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2017,(9)
正《蒙古源流》是蒙古族三大史学著作之一,被称作蒙古族的《史记》。蒙古源流四个字寄托着蒙古民族对历史的追思。为让后人感知蒙元文化的变迁与辉煌,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转变发展思路,做大做深蒙古源流这篇文章,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应运而生,拔地而起。铭记祖源还原历史集成蒙元文化精粹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2010年起开始规划建设,以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鄂尔多斯独特的地域环境为依托,以  相似文献   

2.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F0002-F0002
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目首排于1958年,在北京一炮打响,从此便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瑰宝享誉海内外。该剧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中西合壁、史乐结合。《洪湖赤卫队》在借鉴的基础上探求创新。作为歌剧《白毛女》后建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洪湖赤卫队》突出展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蓬勃奋发风貌,突出展现了一个特定时期、一个时代的主题精神,从而在歌剧艺术史上永绽里程碑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实事求是》2009,(4):F0003-F0003
和静县位于大山中段南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北部,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5万人,由汉、蒙古、维吾尔、回等29个民族组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蒙古族人民是1771年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祖国的土尔扈特蒙古族的后代,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地。  相似文献   

4.
薄音湖 《实践》2010,(1):54-54
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府赞助,义都合两格任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民族通史》,全书五卷六册.二百万言,详尽地描述了蒙古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5.
18世纪,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汗率17万众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作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载入史册,同时,它也拨动着艺术家们的心弦。继很多同类题材作品之后,内蒙占包头市歌舞剧团又推出一台歌剧《舍楞将军》。该剧的创作者们在众多东归英雄中选择了一个曾经有负于祖国的舍楞将军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这就使这部作品的主题、立意与其他“东归”作品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达 《实践》2005,(6):45-46
蒙古民族饮茶渊源关于蒙古民族饮茶的历史,《蒙古族风俗志》指出:“蒙古人喝茶历史很久远, 至少在宋辽时期,茶叶已经到了北方。”其根据是宋代为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贸易,专门建立了“提举茶马司”机构, 管理贸易事宜。随着蒙古帝国不断向外扩展,蒙古人与其他民族接触增多,其饮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6,(5)
正话剧《尹湛纳希》是内蒙古第一部以蒙古族文化名人为题材的戏剧作品,是根据蒙古族文学家、思想家尹湛纳希的生平改编的历史剧。尹湛纳希一生著述颇丰,是中国近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巨匠。编剧从繁冗琐细的史料中,择取尹湛纳希撰写《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节,并以他三撰其书的过程为线索,讲述了尹湛纳希历经坎坷、矢志不渝,最终完成史书著述的故事,描述了一位追求民族觉醒、民族平等、民族进步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8.
荣霖森 《实践》2007,(9):14-15
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体现。多年来,呼和浩特市全面落实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首府地区蒙古语文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民歌、民俗与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有一首古老的民歌,歌名叫做“黑骏马”,歌中吟唱的主题,是一个蒙古骑手寻找他妹妹的过程。这是一个古朴而苍凉的故事。作家张承志以这首民歌作为引子,写下了一篇同题小说《黑骏马》(载《十月》1982年第6期)。在这篇小说里,张承志对蒙古民歌的起源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并作出了他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蒙古包史话     
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是那海洋里的点点白帆。蒙古包,这草原的特有建筑,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蒙古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它被称作“毡帐”和“穹庐”。古书记载,“庐”是一种搭建在田野里庵棚一类的东西,这便是蒙古包的原始状态。 蒙古包得名于何时?据《黑龙江外记》记载:“穹庐,国语(即满语)日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蒙语称‘蒙古格勒’或‘班布克格尔’。如此说来,蒙古包还是译音呢。 建筑的奇特、明快使蒙古包又实用又美观,可以说,建一座蒙古包是以最简洁的手…  相似文献   

