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紫萍 《今日民族》2007,(1):42-46
尹绍亭,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教授、博导,云南大学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云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人类学、人类学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近几年来,分别主持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湄公河流域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东南亚民族生态的比较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了《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个人专著。主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边地文化丛书》、《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民族生态——从金沙江到红河》等书。其中《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云南物质文化丛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2.
由云南大学旅游系副教授、青年学者田里主编的《现代旅游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一书,最近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现代旅游学若干概念的界定和对当代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导论》一书密切结合当代国际旅游发展的特征,分析了国际和国内旅游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国际上一般认为,人类最初的旅游活动起源于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二次大战后,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至1992年旅游业的规模已超过石油、钢铁和汽车工业,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业.一般看来,国际上旅游业发展的道路有两种:一种是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即从发展国内旅游到发展国际旅游的输出与接待并举的模式;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纪文哲 《人民论坛》2012,(2):145-147
国内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创新性不足。但近年来,众多学者运用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国内的旅游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在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旅游人类学结合起来,重塑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哲学根基,是旅游人类学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民族研究者的声音,尤其是那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本刊向来比较重视。《访谈》栏目旨在与学者直接对话,以向广大读者介绍各个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思想。这期邀请的学者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李伟华博士。李伟华是研究景颇族的青年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班。几年前,为完成博士论文,他学会了景颇语,并在中国的德宏和缅甸的克钦邦等景颇族聚居区做了将近一年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5.
《甘肃理论学刊》2013,(1):F0002-F0002
纳日碧力戈 1957年生,蒙古族,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特聘教授。美国卡尔顿学院伯恩斯坦东亚研究与人类学讲座教授(2005—2009).贵州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2008、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法学)。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8月25日,由云南大学《思想战线》·文科学报编辑部主办的学术期刊编辑论坛——"新时代民族学研究议题与期待"在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召开。此次论坛的召开,既缘于"一带一路"倡议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为民族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讨论议题开辟了新的空间,又感于民族学学科发展与期刊  相似文献   

7.
范祖锜(以下简称范):尊敬的汪先生,您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40多年来,您在考古学领域纠正古人之陈说,冲破今人之误区,灼见屡出,新论迭生,成果丰赡,建树卓越。您的《云南考古》、《沧源崖画的发现和研究》、《铜鼓与南方民族》、《民族考古学论集》、《西南民族与历史文化》、《文化人类学调查》等著作以及译著《事物的起源》,对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上要取得成就,最根本的是学者本人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艰苦精神,具有坚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此外也有不少前辈学者还得益于独自的家学渊源。先…  相似文献   

8.
1997年1月18日,云南大学邀请在昆参加“国家教委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第二期)”的部分中青年学者,就云南大学发展人类学民族学,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强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西南和西部民族学研究等问题进行座谈。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学者在座谈会上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云南具有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的资源和条件,云南大学计划建设民族学重点学科以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服务是有远见的举措,开展区域性学术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方法,云南大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与会者的发言,综合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如反掌人类学专业1987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云南大学设立人类学专业。同年5月人类学教研室正式建立于历史系内。人类学专业的建立是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传统的恢复。早在20年代末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杨成志、吴文藻先后到云南从事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30年代,方国瑜、凌纯声等创办了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主编《西南边疆》杂志,编印《西南文化研究丛书》十一种。成立于30年代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先后由吴文藻、费孝通、杨(方方土)等著名教授出任系  相似文献   

