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导性案例裁判要点嵌入裁判文书是统一裁判尺度、提高文书释法说理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裁判文书作为独立的叙事文本,指导性案例裁判要点的嵌入必将改变文书内部的叙事元素关系网络及结构,带动“演绎式”向“演绎+类比式”双线叙事结构转变,进而形成嵌套式叙事风格。基于司法实践语境,嵌套式文书的叙事理念和叙事模型得以重新诠释;依文书叙事者援引案例的主、被动性区分叙事情境,可以差异性地构建微观层面的嵌入型叙事模式,以满足裁判文书制作的内在需求,即聚集该类叙事形态构成体系以产生合力效应,完成微观表达上的统一,进而从宏观上促成裁判文书叙事风格的良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系统化的认知发展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取向。它强调疾病叙事的系统的、关系的维度,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在表现形式上都包含关系的成分,只有理解了关系对心理疾病的建构,才能确定合理的心理治疗方案。系统化的认知发展治疗,以家庭为研究单位,通过调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区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可选择性的疾病叙事方式,制订不同取向的干预措施来重新建构关系的平衡,进而解决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3.
新诗的叙事语言是“大白话”,并向着两个方向提升:一种是艾青式的“现代散美”,另一种是李季式的“民间歌谣美”。新诗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三种:故事型、散型、情节暗寓型。新诗的叙事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其关键性的突破在一个“大”字上,几乎想写多大就能多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进叙事学理论探讨刘震云小说的修辞特征,认为作者与读者的交际关系是通过委托人——叙事人来实现的。第一部分探讨了刘震云小说叙事人称和叙事语言的特征与作者意图之间的关系,指出叙事人称和叙事语言是服务于作者的表达意图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刘震云小说结构上的特征,认为其小说都是否定性结局,而其情节结构上的发展则是由巧合推动若干个结构相似的小周期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小说诗性,是指小说在叙事中体现的体特性、审美特性以及整个叙事所显现的精神特性的总和。中国古典、现代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诗性意义在于:从诗语杂糅到诗性的叙事融合,小说艰难的诗性生成伴随着体递嬗和叙事的精神变迁。古典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融入表现了小说的体演变,现代小说的自然景物叙写则在“五四”后进化为叙写主体意识现代化的考察标本,表现为一种现代审美精神的初步确立,人们可以从中获悉现代小说审美的生命意识、悲剧意蕴。它们都成为中国当代小说诗性考察的历时参照。  相似文献   

6.
宋词的叙事讲究顺序与结构,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将各类材料联结成文,使宋词文本呈现出多样的叙事模式,突显出词人的感情。本文从宋词叙事的时间顺序入手,将叙事结构归纳为串珠式的单线结构、对照式的复线结构和回环往复式的螺旋递进结构等三种类型,并分析各结构模式在宋词叙事上呈现出的特点。以此体现宋词章法结构日趋细密的过程,进一步证明结构要素对于宋词叙事的关键影响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小雅·巷伯》《节南山》《大雅·崧高》《烝民》《鲁颂·閟宫》的"叙述者"皆采用在卒章"自述其名"方式"显志"的叙事结构模式,即在叙事文本中以"真实作者"替换了叙述者"我",是一种最典型的"公开的叙述者",其共同特点就是叙事主体显性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由此而开创的在诗歌叙事文本中"卒章显志"的叙事模式,对后世中国诗歌乃至个体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明代诗歌史观,除了鲜明直白的评论表达外,还深植于各种精致的选材策略与叙事技法中,这可从诗歌选源与传记史源两个维度予以考察。在叙事层面上,基于作家文学思想的复杂性,钱氏对史料拼接后文本缝隙及语意随语境转换法则的利用,有效地取舍、编排甚至曲解原始材料,在不表达倾向性意见的前提下,制造出为己所需的叙事效果,是为一种隐性的文学批评模式。这种叙事技法的存在,应引起我们对传统诗话、笔记中史料客观性的反思与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作家海剑透过不断向人性深处探索的叙事,给所有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给所有人物非理性的行为以贴近生活逻辑的动机解释,使得这些人物激烈的情爱冲突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都变得合乎情理了……一作为法律人、检察官的作家海剑,在其近几年的小说和剧本创作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和人性幽微的深层次把控都颇见功力。从海剑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定找到你》不难看出,作家的笔触已经不再拘泥于自己过往立足历史和阶级斗争层面的宏大叙事,转而对法律问题和法律意识的文学化书写进行了一种重构:从理性转向情感的复归,从人的日常生活和情绪流变着手描写法律与生活、法律与人的深刻互动关系。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宗旨,舍弃了作家之前常用的阶级斗争视角和社会历史宏大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文论有"诗缘情"和"诗言志"两种传统,其中,"诗言志"生发叙事传统,赋予文学以载道的使命,体现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并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正义叙事的脉络。该正义叙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受"诗缘情"诗歌传统影响,正义叙事和诗性叙事呈交叉和弥合状态;受儒家礼制渗透,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功用,正义叙事背后是内在伦理秩序的构建;正义叙事反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文化和独特的语境,中国的阴阳二元思想与起源于结构主义的现代叙事理论有某些相似处。解读正义叙事对理解我们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叙事理论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小说中所塑造的妓女形象,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喻体,一种感知与体验新世纪中国现实的叙事符码,一种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媒介。"逼良为娼型"的妓女形象,以妓女苦难叙事揭示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等,追问现代性的冷酷;"赏心乐事型"以妓女自甘堕落的愉悦叙事,批判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病像,"知亡国恨型"延续"妓女救国"的故事母题,表明作家重返传统的取向。这三者均表现出反思、质疑与批判现代性的立场。而"从良幻灭型"则对阻滞现代性的传统道德观念表达出愤怒,彰显的是吁求现代性的急切。同为妓女形象,扭结了对现代性不同的价值立场,亦充分说明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传递高速化的时代,时刻都在传递着形形色色的信息,如神经网络般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叙事是所有新闻媒体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认为,对现代传媒"新闻叙事"的基本特征、写作规律及要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的家庭伦理剧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形式,在家庭伦理剧中,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复杂纠葛成为其叙事主线,并由此而表达了复杂的文化意蕴。家庭伦理剧通过"夫妇之伦"这一叙事主线,对当下中国现实图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做了自己的表达;通过性别建构的各种策略,家庭伦理剧复制了男女两性的性别"神话"、表达着吸纳了情感自由伦理的传统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14.
“第二代宪法”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的提出,意在超越现有的关于美国早期宪法史的主流叙事.在由第二代宪法所组织起的早期宪法史叙事结构内,“代际”是宪法叙事的基本单元,美国早期宪法史由主流的“建国——重建”两阶叙事转化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三代叙事.传统的两阶叙事讲述的是一种“转型”故事,即重建对建国宪制的再造,而三代叙事则关切由第二代国家构建者所开创的守法道路,关键问题呈现为第二代是如何在漫长的建国时刻中守护并且传承原初宪制的.生活在“内战前”,美国第二代国家构建者所面对的结构性难题即是建国者通过制宪所规定的究竟是何种性质的联邦共同体.他们的政治求索未能挽救美国免于内战,但在守法主义的宪政视野内,他们并不是毫无作为的一代人.在三代叙事结构内,第二代与其说是“失败”的一代,不如说是“悲剧”的一代:他们面对着联邦党人宪制所遗留的建国不彻底难题,却无法启动制宪权进行宪制续造,而只能在原初宪制框架内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治标而不治本的妥协.  相似文献   

