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36年,张学良的东北军和张虎城的西北军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攻打陕北红军,结果损兵折将,十分苦恼。经与红军谈判建立了三方一体军事联盟,实现了前方将士的联欢。杨虎城看到内战不止、抗日无望,多次找到张学良,一起讨论制止内战的办法。一次,当张学良表示誓死抗日后,杨对张说:我那几  相似文献   

2.
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核心组成员对张学良的劝谏和实践活动是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共同做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工作,为其指明前途和方向,力促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三位一体"抗日大联合。他们还将"华密电报"及时通知张学良,帮助张学良策划"扣蒋行动",参与西安事变,并且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维护西安事变的成果付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五四月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占我国东北的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汽,要求抗击日军,收复失地。而蒋介石却以日本强大,国内政局不稳为由,坚持不抵抗政策,把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回关内,将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1935年10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毛泽东在瓦窑堡发表讲话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事实,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他的殖民地。我们的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退到陕西的张学良在全国人民面前拍不起头来,但蒋介石仍一封封电报催他向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发动进攻。1935年冬,红军攻入榆林,歼…  相似文献   

4.
王天玺 《创造》2013,(3):6-10
四、抗日战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巩固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即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反对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主题之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面对企图灭亡中国的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在西北地区共产党同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谈判,要他们同红军一起枪口对外,共同抗日,得到良好回应.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飞赴西安,强迫东北军和西北军全力攻击红军,继续打内战.这种逆民族大义的反动作为,激起广大国民党军爱国将士的愤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把蒋介石拘留起来,迫使其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面遂告形成.从此时起,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军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则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打击日军.  相似文献   

5.
在各方面力量推动下,1936年4月9日,张学良来到肤施(延安),同中共代表周恩来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双方达成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8条协议,东北军、西北军、红军“三位一体”抗日救国的局面开始形成。肤施会谈后,张学良从提高东北军的大局考虑,叫宋黎穿上东北军军装,以他秘书的身份,下去考察前线部队。在王以哲将军具  相似文献   

6.
《现代领导》2007,(5):36-37
冲破封锁 安排斯诺访苏区 1936年4月,周恩来、李克农与张学良、王以哲延安会谈后.李克农与刘鼎密切配合,开辟了瓦窑堡-肤施(延安)-甘泉-洛川-西安的地下秘密交通线,在沿线设立了秘密交通站,选派交通员,为红军采购、运输物资、接送人员提供了方便,成为苏区与外界联系的一条秘密通道。  相似文献   

7.
窦应泰 《同舟共进》2008,(10):41-45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逝世后,国内媒体对张学良生前为什么不能回大陆一事,曾发表多篇文章。各种观点争论激烈,莫衷一是。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有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笔者拟从邓颖超致张学良亲笔邀请函以及张学良的复信谈起。  相似文献   

8.
<正>张学良由于在"九一八事变"中执行不抵抗政策,备受国人苛责。热河沦陷后,张学良引咎辞职。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与夫人于2至、女秘书赵四小姐等人悄然南下上海。得知张学良一行将抵沪,杜月笙便把福煦路181号已关闭的赌场装饰一新,请张学良入住。杜月笙和张学良并无深交,现在见张学良处在倒霉的时候,觉得正是结交的好机会。这个时候拉他一把,他将来是不会忘记的。然而不久后,福煦路的大门口出现了一颗炸弹,炸弹的引信被拆除了,不会爆炸。和炸弹在一起的,还有一封信,信上说:"请张学良这个卖国贼即日离开上海,否则,第二颗炸弹送来,定叫他粉身碎骨。"炸弹和信,被杜月笙派的保镖  相似文献   

9.
蒋伟涛 《北京观察》2015,(10):70-75
<正>对于张学良来说,无论日军是否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他如果听命于蒋介石的指示来说,都会执行不抵抗的政策,东北三省的沦陷不因张学良在不在东北而改变。北平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来说不算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是北平却见证了张学良在"九一八"事件前后的所作所为。这个晚上北平城见证了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见证了改变张学良一生命运的抉择时刻。近来一些文章对那一晚少帅到底是在鲜鱼口还是  相似文献   

