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崇山峻岭中的中国法治——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为素材,本文力求从法律人/政治家的视角来思考影片展现的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的问题、难题和意义;特别是分析了包括法官职业化在内的一系列司法改革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指出必须从当代中国的政治视角来深刻理解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冲突和矛盾,指出现代中国虽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的场景与古代已经截然不同,但儒家的人本思想、以礼入法、和谐思想、慎刑思想仍然是当代中国现代法治建设值得发掘和继承的重要法治源泉。  相似文献   

3.
陈金钊 《法律科学》2015,33(2):3-17
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法治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地位的极大提高,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与发展;意味着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内容的改变,权力话语权将被抑制,而法律、权利话语权将要形成。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发展的必然,对中国法治实践来说也具有必要性。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的理解和运用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面对法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实,我们该如何理解、在什么意义上认同,这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推进法治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还需要借助政治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推进。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近30年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难而又成功地开辟的一条治国理政之路,体现了中国人民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有着五千年璀璨文化的中华文明,并未孕育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道路,建设法治中国的足音才渐渐响起。诚然,法治的概念最初来自资产阶级法学家,盛行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但法治从来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也不专属于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乡土中国》中对礼治分析的基础上,窥探中国基层社会中礼治与法治的冲突,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进而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农村法治秩序做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萨维尼为19世纪历史法学流派的先锋人物,其提出了德国法构建中的民族精神性,即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自给自足与自我演进的过程.乡土中国法治进程举步维艰,个中原因不外乎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面对冲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法治社会的进程应当认真品味萨维尼“民族精神”的法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法治建设,在起步阶段就遇到一系列理论冲突与现实矛盾,这属于法治进程中正常现象。面对冲突的理论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法律人对法治的信念不能丢失。信念的丢失而引发法治的危机说法多少有点危言耸听,但是,从面死而生的角度看,这会使人们更加理性和正确地看待法治的进程。也许只有在法治论者的苦苦挣扎中,我们才能够深入理解法治的真谛。坚守法治信念是法律人的基本意识形态,是法治理论和法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卢芳霞 《法治研究》2016,(6):108-115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并强调“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这给全国基层法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法治浙江”是“法治中国”在基层的“领头羊”,十年来一直引领着全国基层法治建设.通过对“法治浙江”的研究,总结其十年基层法治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剖析其当前基层法治建设出现的短板与瓶颈,研究其今后基层法治建设的发展与走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类立法”建设、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和评估体系建设方面加大改革与创新,对全国基层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首次对依法治国展开了专题研讨,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行政法治建设,基于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与其执行实施的直观性,在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替代角色.长期以来,行政法中公正与效率价值冲突的平衡问题始终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难题.本文通过对公正、效率及其关系的分析,立足当代社会发展实践,对于二者的平衡与优先选择展开讨论.并对新型关系的实现提出解决设想.  相似文献   

10.
房旭 《行政与法》2014,(7):29-33
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但究竟何为法治中国却是一个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然而,厘清何为法治中国的内涵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逻辑起点.依据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和“中国”的内涵以及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关系理论可知,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成后的结果,是指在整个中国领域范围内,法治成为一种全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和一种全民的信仰,并且形成和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一种良性法律秩序的现实状态.  相似文献   

11.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借一位角色之口说过:“我们没法选择我们出生的时代。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摄像机镜头前面。这从此成为人类处境的一部分。”在这个传媒时代,一切事件都可能成为新闻素材,而最容易成为新闻素材的法律事件便是“某某第一案”或“法院首次如何”。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不同的主体可以坚守自我的立场,绝不轻易趋附。媒体自有其追求轰动效应的立场,只要法院和学术界另有立场,“第一案”也算不得需要特别讨论的现象。但是,近来一些法官撰写的案例评析与论文也开始强调“第一案”,“第一案”似乎成为创新改革的象征,在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知识产权法领域,“第一案”更是层出不穷。如此一来,“第一案”就变成可供评说的现象了。  相似文献   

12.
论链接不替代原则——以下载链接的经济分析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链接,即不点击被链网站就能够将被链网站上的作品下载的链接,使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利益从被链网站转移至设链网站,最终使著作权人的作品传播利益落空。下载链接的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不符合效率原则链接应当遵守不替代原则,即设链网站不能替代被链网站向用户提供作品内容,加框链接、搜索链接部应遵守不替代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人们都把《牡丹亭》视为汤显祖“以情反理”、反封建的代表作,把“情”局限在杜、柳梦中欢会上,而忽略了还魂以后的众多出目。还魂之后所表现的是汤氏的人生见解、实践人格,概而言之,即“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内涵也有三端:婚姻规范、皇权至上、社会秩序。要之,《牡丹亭》所表现的作者理想是以情风世,但不拒斥理,不反理也不反封建,主情而不纵欲,从而使汤氏与晚明纵欲文士大有区别。剧中没有流露“批判”的创作意向。从汤显祖的总体思想来看,“情”是核心,但其内涵又是含混、复杂的,包涵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甚至有采补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海上油污民事责任领域,实行"谁漏油,谁负责"原则由来已久.该原则以责任主体的单一性和实行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为主要特色,很好地解决了赔偿的及时性问题.赔偿的充分性问题是通过建立油污基金和强制保险制度解决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在采用这一原则的同时,为了解决赔偿的充分性问题,还应当建立国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诞生给人提供了一个摆脱束缚、反观自身的新空间;网络改变了人的教育活动,更改变了人本身。在超越实体社会的规限、传统教育学的狭窄之后,人得以摆脱作为实体社会控制工具的传统教育。网络时代的教育需要重新诠释,网络教育中的人则需要重新定位。网络消解了传统教育的中心,解构了统一性自我,结果是促成了自我的重塑。因此,网络教育似乎更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实质上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进学 《法律科学》2003,3(4):38-46
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在当时是必然的,这是由共产党人的法律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六法全书"的废除,对新中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其最大危害就是中断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强化了中国社会蔑视法律的民族传统心理,为新中国政策治国、以党代政、以党治国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8.
论公司法上的设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应江 《法学杂志》2006,27(5):86-89
公司法上的设立行为有其特有的涵义和价值。设立行为即制定章程。设立行为的完成,意味着公司章程的产生、生效和设立中公司的创设。设立行为的瑕疵构成了公司设立无效或可撤销的主要事由。我国《公司法》应该完善对章程制定、设立中的公司的地位和公司设立瑕疵的规制。  相似文献   

19.
霍姆斯、布兰戴斯、卡多佐和汉德这四位大法官,或许还有马歇尔大法官,历来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伟大执法者。他们的执法实践与法律理念,构成了美利坚法律智慧与人文传统的重要方面。!;;<年,适逢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奥利弗·(A霍姆斯大法官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问世百年。———这部著作不是别的,就是著名的“法律之道”(,-*."/-01/-*'"()。〔!〕是年!月B>和B?日两天,获“理查德·DA莱维特讲座资金”(41&O$Q13'*DA6&%$44S$.4$)LG$.1&*6&Q4G'&.1$T)的资助,一干“法律从业者”们聚首美国衣阿华大学法学院,以“B8世纪的‘法…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海岛法"的基本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柏平 《法学杂志》2007,28(1):83-85
我国"海岛法"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则,其出台指日可待.本文认为,我国"海岛法"的基本制度包括海岛规划制度、海岛保护制度、海岛使用权证制度、海岛调查统计制度以及海岛监督检查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