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歧视和污名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与第三部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健  李强 《行政论坛》2007,(2):17-20
社会视野中的歧视和污名现象虽然在任何时候都一直存在,但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进行,这一问题的逐步减少有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在对这一群体构建支持网络中,明显地显现政府和市场力量的不足,而使新兴的第三部门介入该领域成为必要和可能。通过对目前该领域中第三部门的经验获得、问题所在、未来发展和建议意见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促进我国歧视和污名现象的减弱和第三部门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以天津N辖域的农民工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管健 《青年研究》2006,(3):21-27
本文以天津的一个农民工生活居住工作区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社会生活中社会污名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并对农民工社会污名与歧视的经验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国家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比如歧视和污名问题.改革开放既为中国第三部门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使污名和歧视问题日益严峻,导致改革面临重重困境.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在对这一群体构建支持网络的过程中,明显地显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新兴的第三部门介入该领域成为必要和可能.欲将第三部门与污名和歧视问题结合起来,以第三部门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突破口来寻求该问题的解决不失为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对目前该领域中第三部门的经验获得、问题所在、未来发展和建议意见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促进我国歧视和污名现象的减弱和第三部门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西平  祝伟 《学理论》2011,(15):90-91
女博士"第三性"作为一种贬损性的污名身份,是一个双重建构的过程,既来自于公众的污名认定,又与女博士自身对于的污名感知息息相关,而大众传媒中对于女博士形象的勾画又影响和强化了对于女博士"第三性"的污名,这些都是在社会性别领域主流价值观主导下的大环境中发生的,作为一个能动者,遭遇污名的女博士也会采用外界归因、向下比较、自我调节等策略应对污名压力,维护自尊,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污名对自身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资本的"个体社会资源理论"为工具,以W市J社区直接选举为分析个案,详实描述了社区直选中候选人对不同组织与个人采取的差异性动员行为,指出导致候选人差异性动员行为的根源在于社区社会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提出候选人行为转向的路径在于改善社区社会资源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6.
曹迪  吴莹 《青年研究》2023,(1):23-34+94-95
职业康复是促进青年精神障碍者重返社会的有效路径。基于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探讨职业康复与青年精神障碍者再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康复通过学习技能知识、重构职业期待、重塑行为方式和转换自我认同,促进了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但管控性制度逻辑、区隔性污名文化、家庭支持匮乏制约着青年精神障碍者的社会融入。在职业康复过程中,管控性制度逻辑表现出维稳与安全的管控特征;区隔性污名文化体现为青年精神障碍者的自我污名化与社会性排斥;家庭支持匮乏导致家庭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过程。研究为探索本土化的职业康复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羽 《党政论坛》2012,(19):47-48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社区管理也面临着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如何加强和创新大城市的社区管理,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笔者在走访联系居民区、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实践中发现,随着城市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海基层社区楼组里弄的“熟人社会”正在被解构,许多新兴住宅小区甚至出现了对门而居互不相识的现象,被戏称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日益陌生化的社区产生了诸多不确定性和社会风险。增加了社区管理的难度。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城市社区管理,需要重构社区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子女是当前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新生群体,城市的生活使他们建构起对自我群体的意识和群体认同。本研究将从群体过程或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农民工子女被歧视感这一群体污名意识形成和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礼娟  宋明玲 《学理论》2012,(35):67-68
自社区心理学产生以来,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到来自社区心理学发展的挑战。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在社区心理学的影响下,当代教育心理学逐渐形成理论观点的多元融合。了解以上趋势,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海霞 《学理论》2014,(8):211-212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获取和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与现实社会支持相比,网络社会支持虽然可以使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支持,但过多地依赖网络社会支持将使个体减少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过多的网络使用将增加个体的社会孤立,增强了个体的抑郁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李韵  张融 《学理论》2022,(12):85-89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将隐瞒重大疾病视为可撤销婚姻的情形,却未明确界定“重大疾病”,因而在重大疾病的认定上存在争议,导致司法实践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学说中最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婚姻制度实践要求的是真实意愿说,即应该尊重个人在重大疾病认定上的真实意愿。由于影响个人意愿的疾病概念过于模糊,因此还应当加上客观标准对个人意愿加以明确。据此,重大疾病应为不患病的一方知晓另一方患病的事实后会影响其结婚意愿的,且会对不患病一方或者其后代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或者使得婚姻家庭的正常功能无法得以实现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汪泳 《理论探讨》2020,(4):63-68
