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学与哲学是社会科学的两大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经济学家拒斥哲学、哲学家漠视经济学的倾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客观上需要宏扬经济学的哲学传统,强化哲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缔结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盟,以使哲学走出"困境",经济学实现真正繁荣,从而更好地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公平与效率"观演进的行政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澜 《理论导刊》2005,(2):16-18
公共行政学创立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几经变迁,但对"公平与效率"的探讨与追求是百年不变的主题.从传统公共行政对"效率至上"的单向度追求,新公共行政学对"社会公平"的倡导,到新公共管理运动尝试追求"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政府改革运动,对于我们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社会协调、全面、有序的持续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张楠 《学理论》2013,(24):48-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诞生地。在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理解存有普遍争议的今天,回到思想发生的原初过程,以《手稿》为文本依据,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这一人道主义的根本问题的变革性理解、人道主义发展中的异化及其扬弃以及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三个方面,探寻马克思对"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4.
5.
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公平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深入了解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必须准确把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公平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旭东 《学理论》2013,(17):38-3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争议性比较大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性质和理论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这部著作出版之时,围绕着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形成了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争,而近些年的《巴黎手稿》文献学争论也为理解这部著作增添了复杂性。国内外对于这部著作的编译也有很长的一段历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学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经济学对公平与效率有不同看法:第一类认为公平规则或机会平等能赋予最大的公平,“均等分配”会损失效率,导致更大的不平等;第二类认为效率本身不意味公平,市场缺陷要求政府按公平原则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第三类则提出,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侧重,以动态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9.
《学理论》2016,(1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重要著作。《手稿》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其他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批判性考察,同时也为我们指明实现真正的平等社会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对最终实现真正的平等应当具有正确心态;应立足当下,从自身做起,重视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问题,并建议抓住统筹城乡、扩大就业、促进教育公平三个重点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李秦序  于东超 《学理论》2011,(35):46-47
什么是信仰?古语的典故是: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现代汉语的解释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  相似文献   

12.
郝瑞斌 《理论探讨》2008,42(1):47-4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并非对宗教问题"几乎根本未予考察",事实上,马克思正是藉"异化劳动"发展、深化了"宗教异化"的思想.彰显这个一直以来被遮蔽了的批判维度,有益于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本真存在着的原初逻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虎学 《理论视野》2014,(3):16-18,21
总体上看,国内外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内容和历史地位的争论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代表性观点即“顶点论”和“不成熟论”,二者争论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由此自然会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对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这也涉及到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事实上,科学对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助于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资本论》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哲学底蕴在于其唯物史观性质。唯物史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展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依据,而在经济哲学批判中唯物史观得以深化。由于《资本论》学科性质的二重性,唯有从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理论视角,才最有可能在理论上阐明《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从而揭示、挖掘和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唯物史观的新的存在方式和新的发展,并为推进唯物史观的再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4)
在生产力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对自然的无度索取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极度紧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阐释,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董琳 《理论导刊》2013,(4):57-5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审美主体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敏 《学理论》2010,(6):13-14
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理性和没有信仰都不能称之为中世纪哲学。以梳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脉络,重新审视和评价中世纪哲学,纠偏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宗教的认识,对解决现代所面临的理性过度张扬、信仰失落、价值迷失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西学,轻马学"的倾向,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理论界旷日持久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大论战,而且也困扰着高校的经济学教学工作。笔者试图从两类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歧着手,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经济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与世界其他主要化的重要不同在于,中国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主义的,不是宗教神学的,在中国历史上,官方信仰了、学信仰也间信仰互相交错又彼此疏离,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及其在整个民族化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从全局上看,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互渗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褒庇的主干和基本线索,提供给中国人尤其是知识人以安身立命的依托。虽然道教、佛中国历史上也有长久的影响,但追求彼岸不是民族化的主要传统。了解中  相似文献   

20.
政治哲学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哲学是探讨人类社会政治现象起源 ,反思既存政治关系和为政治发展提供价值指向的理论体系。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奠定了政治与道德一体、人类通过政治实践获得德性生活的基调。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以抽象人性论和机械唯物主义为基础 ,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的感性生活的至上性 ,因而完成了政治的世俗化进程。但是 ,从人作为天生的社会动物这一人类存在的基本命题分析 ,人的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永远只能是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而不是理性单纯从属于感性、个人独立于社会并优先于社会的价值序列关系。因此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中介 ,通过对人的劳动实践的分析 ,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物质与精神自由的全面发展 ,国家必须以真实的自由和全面的平等为基本理念 ,通过倡导积极的公共生活而实现人的道德提升和精神自由的历史性命题。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 ,准确地界定目前我国的社会性质、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质 ,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