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人类为了发展付出一系列惨痛的代价。发展伦理学直面时代问题,对"发展天然合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缺陷。在发展伦理视域中,"发展"是整体、可持续、有价值的发展,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一切人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发展伦理学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蔡岩 《学理论》2009,(11):7-8
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把当代环境伦理学关于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作为伦理基础,形成的以发展为核心.以公平与和谐为前提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伦理观。是一种立足于解决当代人与未来人所寻求的代际和谐的伦理,是一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入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思想,它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道德则促进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把人看作个人主体、无所不能的绝对主体,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造成了环境危机而且也引起了价值观和伦理观危机。发展伦理学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发展理论并积极吸收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成分,其目的是为了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10)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懂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内涵。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马克思探讨了自然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蕴含着生命价值、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三重意蕴的人化自然观,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就生命价值而言,具有地位优先性的自在自然和人类自身共同构成了平等的价值主体;整个自然界自身直接创造了自然生产力,人化的自然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部人类史是自然不断向人生成的过程,自然的生态价值在于其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指标,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与知识生产力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中国发展知识生产力必须立足现实国情,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知识生产力发展环境,以培育知识生产力主体为核心,理顺和完善知识生产关系,推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知识型生产方式的变革,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生产力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艺馨 《学理论》2015,(4):88-89
在人类学大师马克思的眼中,人类的身体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为有机的身体,这一部分的身体是人体本身,而另一部分则由自然界来提供,是无机的。这样的组成是人类自然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界合二为一的有效方式。这样的理论在现代生态学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展现,并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本文主要关注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并在结合大量实际社会情况的背景下,对如何统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赞同与认可。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在于:它突出、揭示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精神生产的主要产品——科学、技术等在当今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深入地、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田坤  李梅 《学理论》2012,(27):1-2
作为人类自由、自觉活动的实践一直被深生态学者狭隘地理解为对自然的单方面的改造和控制,而无论从实践概念本身还是其现实历史性上来说,实践都不是生态问题的诱因.文章分析马克思的实践观中的生态意蕴,进而阐明,人类与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现实的、历史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互动中的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体关系,同时,生态问题解决的策略中,实践仍然是根本的方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10.
顾悦 《理论导刊》2001,(1):52-53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从世纪环境破坏中认识到,任何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它不受道德约束的条件下,非常容易被滥用,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属于这种情况。于是人们提出,由于人类拥有巨大力量,因而必须对大自然承担责任。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以生态道德为理论基础的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西方学术界又称为环境伦理学,是由法国哲学家、医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A·施韦兹和英国环境学家A·莱奥波尔德创立的。他们主张,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应作为伦理学的一项基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道德意识形态形成于苏联时期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是苏联伦理学产生的前奏。苏联伦理学是指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苏联共产党人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苏联化。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和苏联伦理学在俄罗斯和苏联的萌芽、产生、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其说是道德理论迎合了社会道德现实,毋宁说社会道德现实选择了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2.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态,其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要求。生态化的发展,要借助于生产力要素的生态化变革来完成。当前,我国的生态生产力系统发生了深刻的要素变革,是生产力生态化转型的核心体现。中国当代生态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变革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主体从"经济人"转向"生态人";劳动对象从"硬资源"向"软资源"拓展;劳动资料优化从关注"水平维度"转向关注"生态维度";生产过程从"单向式"转向"闭环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学是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开启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 ,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 ,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 ,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至备 ,那么 ,天人合一观与生态伦理学究竟有何异同 ?能否成为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本文即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论释。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4)
生态危机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结出的恶果。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中,"今往古来"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古代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又与生态伦理学相关的一个论题。在这个观点中,老子第一次将"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提出来,倡导人类应效法天地万物,通过体悟自然之道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与今天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维是契合的。对当今治理社会与环境问题有很大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发展伦理学的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人的生存需要是发展伦理的立论之本生存论哲学是对存在论哲学的革命。它用“人的生存”给“物的存在”以理解和意义 ,用可能性消解了必然性、决定性 ,用未来的价值取向整合了过去的因果决定。生存论的思维方式是理解发展伦理学的关键。发展伦理学是生存论的伦理学 ,立足于人 ,提倡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则是存在论伦理学 ,立足于生态科学规律 ,提倡自然中心主义。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也是立足于存在论的。从存在论上讲 ,人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也是不成立的。但存在论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并不影响生存论上的人类…  相似文献   

16.
高宁宁  任凤琴 《学理论》2014,(31):23-24
中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轨迹,中国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浓厚;西方生态伦理学起步较早,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伦理体系。中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指衡量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先进与否或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步与否的客观尺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我们必须坚持运用这把尺子来裁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生活现象.同时,必须坚持以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基础,来构造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凡是适应的,就应当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继承了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提出了生态生产力的理论,对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和异化消费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倡导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为分析和解决当今人类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富于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生态危机、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在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就是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个人利益(“利”、“功利”)和社会整体利益(“义”、“道德”、“道义”、“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每个社会都会碰到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尽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伦理价值观(即社会主义义利观),并用其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也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与此相应的各种关系,如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