11.
<正>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由此,新疆开始了具体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试点工作。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从此揭开了新疆历史的新篇章。在自治区境内,还存在着其他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全区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个民族的5个自治州,以及哈萨克、回、蒙古、塔吉克、锡伯等5个民族  相似文献   

12.
歌剧《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有周扬、张庚等同志参加,由贺敬之、丁毅同志执笔,经过集体努力而诞生的。它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为新中国文艺百花园中增添了光彩。 由于《白毛女》内容的故事情节可歌可泣,传奇感人,特别是主题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因此,《白毛女》的演出,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与认可。 它首演于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是由鲁艺戏音系全  相似文献   

13.
新书介绍     
《蒙古秘史》 [作者]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内容简介]《蒙古秘史》,亦称《元朝秘史》,主要写了成吉思汗的先祖谱系和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迹,以及窝阔台汗统治时期的历史。该书成书于蒙古汗国窝阔台时期,著者不详。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日本四书》(美)本尼迪克特等著、彭凡等译由美国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日本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中国戴季陶的《日本论》和蒋百里的《日本人》四本书构成,是洞察日本民族特性的四个经典文本的集合,书名即由此出。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1944年为战时美国政府拟定对日政策的报告《菊与刀》,它以“菊与刀”象喻日本文化的双重矛盾性,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此作了精辟论述,颇具政治与学术张力,而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则详细描述了大和民族之魂——武士道精神的具体内容和它的历史文化渊源。相对于前两种文本,《…  相似文献   

15.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歌剧《江姐》于当年在北京首演至今。经历了5次复排,常演不衰,成为新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不久前.笔者采访了歌剧《江姐》的几位主创人员,请他们回忆这部优秀作品诞生过程.其中的点点滴滴令人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6.
耿耿 《党史纵横》2009,(1):33-37
2007年5月上旬,国家大剧院致函空军,希望空军组织复排歌剧《江姐》,作为国家大剧院启用后首批上演的七部经典剧目之一,在国庆节期间进行演出,向党的十七大献礼。歌剧《江姐》是全军唯一入选国家大剧院首批演出的剧目,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歌剧。空军政治部和空政文工团将其作为一种很高的政治荣誉,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自1958年建厂以来,从一个只能依靠外援拍片的小厂,发展成为今天能独立生产故事片、艺术片、新闻片以及蒙古语译制片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由于我厂立足边疆,坚持以少数民族生活题材为特色,先后生产了70多部故事片和700多部译制片,拍出了像《月光下的小屋》、《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优秀影片,并且培养出了像塞夫、麦丽丝、江浩、艾丽娅、萨仁高娃等一批优秀的电影专业艺术人才。随着国家将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电影厂推向市场,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也和其他电影厂一样,遇到了前…  相似文献   

18.
于永军 《前线》2013,(6):82-83
50集电视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强盛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为鲜明主题,以回眸历史、洞察真谛的大视野,以开辟未来、拥抱未来的大信心,系列综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再现了在社会主义500年的追梦过程中产生的若干脍炙人口的故事,浓墨重彩地讴歌众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昭示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歌剧《苍原》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已被改编为广播剧、电影、舞剧。这段历史之所以引起艺术家长久不衰的关注,是因为这一段史实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蕴藏着浓烈的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无  相似文献   

20.
郝诚之 《实践》2007,(6):45-46
马背上颠出来的特殊“白葡萄酒”乳酒是北方民族的创造。它以马、牛、羊、驼的乳为原料,用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其中以马奶酒为最珍贵,最难得。元代诗人许有壬笔下的“悬鞍有马酒,香泻革囊春”成为马酒酿造史的写实名句。据史学家研究,马奶酒的历史不是800年,而是2000年。经查,《汉书·礼乐志》中确有“给大官马酒”的记载。说明2000年前的西汉,已有专门的官吏酿制马奶酒。但称:马奶酒的酿制方法是从漠北传人的。1980年从吉林省榆树县后岗乡出土的文物和1985年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巴·吉格木德著《蒙医学简史》(蒙文版)告诉我们,远在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时期,马奶酒就是北方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