10.
信息     
《今日民族》2006,(8):62-64
杨健强对做好2008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备工作提出要求近日,2008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委会副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杨健强率国家民委政法司有关负责同志到昆明市调研,在实地考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滇池花园酒店、昆明国际贸易中心和云南大学本部等场馆、接待宾馆环境,听取昆明筹委会负责同志工作汇报后,就进一步做好昆明筹委会工作,尤其是会场、接待选址、旅游和宣传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沈亮军)我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我…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2月2日,惊悉恩师汪宁生先生长辞人世,闻此噩耗,我不禁潸然泪下。记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汪宁生先生是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国际考古学界的知名学者,云南20世纪学术界的杰出代表之一。长期从事云南民族历史的考古、田野调查及系统研究,是我国民族考古学奠基人,民族文化人类学代表和中国考古人类学、先秦史学学科带头人,曾获美国著名的卢氏基金及挪威人文科学基金会奖。先后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讲学,介绍云南民族文化,著作达400余万字,培养了大批云南本土民族理论历史研究人员,奠定了云南民族人文学科的基础,是云南民族现代人文历史研究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和拓荒者,为提高云南民族历史、考古、人文学科学术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8月23日至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承办的地图学史前沿论坛暨"《地图学史》翻译工程"国际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在国际地图学史研究中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以及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优秀研究人员50余人参加会议。中外学者围绕"地图与文化交流""地图、历史与文化""研究评述""地图学史"开展圆桌研讨会4场,分享报告30个,就世界地图学史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讨论,对地图学史领域近年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并就我国学者对《地图学史》(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前三卷翻译工程的进展进行了汇报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这里给您介绍6位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不仅是因为他们大多年富力强,在云南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更主要的是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实际行动申,他们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腿、用自己的心会踏踏实实做调查研究,积极寻找出可行的如何使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顺着他们的思路,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林超民55岁,汉族,云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导师研究领域:中国民族史主要论著:《中国民族史》、《云南郡县两千年》最喜欢的植物:松树最喜欢的动物:牛学者语丝:不淹没前人,要胜过…  相似文献   

14.
刘红  肖青 《思想战线》2001,27(4):139-140
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交流香港与内地文化研究新成果、加强学术交流的“传统与现代化———香港、云南两地文化比较研讨会” ,于 2 0 0 1年 5月 10日~ 11日在云南大学举行。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系、云南大学中文系、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参会学者共 4 0多人 ,除云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外 ,还有来自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社科院的学者。会议收到学术论文 30多篇。与会学者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 ,云南与香港两…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游人类学发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顺生 《思想战线》2005,31(1):106-111
虽然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 ,中国已有学者关注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但从人类学角度考察旅游并开始形成一种新的边缘学科———中国旅游人类学 ,则是 2 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个新趋向。与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比较 ,中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存在着研究队伍尚未形成规模、科研成果不多等问题。从纯学术的角度看 ,无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都远不能与西方相比。揭示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之不足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对促进国内旅游人类学这一新学科健康发展 ,还是大有裨益的。一、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 ,它…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学论集》(由著名学者张文勋教授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该学科对象、范围、方法及发展方向的论集.收文26篇,通过三个部分,即文化学基本理论、民族文化学理论构建和区域民族文化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学科背景、来源、学科理论构架、学科赖以产生的重要实证基础—西南民族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论研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战线》杂志推出"艺术人类学探论"专栏,以冀推进这一新的、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作者均是在国内对作为一个人类学分支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艺术人类学有所观照的学者,不少人还是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他们或基于广泛而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委第二期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昆明举办由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国家教委第二期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于1997年1月6日至20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中国民族学会会长宋蜀华,中国人类学会会长陈国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9.
本土化问题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众多综述中提出的反思,中国的旅游人类学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不足。借助旅游人类学中"旅游"、"人"、"学"的核心表述视角,可以看出其本土化问题有:研究本体的去旅游化,研究表述的趋民族学化,研究领域的狭窄化;其形成原因与学科定位的阶段性、学科思维的散点性、学科路径的单一性、学科发展的守成性紧密相关。站在人类学学者的立场而言,对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对策主要有:研究视野的入场域,观"前所未观"之象;研究方法的跨学科,释"客观研究"之器;研究思维的立模式,成"人—人模式"之道。  相似文献   

20.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1,27(4):100-105
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人类学既是西方文学与人类学界一批前沿学者的积极主张,亦是一种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扩展、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影响广泛的重要流派.近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则成为了中国文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并正对人文研究中的其他学科产生着日益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