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0月30日,一度被视为敏感事件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院长郭生贵案件,在涉案1年零4个月后,终于尘埃落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处郭生贵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相似文献   

2.
牛年春节,我在乡下的亲戚家度过。因为年后要发的这一期稿件中,封面故事《富人离婚》、大案纪实一栏中《京城法院院长郭生贵的四宗罪》等重点稿件已经约请作者朋友节日期间赶写,我的手头只有一部书稿要加工,“压力”这个狗东西暂时离我而去。  相似文献   

3.
司法大众化:剑指"司法腐败" 2008年10月21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原院长郭生贵,站上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被告席.这是郭生贵去年6月被"双规"后,本案正式进入刑事审判阶段.  相似文献   

4.
《检察风云》2008,(24):4-6
10月30日,被媒体极度关注,并一度被视为敏感事件的京城西城区法院院长的郭生贵案件,在涉案一年零四个月后,终于尘埃落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处郭生贵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相似文献   

5.
姚建龙 《检察风云》2010,(24):12-13
从安徽阜阳司法腐败窝案,到北京西城法院原院长郭生贵受贿案,再到陈卓伦案。近些年来,律师行贿司法官的案件频频曝光,令人触目惊心。“打官司就是打关系”似乎成为了一种大行其道的司法潜规则,律师与司法官之间的关系如何,已然是当事人权益能否得到维护的决定性因素。震惊全国的陈卓伦案件,将这样一种畸形的司法生态状况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30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原院长郭生贵因受贿、贪污共计人民币797.28万元,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相似文献   

7.
有位哲人说:普通民众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执法者犯罪,污染的则是水源。司法腐败不但亵渎了神圣的法律,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而且放纵了犯罪,使国家和社会蒙受巨大损失。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原院长郭生贵受贿、贪污案,促使人们思考一个现实而严肃的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预防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8.
《检察风云》2008,(24):11-12
"你别光拿嘴说,有没有实在的东西"   王某原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庭的审判员,由于上下级法院业务比较多,王某与郭生贵很早就相识.2001年6月退休后,王某到其亲戚李某开的京源公司做法律顾问.……  相似文献   

9.
和静钧 《检察风云》2008,(24):12-13
[案例]   2006年8、9月间,西城法院新办公楼基本盖好后,准备购买石狮子,院南门北门各放一对儿.购买石狮子之事,由时任西城法院办公室主任杨庆国负责,郭生贵同时指使其弟张风海也参与此亨.……  相似文献   

10.
被媒体称为浸淫北京司法系统30余年的司法官员郭生贵,以一种令人不齿的形象告别了昔日的司法舞台。作为北京司法系统落马级别最高的法院官员,他在案发前的短短8年间,利用司法权力和职务之便共计敛财7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牵涉其中的,有案件当事人,有私营企业乃至大型国企的负责人,更有4名律师和该法院前副院长等多名肩负维护社会公正职责的司法人员。将郭生贵案进行病理性解剖,不难发现,一个没有道德底线,没有职业操守,一门心思想着个人私利的人,当他是个法官,当他是个法院院长时,他的存在,不仅是块脏布,其侵蚀作用更大,甚至让司法公正这道最后的防线出现危机。本刊这期在新辟的贪腐解码栏目用较大的篇幅刊登此案,其警示意义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的长河中,“魔”与“道”是旅途的伴侣,更是拉力赛的对手。有时,“魔”在前面领跑,给“道”留下处处难关;有时,“道”在前面带路,给“魔”设下重重障碍。一路走来,“魔”吃了不少苦头,也长了不少本领;“道”费尽了苦心,也练就了一身功夫。到头来,“魔”力劝“道”早日退休,“道”催促“魔”尽快下岗。于是,双方互道一声“辛苦”,然而那声音听起来很有些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12.
知行合一是个哲学的命题。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来的儒者又有了“知在行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的论述。“知”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之“知”,是对前人认识到的已知世界知识的继承,二是认识之“知”,是对未知世界知识的新发现。“行”就是在“知”指导下的活动,“行”不能违背“知”。“知”“行”的关系有两种:一是“知易行难”二是“知难行易”,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知行合一”。我们执法者在执法规则面前,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知”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书场”为书法表演场所的简称,顾名思义,“官场”也就是官员表演的场所的简称。现在“书场”有句话,叫“流行书风”.也称“时风”。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书场”与“官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书风”也就类同了“官风”。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文章,讲当下的一些学会、协会、社团,热哀于编织各种各样的荣誉帽子出售,变成了“帽子公司”。只要你愿意出钱,什么“英才”“名人”“脊梁”等等的“帽子”,可以任你挑选。尽管一些“帽子”与“头寸”明显不合,比如将“百强县”的“帽子”戴在贫困县的头上,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买方愿买,卖方是照卖不误的。出售假的荣誉“帽子”,玷污了真正的荣誉,是精神领域的一种严重的假冒伪劣,应严加查处。  相似文献   

