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人们看报总是先看标题,一条新闻能否打动读者,吸引读者去看,新闻标题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凡那些在新闻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名篇佳作,无不有一个与之匹配的新颖的标题。如《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这些标题概括了新闻的精髓,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2.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六次登上《时代》封面。从《时代》封面看周恩来,就像在观看一部由美国人为周恩来拍的蒙太奇式的老电影。那么,在这面“西洋镜”里,周恩来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3.
闵瑟 《党建文汇》2007,(12):46-46
台湾军方内部有些人士看了大陆拍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之后感慨,“如果这些剧情没有夸大,感觉我们真的落后他们不少.”另据台湾媒体报道,有位在大陆做生意的台商看了电视剧《亮剑》之后非常感动,就买了该剧的DVD带回台湾给他的父亲——一位“国军”退役将军看,结果他父亲看完后也同样感动得不行。这名台商说,他们全家都很喜欢李云龙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4.
柯庆施之死     
爆炸性的“新闻” 1967年酷暑,“如火如荼”的“文革”使人喘不过气儿来 就在这时,一条爆炸性的“新闻”,通过传单、大字报、红卫兵小报、造反派“战报”,顿时传遍了全国。如同火上浇油,使”文革”顿时升温。 惊心动魄的标题: 《谁是谋害柯庆施的凶手?》; 《揭开柯老被害的内幕》 《柯老被害之谜》; 略摘几段原文,便可以闻见浓烈的火药味儿:  相似文献   

5.
晓庄 《党史文苑》2004,(9):32-33
批判所谓“黑六论”196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第四期社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此文在一年多来开展群众性的所谓“革命大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批判“黑六论”。文章认为,中国赫鲁晓夫推行所谓“六论”,即“阶级斗争熄灭论”、“驯服工具论”、“群众落后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公私溶化论”(即“吃小亏占大便宜”),就是用修正主义去腐蚀工人群众,腐蚀党。文章认为,六论的中心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和“驯服工具论”,前者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妄想扼杀党的无产阶级革命性,使无产阶级革命党…  相似文献   

6.
孙梅 《发展论坛》2000,(10):51-51
网络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1使新闻的即时传播成为现实。所谓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是构成新闻的要素之一。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等原因,传统新闻的信息传递往往滞后不畅,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而打破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正是网络的优势所在。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即时性”新闻已不再是神话。在网上,新闻可 24小时不间断实施滚动发布,“虚拟主持人”随时播报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件,最后截稿时间…  相似文献   

7.
程茹 《发展论坛》2002,(12):65-65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和政策的理解,是当前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而其中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实践必须十分注意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起码要求。对于我们党的新闻事业而言,新闻的“真实性”还有着特殊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事实准确”,而且还要使所报道事实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准确地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新闻观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谢武申 《党史纵横》2010,(11):34-37
近来,有文章在谈及刘伯承和彭德怀两位元帅的所谓“恩怨”时,涉及到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但其中有许多失实之处。笔者原为军委办公厅《刘伯承传》编写组成员,曾协助军委顾问李达上将撰写关于刘邓大军的回忆录长达十余年,并写了《李达参谋长》一书。后又协助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撰写《张震回忆录》。这些著作,均涉及到那次“反教条主义运动”。因之,笔者曾聆听了首长关于此次运动的回忆。为准确记述此事,笔者还奉命到解放军档案馆和总政治部干部部查阅了有关史料。为正本清源,防止以讹传讹,笔者应《党史纵横》杂志之邀,专就刘伯承元帅与“反教条主义运动”一事,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9.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在全同解放前夕,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新闻稿。毛泽东一生写新闻不多,但此文却成了我国新闻史上熠熠生辉的名篇。  相似文献   

10.
“捂盖子”与“爆炸性新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词往往有紧密的“连带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捂盖子”,可以“捂”出“爆炸性新闻”。如若不信,请看事实。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某一作品主题的提炼顺序有两种:一种是主题在先,题材在后;一种是题材在先,主题在后。笔者认为,记者要有主题意识,这将有助于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写作,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一) 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主要说明的问题。题材,是记者报道的具体新闻事实。主题是从题材中提炼出来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主题然而,就某一作品而言,主题又是可以先于题材而存在的,它源自记者对某些事实的积累,是反复思考的结果带着主题采访,有利于记者对题材的选择。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看,不少好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同志在介绍采写体会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他接着说,“我这次去朝鲜,在志愿军里,使这种感情更加深了一  相似文献   

