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语     
《小康》2011,(11):28
代孝日本人忙忙碌碌,要抽空回家看望父母,好好陪他们吃一顿饭也难;然而,只要肯付钱却不难找人来充当孝子孝女。日本有各种各样的代理业,最常见的就是代办留学和旅游签证手续,还有专为喝过酒的人把车开回家的"驾驶代理人"。随着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代替人们行孝的"代孝"业也随之崛起。这一项业务,专门方便那些忙碌于事业而无暇孝敬父母的人。  相似文献   

2.
说谎的危险     
<正>当社会暴露巨大的丑闻,一些伪善的把戏被戳穿,大家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这将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迅速降低。1971年9月林彪事件败露后就发生过这种情况。它在帮助毛泽东发动文化革命之后,被定为毛主  相似文献   

3.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增进公民道德;它不应该用高调的道德理想主义来规范,而应该切实地从基本公德开始。其中的一个要件,就是“贞信”。即做人有原则,而又言行一致。缺乏“贞信”是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之一。“贞信”与礼俗社会中的“信德”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平等关系中建立社会合作的基础。“贞信”是自律的道德,表达了人们过有尊严的生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她都被看作人类追求的目标。然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视角看,在我们国度里幸福不应看作对个人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人们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追求国泰民安的祈盼。针对目前社会部分人群对"幸福"的街谈巷议,文中通过对幸福的涵义、幸福的价值和幸福对社会进步作用的解析,阐述人类争取幸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方式,但将之写入法律草案,敬老义务居然要寻求法律来约束,其间的尴尬令人反思。今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  相似文献   

7.
李翔昌 《创造》2010,(1):62-62
<正>一个幽灵,互联网幽灵,在地球飘荡,将人类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众多清规戒律一点点模糊。简言之:等级体系被模糊,媒介型态被模糊,国籍时空被模糊,人的社会角色被模糊,属地威权被模糊,传者与受众被模糊,体制内外上下左右关系被模糊。比尔·盖茨名言:"在网络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相对的另一句话:"你也不知道在网络对面坐的是不是一只猪!"这种因网络模糊了高级动物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9.
有地方法院院长在一个法治论坛上表示,要建设"两型社会",不仅要靠法治保障,还要靠良心保障,建议把"良知"写入法律总则,成为指引、评价、规范人的行为的法则。(《潇湘晨报》)这一建议,顿时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争议。从不让座会被罚款到"常回家看看"入法,"良知入法论"具有一定普遍性。面对社会问题,究竟是良知失守导致法律不彰,还是有法不遵导致良知失守?良知写入法律,在法律实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恐怖主义>一文从一个不能成立的前提假设出发,构造了名日"道德恐怖主义"的"假想敌",根源在于对道德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有偏差.它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片面强调人性,没能认识到道德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规范系统,否定了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道德范畴存在的必要性,表现出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且将道德运行的正常机制视为"非常态",否认了民间自发的道德生机的正当性.道德在社会中有其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价值,当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反恐",而是反对中国社会陷入到普遍的道德贫困.  相似文献   

11.
张卫国 《新东方》2002,11(4):32-36
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成本现象,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的紧密联系。没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道德“自觉”,就不可能有高尚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健康的市场经济。正确地对待和运用道德成本,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于浩 《中国人大》2013,(4):30-31
2012年4月,从媒体曝光有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制造药用胶囊,到国家药监局通报通化金马、修正等254家企业的药品存在铬超标,商家不守商业道德的行为受到社会公众极大谴责。8月,一科研机构对24名湖南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事件被揭露,引发了社会对少数科研人员科学道德严重缺失的追问。再到10月,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救助站遇到了三大困惑:流浪者拒绝救助、不法者利用救助和至弱者误解救助。这些困惑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道德意识激烈碰撞、社会道德建设的现状和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对此,当社会救助的人道主义被拒绝时,我们要给予理解;当社会救助的人道主义被利用时,我们要坚决打击;当社会救助的人道主义被误解时,我们要给予指导,真正做到尊重人权、救难济困、关爱妇孺老幼、扶弱助残。  相似文献   

14.
<正>据说现在有一种文学的"新观念":文学必须摆脱倾向性,远离政治,告别崇高,文学不应该承担社会批判的责任。这等于抽掉了文学的一根骨头。文学要想透视和审视社会,必然摆脱不了政治。  相似文献   

15.
李靖堃 《人民论坛》2020,(14):122-125
进入"后脱欧时代"的英国,在政党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共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仍将面临多重困境:脱欧的成功并不能弥合保守党内部在欧盟政策方面的分歧;以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为代表的地方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为挥之不去的隐患;社会不平等进一步凸显,社会团结被撕裂;英国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是持续下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黄家亮 《思想战线》2005,31(5):89-93
社会歧视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从社会心理学看,这是由社会偏见这样一种不公正的、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倾向的社会态度所导致的,属于一种刻板印象.但社会偏见并不一定导致社会歧视,实现这种转变与被歧视者自身力量相对弱小、"谈判力"不足相关.要减少或消除社会歧视,一方面必须壮大被歧视者的力量,增强其"谈判力",阻止已有的偏见向歧视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被歧视者的努力,加强沟通来改变固有的刻板印象并防止新的刻板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正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这是法治社会的普遍共识。"让不让座"更多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应该由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整个社会环境的文明风气来决定和养成,不宜以法律来强制,勿将道德义务视同法律义务。我国合同法第293条规定,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时成立,承运人须履行按约定时间班次运输和安全运输等义务,法律并未赋予承运人在某种情况下有拒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农村"空心化"的表征愈发明显,农村逐渐步入"无主体熟人社会"。面对"舆论失灵"呼唤道德舆论新生态,"‘面子’贬值"期待道德序参量,"社会资本流散"需要道德契约化的境遇诉求,需要"自组织"发挥趣缘性、自治性、扁平性、灵活性等优势进行"补位"。当下,部分省市农村"道德评议会"的实践、探索,为"无主体熟人社会"中农民道德主体性的重塑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自组织"范式:即建构内聚与耦合的"双重"自组织体制,交叠制度与社会的"双重"自组织资本,形塑公意与博弈的"双重"自组织规范,衍化扬善与谴恶的"双重"自组织话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南宁市按照中央文明办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部署,围绕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发挥联系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精心组织、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成效。  相似文献   

20.
李春华 《人民论坛》2012,(22):48-49
道德迷局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