10.
早在西安事变发生前,张学良就和中共建立了联系,并举行了有名的洛川会谈和肤施(延安)会谈。最早沟通东北军和红军进行和谈的使者,就是高福源。(一) 高福源,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有感于内忧外患,便投笔从戎,1923年考入东北讲武堂第五期,后又升入高等军事研究班。 1934年,时任六十七军参谋处上校处长的高福源随军由河北廊房调往河南信阳、潢川、商城等地,向红二十五军根据地鄂豫皖边区进剿。 1935年10月20日左右,高福源率4个营来到榆林桥,第二天就遭到红军的袭击。几次冲锋,打乱了他的指挥系统,高福源的臂膀受伤,一位红…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有不同的版本,其相较于档案资料的生动性而为我们勾勒出了张学良的鲜活形象.实质上这既是张的形象也是张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这样的形象.这种性格使得张学良往往能够做出惊人之举,并由此决定了他的悲情命运.被幽禁后的张学良尽管不得自由但仍因与国民党高层的良好人际关系而保存了他生命的延续.宋氏兄妹尽管未能保证张学良恢复自由,但是他们仍对张学良处处维护,不忘旧情,雪中送炭,使张学良及其家庭度过了不少难关.孔祥熙也对张关怀有加,除常通信以慰张学良的孤寂之外,也为张家排忧解难.而作为西安事变中“受害方”的蒋介石则对张怀着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宽严相济,在生活上对张关照有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张学良的交友有道,实为保命之方.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0月17日华商报得悉张学良将军病逝的消息后,西北大学王耀东教授备感悲痛。他和张学良是同乡,比张学良大一岁。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耀东就曾三见少帅。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和吕正操两位将军都是辽宁海城人。前一时期,这两位有着特殊关系的世纪老人在美国会面时,回首往事,不甚感慨。张学良告诉吕正操:“我现在有些迷信,迷信上帝。”吕正操对张学良说:“我也迷信。迷信老百姓。”张学良沉吟良久.感叹道:“得民者昌。”  相似文献   

14.
正汪精卫27岁时刺杀摄政王载沣,虽然暗杀失利,身陷大狱,却因此闻名天下。张学良也早就想一睹他的风采。1921年,为了联合反直,奉粤之间往来频繁,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使者,曾6次来奉天,张学良与汪精卫有了初步接触。每次汪精卫到奉,张学良都登门拜访,促膝相谈。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说:"年轻时候我最佩服汪精卫!"客观地说,汪精卫对张学良民主爱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积极的影响。此后,张学良一路攀升,最终荣登"中  相似文献   

15.
10月14日20时50分,张学良先生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张学良先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里,我们摘录“张学良先生的三次婚姻”一文,以夙众愿。  相似文献   

16.
《春秋》1995,(6)
张学良,字汉卿,号逸安。一九○一年六月三日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他出生时,正逢其父张作霖头一回打了个胜仗,故给他取乳名叫「双喜」(见《张学良在台湾》一书中的《张学良谈张学良》一节)。张学良十九岁就读于东北讲武堂,四科考试全获第一,可见他自幼才思聪敏,颖悟过人。他二十岁便当上了陆军少将。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他的父亲张作霖同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作战失败后,在退回东北的路上,乘火车经过皇姑屯(今属沈阳)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死。一九二九年一月张学良接  相似文献   

17.
22日,宋子文、宋美龄等从南京飞到西安。23日,双方在张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蒋方由宋子文,西安方面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三人出席。综合各方意见,周恩来在谈判中提出六项主张:1、停战,撤兵至潼关外;2、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5、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宋子文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先生走了,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尤其是他的人格。张学良的人格,主要表现在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淡泊荣利等几个方面,其最大特点就是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一、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张学良的政治生命面对的是国家内讧外侮社会激烈动荡  相似文献   

19.
<正>"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代总统李宗仁为与中共和谈,曾提议释放张学良。但张学良最终未能获释,中间发生了哪些变故呢?对于释放政治犯、释放张学良,当时社会各界的呼声是很高的。1949年1月23日,东北有两个团体,联合向李宗仁发电,要求释放被非法囚禁12年之久的张学良将军。同一天,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等四个团体也向李宗仁致电,要求释放张学良。据李宗仁回忆,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召集会议宣布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会毕出门时,于右任追上去喊:"总统!  相似文献   

20.
备礼品,想到了元帅林1999年6月,我以特邀撰稿人身份,随同辽宁电视台大型纪实片《张学良》摄制组去美赴夏威夷采访张学良,有幸贴近了曾掀动了历史一页的当事人张学良将军和知情者,验证了世人对张学良的情感。中国是礼仪之邦,尊老敬贤更是伦理道德的规范,专程拜访张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