12.
美国《侨报》日前刊登新闻观察:一个美国家庭在抵制“中国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造,生活一团糟”。看到这样的报道,笔者有抑止不住的兴奋,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也会如此。可是,细读报道发现,使美国人“生活一团糟”的“中国造”不过是“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等等。这一下子又把我从兴奋的山顶推到了扫兴的山谷,自豪感也大打折扣。我们知道,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那么,是不是没有中国造,美国人的衣食住行就一团糟了呢?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美国人未必都穿中国造的服装,也不是缺少了中餐就“嘴里…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以来,为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而作的回忆文章不断见诸报端。偶尔读到一篇《北大法律系七七级那班人》——那批人,当初来自四面八方,如今已经是星光灿烂,这使人慨叹不已。然而,更牵动我心思的是此文中一段并不显眼的文字。文中说:“当时法学著作很少。大量都是阅读文学、历史、政治著作,马恩的著作,大家都读过.而且不是一遍两遍”,“教员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匮乏.反倒使北大的法学教育显得格外宽松自由”。甚至有人“在婚姻法考试时交了自己写的一篇小说以求代替,没想到任课老师也欣然接受”。我蓦然感受到,当时的境况与今日工业流水线般的课程设置、似乎周密严苛的学术规范、各种体制化的科研流程相比.已经是两重天地了。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与热点引导、典型宣传被称为新闻宣传的“三大件”。新闻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 (尤指新闻从业人员 )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众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搞好新闻舆论监督,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客观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界限,也就是说,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任何新闻事实都有一个量的渐进性变化,到达一定界限产生质变的过程。这个界限就是舆论监督所要把握的“度”。当新闻事实处在量变…  相似文献   

15.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35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性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  相似文献   

16.
我做党建工作20多年,深感要做好工作的不易,办党建一类刊物也是如此。我认为,一期杂志做到人人喜爱不可能,但使各类层次的人都有一篇乃至一段文章喜欢是可以做到的,编辑工作应朝这个方向努力。 读2000年第二期《党建》所登《“黑脸”独白》一文,本人认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它的文字实而不华,给人以启迪。如“要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大官也要管小事”等语言,朴实而合民情,可以说是新时代的警句良言,使人在感情上就和“黑脸”站到了一起。文中处理赞皇县老大娘告状的例子,读来非常感人,看似一件小事,却体现了共产…  相似文献   

17.
情比价高     
威震世界田坛的“马家军”教头马俊仁何以能够在与今日集团总经理何伯权一面之交的短短十几个小时内,就决定拿出“马家军”的“生命核能”配方?今年2月号的《上海文化报》刊发了记者王学仁专程远赴广州采访马俊仁、何伯权等人的文章,披露了一千万元以外的桩桩感人之事,现摘登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1.“益国利民”①1953年6月1日,胡志明用C.B.笔名在越南《人民报》发《益国利民》一文,赞扬富寿省春辉乡干部和群众正确执行政府关于增产节约政策,而成为一个模范乡。2.“杀人不眨眼”②1953年7月21日,胡志明用C.B.笔名在越南《人民报》发表《凶狠地主》一文。文章说:“有人对地主杀人不眨眼还有疑惑,请看以下事实。”文章列举了越南一些地主杀害农民的事例。3.“马到成功”③1954年3月21日,胡志明用C.B.笔名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美国蛇》的文章,评论越南抗法战争形势和法、美之间的矛盾。文章说:“按阴历,1953年是巳年,即属蛇。难怪这…  相似文献   

19.
1929年8月30日,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以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刊登了一条新闻《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接着,沈阳有影响的几家报纸如《盛京时报》和《奉天新闻》等也同时转发了这条政治新闻,一时间“张贯一案”引起了东北各省民众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逻辑     
韩寒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另一种叫“中国逻辑”。确实如此。比如《南方周末》发表王彬彬的文章,质疑汪晖涉嫌剽窃,马上就有人说王彬彬态度不好。其实,汪晖抄没抄,是一个“事实判断”,跟王彬彬的态度,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中国逻辑之一:问态度,不问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