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1912年,发起人为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他们主张将欧洲近世文明之科学真理、人道主义要素输入本国,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1912年8月,吴玉章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四川分会。同年11月,第一批40余名留法学生中,四川有16人。1917年2月,吴玉章从法国回到四川,四  相似文献   

2.
刘春 《黄埔》2023,(1):67-68
<正>我的父亲刘华民,1922年9月出生于山东曹县一个偏僻的乡村。在那个军阀混战、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读书识字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奶奶虽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但很有远见,省吃俭用地供我父亲读书,想让他出人头地,不再给地主当佃户。于是,父亲在本村小学堂接受了启蒙教育。13岁那年,幸运降临到父亲头上。当时,宋哲元在他的部队办了一所军官子弟学校,名叫育德中学。由于父亲的二舅父在29军宋哲元部任连长,作为军官子弟,父亲得以进入育德中学学习。  相似文献   

3.
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早而热烈;湘籍女子最早投入全国女子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湖湘学派源远流长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注重经世的政治意识激发着湖南莘莘学子在社会转型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国家命运,使得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新民学会自始至终发挥了先锋和核心作用,而其它省份都没有这样相对完善的组织。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意义深远,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贡献之大是当时其他各省所无法比拟的;它产生了一个人数居各省之首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1,(10)
正从1919年的春天到1921年的1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陆续共有20批、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漂洋过海。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的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核物理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一个世纪之后,《留法岁月》剧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去追寻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生的足迹,"留法岁月"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  相似文献   

5.
1919年12月25日,青年蔡和森与母亲、妹妹及向警予等三十多人启程赴法,1920年1月底抵法,1921年10月中旬被法帝国主义驱逐回国,总计留法时间约一年零九个月。蔡和森和向警予“一到法国遂纠集同志及华工中的先进分子形成这种(共产主义)倾向的组织。”因此,留法勤工俭学这一时期对于研究蔡和森的建党思想及其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传承》2006,(Z1)
长沙结识毛泽东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一个私塾教员之家。1915年到长沙上中学。此间,他在报上看到第一师范的“二十八划生”(毛泽东的名字按繁体字书写共28划)的征友启事,马上前去相会,从此结识了毛泽东。留法学生送他个绰号叫“坦克”1920年初,李立三到法国勤工俭学,干上了别人不愿当的炉前翻砂工,师傅是法共党员。在法国,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争取华工权利的斗争。据后人回忆,他在斗争中一向情绪极为激昂,提到国内反动军阀,就喊“:推翻!打倒!杀掉!”因敢闯敢拼,留法学生送他个绰号叫“坦克”。一…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 《传承》2004,(3):43-44
中东镇中学,位于中东镇瓮江河畔,创办于1943年,曾享誉广西教育界。60多年来,它像广西乃至全国许多地区的中学一样,肩负教育先行的使命,正一步步向前迈进。学校以“团结、勤奋、求实、创优”为校训。1998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省级两基评估验收,同年荣获地区“优美校园”称号;2000年,被扶绥县评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近几年来的中考,捷报频传,成绩喜人,排名均在全县前三名。2002年,考上县外重点高中4人,考上扶绥中学30人;2003年考上县外重点高中2人,考上扶绥中学40人……中东中学建立了以学校领导、班主任、各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德育工作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蔡和森等首倡成立的新民学会,向为史家瞩目,五四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亦为研究者重视。将二者有机联系并予以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初创时期的新民学会与正在勃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曾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民学会留法会员在勤工俭学生中独树一帜,予运动的发展趋向以极大的影响;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于新民学会会员的政治信仰以及学会的分化,所起作用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国新  张超 《春秋》2014,(4):40-40
正段亦民,原名段明光,字耿文,曾化名吴尚、吴浩然、王子健等,1899年生于临朐县上林(山旺)镇黄山店子(段家崖)村,1914年春入青州英浸礼会崇实中学(后为守善中学),1917年人青州共和神道学堂医科预科,后并人济南齐鲁大学转文学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忙于参战,日本趁机出兵从德国手中夺得青岛和胶济铁路。同时迎合袁世凯复辟,诱迫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条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正值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1919年初到1920年底,近两千名中国进步青年漂洋过海远赴法国,"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在巴黎、蒙塔日、里昂等城市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探寻民族救亡图存之路。在不少人眼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五四精神的伟大实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正是这些赴法学子在奋发学习、接受新观念新知识过程中的精神秉持。  相似文献   