15.
专栏导语     
<正>本期组建的"公共政策研究新视角"专栏,收录了本人的《政策实施研究模型的重构与再造:对综合模型的再综合》与李文钊老师的《叙事式政策框架:探究政策过程中的叙事效应》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的共同特点是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虽然这两篇文章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前一篇侧重于政策实施模型的综合开发,后一篇聚焦于政策过程中的叙事方法的解读。但是,这两篇文章都提出了政策研究的理论解释模型的构造,这一点对探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现代思潮对科学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霸主地位的否定,引起了包括心理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在内的“叙事革命”。作为心理学领域内革命成果的叙事心理学,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比起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自有深刻之处。叙事以其建构意义、追寻价值、创造生活的独特性,将使心理学在为解决人的现实心理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追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田雷 《中外法学》2015,(2):391-416
像人类学家一样去观察美国宪法史,其宪法实践呈现为一种跨越代际而存在的自治政治,这种自治在规范上要求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信守制宪者写入宪法文本的"先定承诺"。但为什么制宪者有权订立垂范千古的宪法?为什么遵守先定承诺反而是民主正当的?美国宪法的路径是建构出一种在时间维度内绵延的"我们人民"这一政治主体以及一种跨越代际而生生不息的共同体模式。美国宪政是一种"叙事宪政"。宪法故事的讲述构成了宪政实践的文化基础,培育了每一代美国人对原初宪法的认同、热爱和信仰。美国宪法之"活",原因在于美国人有能力去讲述美国宪法之内、之外、之间、之上、之前和之后的故事,由此形成美国这个宪法共同体共同分享的源头叙事。  相似文献   

18.
影像意义的时代性阐释——试论DV的特点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在当下的叙事状态中承载了“民间影像”的叙述者和“自由精神”的代言人的职能,对其特点的分析更有益于挖掘其发展潜力,从而深入对媒介传播文化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认为人权渊源于西方悠久的以斯多葛学派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普世主义,以及启蒙运动以降所形成的权利思想史,其展现了人权的历史悠久性、内容的层次性和进步性。而以塞缪尔·莫恩为代表的学者反驳了这种人权历史叙事方式,提出了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认为作为全球道德诉求与乌托邦愿景的人权实际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呈现了全球层面人权起源之晚近性、成因复杂性和乌托邦属性。这两种人权的历史叙事方式有一定暗合之处。尽管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有一定局限性,但其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呈现了法治的普遍性认同之内在价值逻辑,为思考全球法治难题提供了价值论意义上的理论视角,为重思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不过,这种法治意义受限于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在人权的道德性与政治性之间的逻辑张力。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电影导演在创作青春电影之时,与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青春叙事呈现出继承、改写与新变的关系,是一种"新青春叙事"。具体表现为:以纠结于青春的"西西弗斯"为对象,在继承对"残酷青春"状态的摹写中呈现"假定性失忆"和"替代性转移"的新气质;以"悬而未决"的仪式抵抗为故事情节内核,通过回答"怎么做?",对第六代导演反复探讨的"为什么?"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应和改写;受商业语境、大众文化以及国际交流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叙事呈现出资本符号化、喜剧性表达和跨地域书写等时代特征,具有新变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