本”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理论渊源,进而完成对私营企业主参与利益分配的性质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些人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认为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后,价值的创造已经不需要人的参与。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人的劳动依然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人工智能仍属于劳动工具,人工智能系统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虽然在资本的压榨下出现人的异化,但是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工人对机器的依赖,将人类从危险、繁重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8.
论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的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的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入手,将剩余价值范畴的哲学研究推进到经济学研究,是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建立剩余价值哲学以及从学术上彻底否定"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技术赋能和算法嵌入的视域下,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深度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建构全过程。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低复合能力等特征,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作为生产力工具,弱人工智能创造社会价值能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当性内部证成。在马克思经典哲学图谱中,弱人工智能是先进生产力与前沿科技的典型代表,深度重塑了社会阶层结构和人类思维空间,具备创造物质价值、知识价值与公共价值等三重社会价值的内在机理。然而,在当前弱人工智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资本、技术及其自身限制异化等问题导致弱人工智能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背离。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技术资本异化问题、技术理念异化问题、技术限度异化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赜弱人工智能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实现社会价值的适恰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文摘     
在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教学中,常常容易把“带来”、“生产”、“创造”剩余价值这几个近似而含义不同的用语混同使用。目前公开发行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以致在揭示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上造成一些逻辑上的混乱。例如在几本公开发行的教材和名词解释中,前面刚讲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后面又讲“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带来的”。有的教材则写道:“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这些语句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是不确切的,因而对上述有关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