在我国家庭既是实现个体"老有所养"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支撑性基层组织。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社会资本衰退,老人及家庭照料者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政府应秉持家庭整体型与老人个体型支持并重、普惠型与特殊救济型支持共生、制度型与服务型支持协同的行动逻辑。通过普惠性、兜底性支持,资源开发型支持,组织型支持及文化引领型支持等策略,为家庭构建具有强支撑的社会网络节点;推动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培育社区尊老风气。使家庭借助社会资本的扩张,提升养老功能,促进家庭照料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与行业性的社会中介组织不同 ,社会中介组织反映社会的某一个侧面 ,城市社区则是较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实体 ,社区地域虽有限 ,但社区公共事务范围较广。城市社区发展如何 ,对整个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全方位地加强社区建设 ,强化其功能 ,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 ,整合城市社会、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真正加强社区建设 ,应及时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力培育和强化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构成社区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9,(12)
社会资本对于推进社区治理的良好高效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作为社会资本组成要素的信任要素则对于社会资本整体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中,信任要素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发挥调节效用。一方面,对个人而言,通过构建信任网络集体行动困境得以解决,个人的身份资格和人际互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对组织而言,信任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更带来了整体社区治理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要依靠社区干部这一联系国家与个体的关键群体。通过探究社区干部不同的生命历程,试图解释在相同的"社区场域"中,不同外部参与主体的差异的由来;同时,通过考察社区干部所面临的行政压力、人事制度、资源投放以及党组织调适等结构性因素,回答不同个体倾向的社区干部如何在实践中形成相同逻辑。研究认为,社区干部的外部资源选择受个人生命历程影响,同时,社区干部日常决策中呈现能动性与结构性相结合的有限度自主。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它相比于农民原来生活的农村社区,其内部正在发生着不同以往的变革,最显著的就是熟人社会在失地农民新社区瓦解了.针对这一特殊现象,基层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治理策略的创新来完成对失地农民社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5,(10)
<正>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演进与社会流动分化的加速,基层社区由原本稳定、互知互信的熟人社区,转型为高度流动、陌生、分化的多元重构的新社区。这种转变松动了维系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纽带,在给个人带来"家园远逝"的疏离感与无助感的同时,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潜在的矛盾与危机。为此,我们倡导重建生活世界,以建构起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生活世界,来保证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和谐关系。一、基层社区的社会生态变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进行的"百村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调查"数据,基于性别视角分析社会支持对中国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三种社会支持中,实际支持对中国农村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影响作用显著,表现为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越丰富,获得的实际帮助越多时,个体的社会安全感越高。对比不同性别状况的农村居民发现:丰富的实际支持资源能够有效地提升男性的社会安全感,不同性别农村居民的社会支持对其社会安全感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7所高校共756名1-4年级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户籍的大学生在幸福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感受性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研究发现,城镇户籍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主要是生活满意度指标)与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大学生,并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影响着大学生对幸福的主观体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性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体验。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青年社会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青年社会网,是指由青年人与他人社会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业缘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诸多方面。 青年社会网包括其亲密朋友以及相识的熟人,我们所分析研究的青年社会网是具有一定情感支持与社会交往的个人核心网,即与青年人经常来往或谈论其认为重要的问题或亲情的人。青年社会网的主要内容有:青年社会网的规模、社会网的密度、社会网的组合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