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互文性"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它属于语源研究,即为解释某文本的意义而去寻找和确认与之相关的现存文献或文本的研究方法。所以,互文性的运作机制主要在于文本之间的拼凑?吸收和转化;用典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对于"去边界"的追求,它借助于互文性的"吸收和转化"来实现的。本文就互文性与用典进行对比,以期促进古代诗学与现代文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纪卫宁 《求索》2010,(9):188-190
体裁互文性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现象。它蕴含着不同世界观和思想的对话,并与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学体裁互文性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体裁变化表面形式的辨别和鉴赏,而应该深入到文学体裁变化的背后,从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揭示互文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从而使我们能够较客观地从语言的特殊使用方式和文学涉及的相关语境因素等方面去阐释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热奈特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20-122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论概念,在互文性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从修辞批评的角度,将互文性概念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他对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的划分,对文本派生方式的分析,对读者与互文本关系的思考,特别是对文本之间关系图示的辨析,都可以看作是对互文性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晋武帝作为开国之君却具有一种守成心态,这个影响到了西晋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缺乏创新,重因袭摹拟的低靡士风。这种士风使西晋乐府诗歌创作在具有文人化和拟古化的特征同时,更从整个社会层面上促成文人拟古乐府的创作在西晋的盛行。  相似文献   

5.
文本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经验对象之一。有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向来深知文本关乎解释、作者、读者(受众)在决断文化意义和功能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监狱知识精英们在文本建构上提供了《南粤监狱面面观》等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范本,在全国监狱和监狱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表征了监狱文化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中国监狱与西方监狱的文本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终将引起中、西方监狱知识分子的共同关注。在达此境况之前,中国监狱知识分子还是需要广泛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学术理论.在互文性语境中潜心把自身的文本建构好。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人犯摹拟”吴英浩曹操模拟像通过给人犯摹拟画像侦查破案的这一刑侦手段,在国外的警察机构中已运用得相当普遍,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电脑画像的出现使人犯摹拟画像有了一次大的飞跃。近年来人犯摹拟画像在我国刑侦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7.
西方互文性理论的提出、发展及建构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文论从结构向后结构过渡时催生出的重要理论概念。在巴赫金、克里斯蒂娃和巴特那里,这个概念被孕育、提出和确立,而后经由热奈特、里法特尔、米勒、布鲁姆等人的阐释和补充,它逐渐成为一个包含多重意旨、具有双重向度的文学批评概念。同时还需指出的是,文学批评的语言之维和历史之维是互文性理论得以建构的两个最重要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诗经·郑风·羔裘》塑造了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既具有文学意义,也对当前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选拔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以郑风淫与文人礼仪修养、外美与内美两方面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探讨育人环境以及品德的重要作用。同时,诗(礼)教传统与古希伯来文化的律法观念、古代文人概念与希伯来先知的概念都将设置在轴心时代这一坐标系上进行比较、参照,以便彰显出华夏古老文明的世界性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何艳华  谭小华 《前沿》2013,(14):53-55
生死观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大哲学命题,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与西方的惧怕死亡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内在超越”死亡的意义所在。在古代文人的作品里,“内在超越”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此概念为核心,主分析了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在“儒释道”三家合流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1.
李敏霞 《前沿》2008,(12):178-184
《故事新编》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表征,通过《故事新编》在文本的互文性、独特的时空观和通俗化方面的现代文化意义阐释,显示出《故事新编》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惊人暗合,体现了《故事新编》超越时空的划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爱军 《理论月刊》2007,(9):112-114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个要素,其含蓄婉转使西方诗人为之着迷,其隐含的互文联想在原文读者中亦不甚明了,更何况对于译文读者。该文探讨了意象说的由来,并采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了译者对意象的四种传递方式:重组、再现、歪曲与转换,及其造成的失落与歪曲,旨在说明研究意象的互文性及其传递方式对于提高译者和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经验与审美感应来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韩小梅 《前沿》2012,(14):149-15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复调理论”和“互文性”这两个概念在文学研究中迅速成为核心.通常认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互文性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在强调两者的共同点时,不同之处也同样不可忽视.本文试图从理论的源头、发展及不同的关注点将两种理论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4.
贵志浩 《前沿》2010,(2):129-132
《后羿》与《奔月》的神话重述,是不同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对同一神话的不同解读,具有耐人寻味的互文性。叶兆言与鲁迅在激活神话原型的同时,也赋予了古老神话以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对"食""欲"等人性本能的演绎和神的世界的世俗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生存形态及其意义的思考,显示了现代性重构的独特的文本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波斯特以语言理论转向的范式分析了新型电子媒介的兴起对主客体关系、词与物关系的影响,并且重构了这些关系。如果说第一媒介时代的大众文化是结构主义单向度的,那么第二媒介时代的大众文化就是后结构主义互文性的。从结构主义的单向度向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的转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理论孕育和文化实践的过程。后结构语言学在观念上的革命性对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语言理论入手研究大众文化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体的基本结构由体制、语体、体式、体质四个层次构成 ,体制指文体外在的形态、面貌、构架 ,语体指文体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和语言风格 ,体式指文体的表现方式 ,体质指文体的表现对象和审美精神。中国古代文论家对各种文体的体制、语体、体式和体质 ,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精到的论析 ,由此构成中国古代的文体形态学。文体形态学是文体源流学、文体分类学、文体风格学、文体文化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由“寻觅知音”探微古代文人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觅知音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自我认同的文化心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得不到现实的认可,只能在文学的寻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对现实的超越。这种文化心理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为继承和发展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郑庆君 《求索》2011,(12):226-228
作为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修辞格式,引用有过不少论述.但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探讨引用及其表现模式,还不多见。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汉语的传统“引用”手法在当今科技时代得到了极大的翻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斑斓色彩。文章集中解剖了新媒体的语篇中,作为具有典型性互文特征的引用修辞格的表现类型与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总体要求与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要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理论背景与当前高校德育语境具有话语的“互文性”,其与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当前要“内化”其为高校德育的具体要求,致力于实现青年学生的主体精神的诗性成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的探讨,归纳出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的四大表征网络文学的自由本性网络文本的互文性;网络写作的交互性;网络传播的在线性。对网络文学的主体间性进行研究,使文艺学理论研究视野紧密联系当下流行文学的现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