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经过百年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数字经济新时代背景下又有新的要求。数字经济对增加就业,推动市场活跃稳定;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弥补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巨大意义。不断认识数字经济背景下共同富裕建设存在的问题,不断探讨应对问题的有效路径,有助于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在发展对台经贸关系及推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中央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的政策支持基础,落实同等优先、适度放宽的原则,探索建设福建省两岸人才特区,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有利于推动"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精准施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数字治理也给政府治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数字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效能不高,数据治理主体单一、多方协同不足,人才培养滞后、发展瓶颈凸显等现实困境。政府部门需要树牢数字治理思维、完善数字治理体系,把握数字治理规律、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健全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以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旅游行业高度融合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新的时期,县域文旅产业有着独特的人才需求,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立足县域文旅产业实践,着眼文旅人才需求,找准破解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人才瓶颈的思路与方向,从政策制度、教育培训、就业环境等层面探讨县域文旅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路径,助力县域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在治理实践中的运用已是大势所趋,而生命政治理论是政治权力直接作用于生物性生命所形成的一种治理技术理论,为数字治理提供了关于技术关照和人文关怀的理论审视。虽然数字治理有助于提高治理效能,但在生命政治理论视域下,它也面临着诸多困境,表现为信息碎片化困境、参与主体困境和信息安全困境。要纾解这些治理困境,应践行构建常态化数据库的生命政治规定,优化数字治理组织调度;遵循多元主体参与生命政治的趋向,强化数字治理多元共治;加强保障生活质量和安全的生命政治关切,完善数字治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业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经济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其自身展现出的跨界性、多主体性、创新性在制造业升级、消费模式创新、供给侧结构优化等领域均展现出强大的助推力,但其中也出现了急需治理的弊端.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法治"是必由之路,而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经济治理也必然会遵循此方式...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强大力量。在风险社会视角下,数字治理能够改进科层化治理体系不足,重构风险治理空间边界,整合风险治理资源,对于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风险治理精准化、风险决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数字治理也面临着数字鸿沟、信息安全、权力垄断、伦理风险等问题,数字治理给风险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对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数字治理路径,完善法律法规和伦理制度建设,促进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通过多元治理主体协作共治,规范数字权力运行,不断提升数字治理法治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湛江被广东省确定为粤西城镇群的中心及宝钢重组韶钢、广钢的现代化千万吨级钢铁基地落户湛江,湛江迎来产业快速发展、一系列重大产业布局的历史发展良机,而与产业发展有相匹配关系的人才开发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心在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我国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人才、信息以及技术等要素短缺;区域产业趋同;第三产业吸引力不强;乡村产业融合不足;产业化联合体机制不够成熟等。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念指导,并通过对三个具体案例和其他一些实例的研究,可以得到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一般规律性认识,并提出如下优化路径: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业态创新,避免产业趋同;大力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凸显出了虚拟性、高渗透性、跨界性等特点,对传统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呼之欲出。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此协同形态的长效性与有效性,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活力释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创新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议程。  相似文献   

11.
数字要素和信息技术为乡村产业、生活、治理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经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赋能;数字化服务促使乡村生活现代化;数字素养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对数据要素社会和经济价值的低估与轻视限制了其作用的释放;农民数字素养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乡村数字治理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成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数字乡村的建设。针对困境和不足要坚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社会价值,以实现治理现代化;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以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桥头堡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桥头堡建设中,立足云南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将云南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是桥头堡建设的重心所在。而紧紧围绕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字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碰撞导致老年人使用智能媒体的难度增加,使得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不仅是困扰老年人的技术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社会治理问题。从智能媒体技术发展的角度对C市X社区的老年人数字鸿沟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老年人拥有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可及性偏低、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率偏低、老年人获取信息资源难度加剧等方面,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需要“五位一体”协同治理、创造数字友好型社会环境、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共同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智能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人才问题是辽宁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没有人才,就不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辽宁经济要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辽宁人才的认识,特别是转变领导者、各层次管理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估、选拔观念,抢占人才的制高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对劳动异化做出了四重规定。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兴劳动,表面上给予了工人更多的空间与自由,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劳动异化问题。数字劳动异化加剧了技术与人的关系失衡,带来了更为隐蔽和深刻的剥削。由此,面对这个新的时代课题,必须要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数字劳动异化新的表现特征,以此来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扬弃,促进数字经济健康运行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则为其提供崭新的实践形式。基于技术与民主的深度耦合,数字技术以重塑时空关系、构建对话场域、促进智能决策、激发主体意识和打造实时监督等方式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并显现出人民至上性、智慧聚合性、普惠共享性等特征。然而,在数字赋能的同时,存在数字鸿沟阻碍平等民主、算法传播遮蔽真实民意、数字形式削弱协商民主人文性以及数字失控抑制民主监督实效等问题。为推动数字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化实践,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彰显内生性制度优势,遵循“人民性”的价值引领;二是弥合数字鸿沟,破除信息茧房,塑造人技共治和强化数字问责,以构建法治保障体系,从而推动数字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数字化转型逐渐催生了乡村治理的新形态,这使得原本深嵌于传统治理中的结构与过程从中脱嵌出来。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技术嵌入与乡土性的对立、政府组织的独角戏、传统乡情和文化的相斥与数字生态的整体不适,使得乡村治理情境与数字化转型愿景相割裂,带来了乡村数字“隐秩序”与治理悬浮。乡村数字治理迫切需要在地性的内生力,从“技术”到“生态”的系统建构,能有效推动形成“技术-组织-文化-生态”层面的制度联结,实现乡村治理与数字转型的关系再嵌与实践联合,进而为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乡村数字治理提供生态性支持以及可持续的承诺。  相似文献   

18.
“性贿赂”立法不宜冒进——基于现实困境进路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贿赂"立法问题既包含有法理层面的疑问,也包含有现实层面的疑问。"性贿赂"基于其与财产贿赂的同质性,应当有立法对其进行规制是必要的,但基于其在现实层面上的操作难度及可行性,又给予其入罪以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在新发展阶段,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但当前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产业信息化基础不健全、缺乏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数字化转型所需资金不足、乡村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因此要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加强政府扶持与金融支持,构建乡村产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