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资源十分丰富。浙东“唐诗之路”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浙东“唐诗之路”,自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而至石桥(石梁)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风光秀丽,山水奇绝,曾留下许多杰出诗人的足迹和诗篇。唐时,文人诗家游览浙东,主要靠水路,其干线就是浙东运河和剡溪,总长约190公里。那时,剡溪已被称为“日夜入沧溟”的仙溪,入剡一游,是人们最向往的  相似文献   

2.
让非遗文化融入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400余位诗人留下了1500余首诗歌."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非遗之路、手工技艺之路,沿途闪耀着杭州绍兴铜雕、越绣、新昌建筑、天台山干漆夹苎等非遗技艺,匠心百工由技入道,传承和发扬着千年活态文化遗产.同时,"浙东唐诗之路"也是"运河之路",大运河是传播唐诗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非遗文化、运河文化,充实浙江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资源十分丰富.浙东"唐诗之路"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浙东"唐诗之路",自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而至石桥(石梁)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风光秀丽,山水奇绝,曾留下许多杰出诗人的足迹和诗篇.  相似文献   

4.
《春秋》2017,(1)
正历史上,山东聊城地区曾因京杭大运河的兴盛而繁荣了数百年,为聊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沉淀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号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文化,聊城船工号子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聊城地区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风貌和集体智慧。聊城船工号子的历史起源说到运河号子的起源,则与运河的开凿相关。为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元世祖忽必烈在1272年定都  相似文献   

5.
运河情韵     
刘丹 《人民公安》2010,(10):64-64
<正>小城的北面,横卧着一段古老的运河。这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脉,绵延横亘在小城边上,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人给了它一个新名字——  相似文献   

6.
正从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东口,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逦向东,流经广袤鲁南大地,进江苏入中运河,这就是台儿庄运河。台儿庄运河全长42.5公里,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台儿庄运河号称"活着的运河",它带来了运河两岸经济繁荣,造就了十里港湾不夜城,留下了"京杭大运河仅存的古运河段"月河古道。  相似文献   

7.
<正>在京杭运河南端终点标志的拱宸桥之畔,矗立着一座风格别致而又大气的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历史资料的权威机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整个运河文化的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发最早、河道最长、文化最富的人工运河,是我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山东是京杭大运河的水脊,戴村坝-南旺闸是京杭天运河的“心脏”,济宁是“运河之都”,山东是京杭大运河通航最关键的区段。在南水北调东线上马的形势下,我们学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54号《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7月27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部长蔡武2012年8月14日第一条为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规范大运河遗产的利用行为,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运河遗产,包括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近代以来兴建的大运河水工设施,凡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属于本办法所称的大运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浙江》2009,(6):61-61
古老而隽永的京杭大运河悠悠流淌,滋养了两岸绵延流长的运河文化。也孕育了杭州拱宸桥畔百年历史的拱宸桥小学。古老的拱宸桥小学承袭运河人“开拓奋进、兼容并包”的文化,一直是拱宸桥地区老百姓心中的一所优质小学。  相似文献   

11.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运河作为中国的一条搏动不息的大动脉,一直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在沿线与支线网附近崛起一大批如杭州、扬州这样的繁华城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流淌了1400多年的大运河与杭州的兴衰始终相依相伴。各类设施,如河道、码头、闸坝及其附属建筑,两岸各类街巷商铺、特色民居、寺庙道观、教堂楼所、地方会馆、皇家园林、官商庭院、名人遗迹等等,构成了运河杭州段沿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人文景观,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2.
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利在千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 《北京观察》2006,(5):40-41
京杭大运河具有的深厚人文底蕴和巨大的历史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近年,沿线城市纷纷关注运河,挖掘运河文化,利用运河生态人文资源,推进城市建设。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最重要运河城市通州,巨资美化运河,做深做实运河文章;江南运河城市杭州、苏州、镇江、常州等结合运河文化,让城市亮起来、美起来、富起来;中部聊城、济宁结合运河生态,建设北方水城。运河沿线城市纷纷全力打造运河文化城市品牌,彰显了运河的历史、人文、生态潜在的巨大张力,充分展示了运河这一人类文化遗传的独特价值。人们在实践中,更加认识到大运河的精神财富和…  相似文献   

13.
京杭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绵长古老的在用运河。其主体工程的开凿主要分为春秋战国、隋朝、元朝三个历史时期。古往今来京杭大运河的光芒与活力从未消失,促进了中国南北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经济、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条大运河,如同一条大动脉,从祖国的心脏通向最发达的长三角,通向美丽的西子湖畔;又如同一条时光隧道,让人踏着古人的足迹,返回清、明、元、宋、唐。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像一位勤劳质朴的母亲,无私地滋养着沿岸的人民,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随着经济的发达,交通设施的完善,运河的功能淡化了,运河的船少了,运河的水脏了、臭了……可是对于这样一个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正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在25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为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淮安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节点,历史上漕运总督部院长期驻节于此,是名副其实的漕运之都,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是展现大运河文化最为集中、运河遗存保留最完整的区域。2020年12月30日,淮安大运河文化带经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复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相似文献   

16.
运河遗韵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扬波逐流两千余载。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的挖掘,绵亘几个朝代。从秦时起,历代封建王朝基于政治、军事、经济的考虑,就开始不断开挖大运河,至隋炀帝时,经过3次大规模的修整和开凿,一条连接南北的水运走廊方才成形。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段,它的形成同样经历  相似文献   

17.
路延捷 《春秋》2014,(3):42-43
正关于自南宋时期刘豫开挖小清河运河以来,各个朝代在小清河运河上使用船舶的具体情况,我们手头掌握的具体资料很少。像京杭大运河和江南一些地方所使用的船舶资料,多少掌握一些。但是小清河运河,是一条很有特点和个性的运河。主要是:河道较窄,航道水深较浅,是一条海河联运的河流,河水受海洋潮汐的影响较大。在河源区的济南,受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7,(10)
<正>江淮生态大走廊和京杭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年运河文化养育了这条生态廊道沿线的城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多年来对运河文化研究深入,参与过多次廊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的规划,本期我们请他从文化角度谈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记者】江淮生态大走廊更强调区域联动发展,您认为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19.
杨戌标 《今日浙江》2000,(13):32-33
运河档案京杭大运河全程沟通于隋朝,长约1800公里,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流,与古老的万里长城齐名于天下,对于我国古代南北政治、经济、旅游、文化和渔业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京杭运河杭州段,南起三堡船闸,北至武林头,长达23.6公里,其流域面积约730平方公里。古老的运河,记载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兴衰,是一条把杭州维系于中华大地千年辉煌与沧桑之中的历史长练。  相似文献   

20.
广袤无际的鲁西平原,古老而又神奇。黄河哺育的农耕文明、黄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滋养的商业文明、运河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共同孕育了一座璀璨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今风共存”构成了聊城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