15.
成子 《当代审判》2003,(5):25-27
一审说她是“情人”,二审认为是“性伴侣”。24万多元的“感情投资”纠纷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让三级法院“琢磨不透”成了一大“悬念”。近日,广西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这宗已经生效执行的“两性关系”案件,引起社会各界浓厚兴趣,此案再审有可能成为我国“两性关系”的“判例法”。  相似文献   

16.
何志 《中国审判》2010,(9):85-87
法谚云:“法爱衡平”,“法官心中应常有衡平”。作为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尤其是民事案件裁判中要将利益衡量贯彻始终,在“审”、“调”、“判”过程中,对涉及权利冲突的协调,应充分体现“法”的“公理”精神、“审”的“公正”原则、“调”的“公心”理念、“判”的“公平”结果和“利”的“平衡”保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真”(“truth”或“truthness”)有四种不同的用法:终极的“真”或大写的“真”(真1);“经验科学”中的“真”或“科学实验”中的“真”(真2);作为“交互主体性”或“沟通理性”的“真”(真3);语句的“真”或分析的“真”(真4)。“真1”将导致神意的、独断的和有形而上学基础的法权理论;“真2”本与法权理论无干,但在科学入魅的时代,强权可借“科学”之名行独断之实,“真2”由此成为“真1”的婢女;“真3”是历经公开和平等讨论后的共识,也即“对话的常识”,“真3”是公民社会法律关系的基础,即“当事人合意”或“社会公意”,“真3”与“真1”水火不容;“真4”是“S是S”的“真”,即逻辑的“真”或判断的“真”,“真4”内合“必然地得出”的精神,不空话,不妄言,是获得“真3”时对话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读友 《政府法制》2012,(8):28-28
现实生活中,“小三”、瘪三、张三,都不是好称谓。而在成语中,“三”也倒了霉了,凡“三”和“四”搭配在一起的成语.多是贬义,如“朝三暮四”、“丢三落四”、“三妻四妾”、“推三阻四”等等。  相似文献   

19.
克劳塞维茨在分析界定“荣誉”与“荣誉心”的基础上,对“功名”和“功名欲”、“自尊心”和“自豪感”、“声誉”和“桂冠”,以及“耻辱”和“耻感”、“虚荣”和“虚荣心”等进行详细阐发,对“祖国的荣誉”、“政府的荣誉”,“人民的荣誉”、“军队的荣誉”、“军人的荣誉”和“统帅的荣誉”等进行了深刻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荣誉和荣誉心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有权威文章说,律师应对WTO挑战的首要原则,当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不久前,又有权威人士讲,“中国目前90%的刑事、民事、行政各类诉讼案件没有律师参与,北京市的这一比率更高些。”尽管我们可以自圆其说,律师业务并非只是诉讼业务。但无论如何,还是令人感到“导向原则”与“90%现象”之间的“反差”太大了些。这“反差”难道说“秋菊”们喜欢单打独斗去讨“说法”?怕是不能这样说。与其原则说说导向原则,倒不如为“90%现象”把把脉、导导向,来个虚功实做,即围绕“贵”、“贱”、“高”、“低”照直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