11.
陈发园 《世纪行》2010,(3):34-34
<正>陶述曾,原名陶翼圣。男,汉族,1896年3月9日生。湖北黄冈县人(今属武汉市新州区)。幼时,其父陶月波在河南洛阳任知县。1902年随母赴洛阳念书。1906年,入开封旅汴中学读书至毕业,开始接受新思想影响。1911年10月,武昌辛亥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常委樊建川,不仅是一名优秀民营企业家,而且被称为"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樊建川从中学开始迷恋收藏。他曾下过乡,当过兵,还曾做过教师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1993年他实现收藏梦而弃官从商,创办了"成都建川  相似文献   

13.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人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写给毛泽东的两封信中详细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岁末,武汉理论界传来一个喜讯,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余育德研究员等两人的论文入选中央六部委联合召开的“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指导下召开的全国性高层研讨会.大多数省只有一篇论文入选,湖北作为入选论文最多的两个省之一也只有4篇,能够以文与会确属不易。而且七年前中央召开“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的时候,余育德的论文也曾入  相似文献   

15.
张孟晋(1920年—1949年),四川省大竹县人,东北大学政治系毕业。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创办中国会计专修学校,先后任大信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校长、松花江中学教员、建川中学总务主任。长期从事学生运动和民主党派工作,参加争民主、反内战的各种政治活动。1947年—1948年,曾参与出版地下刊物《突击》。1948年6月,奉中共地下党指示,为支援华莹山武装起义,到香港筹集经费,返渝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49年11月27日殉难,年仅29岁。参加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春,张孟晋从大竹县来到成都大…  相似文献   

16.
寻亲访友     
霍文英尋弟霍紹郁霍紹郁,五十八歲,遼寧瀋陽人。一九四九年隨上海市物資供應局局長江彪去日本冲繩。有知其下落者請函告: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里育德胡同四十四號霍  相似文献   

17.
彭雪枫在聊城彭雪枫同志长征到达延安后不久,奉命任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处长。他曾在冯玉祥将军创办的北京育德中学毕业。他曾在1937年6月到济南与聊城宣传抗日并为建立聊城抗日根据地作出卓越的贡献。1937年6月7日,彭雪枫由太原到了济南,住在山东财政厅育德...  相似文献   

18.
<正> 众所周知,生产力标准曾被有的人指责为犯了不问姓“社”姓“资”之忌,甚至是为姓“资”开了后门,因而引起了较广的怀疑动摇,遭冷落两年。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以余育德、毕静涛为首的11人《生产力标准》课题组,在国家社科基金会和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严肃认真地进行研究,既勇敢地坚持真理,又深入地探究底蕴,并对其涵义、本质、特征、作用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实属难能可贵。他们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体系研究——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认识与应用》一书,经过一年半的曲折,今春乘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东风,由光明日  相似文献   

19.
开江中学创建于1920年4月2日,1982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省重专中学之一。1994年以“优秀”级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四川省重点中学的检查验收。开中目前占地96亩,校园空间开阔地势平坦格局对称校园绿树成荫是学子求知之最佳处。高校本部西去9公里处的金山上,还有一个占地100余亩的学生实习基地。开江中学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80o余人正式教职工200余人先后评为特级教师合2人高级教师55人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该校得以附设“中小学师资培训班”多次设立“中帅部”达7年之久并曾开办“高师培训班”。该校十分注重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相似文献   

20.
何兰生 《黄埔》2007,(3):25-26
路景荣(1902-1937)原名精荣。字静吾,江苏武进人。少将师参谋长。1917年其父母至湖南长沙经商,他随至长沙上中学。经商不利的父亲病故后,中学未能毕业的路景荣只身至广州谋生。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腔热血,壮志满怀,于1925年冬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1926年10月毕业。因成绩优异,曾留校工作。1929年回到常州与张瑞华结婚,时任陆军第五八三团副团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