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施玮 《学习月刊》2009,(8):19-2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灾害发生后。如何迅速采取救助行动,处理灾情.降低伤害,并帮助灾民完成复建.是国家的基本职责。借鉴和吸收我国传统社会有益的防灾救灾经验.对完善灾后救助制度.增强灾害救助能力.促进灾后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助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记载和研究也是源远流长。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无异一部灾荒史。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历代史书中关于灾荒的记载自然就连篇累牍。”①旭史书关于社会救助的记载.尚不属于真正的学术研究范畴。直到民国时期.有人开始专门从灾荒、失业等各个领域分别研究社会救助的历史。近年来.在“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的号召下.学术界呼吁打破党史和国史研究中的治史范式.加强对社会史、  相似文献   

3.
汶川抗震救灾中社会动员形成了党政军系统的命令式动员和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式动员两种有效的运作方式。巨灾救助中社会动员推进了社会凝聚。在灾后民生重建中仍要以社会动员为动力,重组人们的心灵秩序,提高社区的救助和保障功能,提高民族精神振兴的能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4.
所谓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的变异使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受到损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是自然环境自身变异的结果,也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的影响。不论何种自然灾害,都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怎样深度融合发展是当前政策理论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论述了自然灾害大数据深度挖掘、物联网+自然灾害救助发展滞后等目前互联网+自然灾害救助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难点问题,从移动互联网APP技术系统推广、政府主导构建全民化自然灾害互联互救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9月1日起,《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正式施行,该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发生并达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胡振威  胡燕 《湘潮》2013,(1):87
贫困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救助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国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明确界定社会救助的概念,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救助理念滞后、立法层次低、实施机制薄弱等问题,旨在提高社会救助法律地位,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8.
董强 《党员文摘》2008,(7):21-22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条件相差悬殊。历史上,灾害频仍。据《中国救荒史》一书统计,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100余次,平均每年就有两次以上。古时各朝代政府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灾前预防、灾中救助以及灾后补救等各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5年,通山县民政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牢固树立和实践“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社会救助、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县工作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胜单位。围绕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推进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我们周密组织实施灾后救助,积极向上争取救灾款170万元,及时向灾区调拨救灾粮食56.3万斤,救灾款104.56万元,维护…  相似文献   

10.
《支部生活》2013,(8):26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道救助与公益慈善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益提高,人道救助与慈善事业在应急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大的云南,推进人道救助与慈善事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大武口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切实做到"民困我解、民需我帮、民求我应"。目前,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纳入的救助对象总数超过5.5万人次,包括1.2万人的城乡低保对象,6000人次灾民的自然灾害救助等。2012年在自治区率先实行城乡低保一体化,提高最低生活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心理救助具有降低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精神障碍等因素引致心理型弱势群体的身心损害与社会风险的社会功能。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战略目标,必须走出传统认识误区,将心理救助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使其走向制度化建设的道路。这是因为,心理救助是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助推器。当前心理救助的实践困境在于严重的"契合度偏差",具体表现在心理救助实施主体的"水乳分离"、心理救助实施对象的"过度药疗"和心理救助人才"象牙塔"式培养等三个方面。心理救助要走出"契合度偏差"的实践困境,就必须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取向,着力培育心理救助专业组织、提升心理救助专业服务水平、扭转心理救助人才培养方向、健全心理救助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1954年皖西北地区的水灾救助为中心,通过对水灾后灾民悲观与失望等复杂心态的呈现,以及基层干部在救灾中两难处境和救灾实践中阶级政策的梳理,指出了1950年代的灾荒救助本质上是一项政治工程。灾荒救助的政治化表明,新政府的救灾既是生活救助,更是政治渗透,而政治化的救灾实践,则成为新政府政治理念渗透乡村生活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4.
在贝克的研究视野中,风险社会是个较为复杂的理论,现代化风险仅仅是风险社会的一个关键维度,风险社会还与社会的、人生的和文化的风险和不安全等等因素重叠在一起。我国正在走向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征程上,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不断汇聚凸显,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已然具备了"风险社会"的特征。风险社会理论与农村贫困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契合性。在风险社会的场域中,农户贫困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收入风险、资产风险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大冶市民政局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从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出发.紧紧围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灾民救济为基础.以临时社会互助为补充,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害,给我国政府特别是受灾地区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自然灾害救助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本文以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现状为基础,分析了现今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技术知识与风险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时代的人类社会将会是怎样?吉登斯等国外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从现代性的角度,吉登斯分析了风险社会与技术知识的关系,认为现代风险社会是由人类的技术知识自己“制造”出来的,而技术知识又是有限性的。因此,防范风险社会是需要人类构建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动员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社会救助中社会动员的重视,以及社会动员主体的迅速建构,成为社会救助中社会动员顺利开展的基础;而颇具特色的宣传动员、诉苦运动、典型示范等动员方式的运用,不仅使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救助理念,而且认同了新的政权与社会制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救助动员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动员工作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汪晓丽 《世纪桥》2010,(13):62-64
本文针对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如何从真正解决困难群众的需求出发,提出完善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策。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资金保障体系;夯实救助基础,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专项救助,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救助制度;整合救助资源,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统筹管理机制;加大人才、信息、平台等配套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经过十多年的制度实践,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日渐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逐步调整和转变观念以树立现代社会救助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救助体系的有机整合、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大力发展社会互助,促进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的平衡等,进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