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兴华 《新视野》2007,23(1):20-2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实践,因而没有给我们留下系统的、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著作。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从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实际出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一些理论问题,如:改革与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在全面改革与创新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祉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括的内容是否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清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等,应当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世界社会主义自T.莫尔《乌托邦》一书发表,已走过500年历程。这是风云激荡的500年,是前仆后继的500年,是翻天覆地的500年,是继往开来的500年。这500年涵盖了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拓展四大历史进程,这500年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处理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四个主义的关系:要彻底铲除封建主义余毒,不能让专制主义等渗透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要逐步发展社会主义,不能用党政命令和群众运动办法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要领导人作"社会公仆"表率,与民众同甘共苦,逐步为长远的共产主义目标做准备,不能先享有"各取所需"的特权,命令群众加快进入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丰富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第二,从上层建筑的视角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拓宽了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理论视野;第三,从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性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来源、哲学基础和理论性质上。从实践层面看,两者是主张相异的社会发展模式。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奋斗目标、社会变革方式、民主政治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等方面。鉴于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对民主社会主义。为此,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主体,决不搞私有化;政治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决不搞西方的民主政治;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在20世纪确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强国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全世界,使之成为全球性运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犯的错误,也对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了消极影响。总的看,斯大林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功绩大于过错。  相似文献   

6.
<正>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中、放到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放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加以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是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为了实现国家摆脱混乱失序、追求统一稳定,摆脱屈辱压迫、追求平等自主,摆脱贫穷愚昧、实现富裕文明的愿望,找到一条能够救国、兴国、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人民作了许多尝试和努力.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些步骤:器物引进;制度改良;制度革命;文化变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长期不懈奋斗得来的,是人民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民是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道路不是也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翻版".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比较起来,中国道路有着自己的优势,并已逐渐积累起对自身发展更为有利的战略态势.未来中国依然会面临各种难题和意想不到的风险挑战,但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行程遥远.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大尺度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预见式社会主义;二是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三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从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趋势,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和前途。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极其艰难的历史使命;中国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状况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更是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而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题主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的实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合作的社会,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公有私有并存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坚持发展和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构建作为社会细胞的和谐社区、和谐单位; 在有劳资关系的企业里实行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在整个社会中开展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要坚定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必须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切实搞清楚在不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及重要作用和影响;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展是由一个不完全到完全、不充分到充分、相对到绝对的历史渐进过程;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切实搞清楚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我们应当正确汲取的根本教训,进而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以及希望所在;切实搞清楚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信社会制度本质,基本矛盾及必然灭亡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坚定持久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管新华  汪旻艳 《探索》2005,5(4):9-12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理想目标和现实追求。毛泽东奠定了实现理想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邓小平奠定了实现理想的经济体制基础和物质条件;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各地区、阶层和个体和谐成为其主导政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既有思想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描绘和设计了包括内涵特征、立论依据和方法思路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蓝图,使其成为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和现实实践活动,极大地推进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概括和升;也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实践的有力指导和推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追求社会主义真理的进程还将在今后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辨析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重点在于辨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叫作“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在认识论上混淆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关系的不同层次,将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有用东西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方法,错误地看作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把我国列入“国家资本主义”行列,是由于概念混乱,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概误认为就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曾设想过,经济文化较不发达国家将在西欧先进国家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示范和帮助下,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地接力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个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贡献.他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解放思想的一代新风,为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思想条件;创立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基本设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实践基础.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十几亿人民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累积起了越来越深厚的实践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获得了新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命题,但他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赢得最终胜利,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根本前提;基于我国国情探索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了制度之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的若干思想,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石;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的全方位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因此说,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奠基者。  相似文献   

17.
施芝鸿 《求是》2012,(23):16-23
党的十八大的重大历史和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0周年之际召开的。这次大会能否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基础上,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之所在,是国人、世人共同关注的。党的十八大不负众望,精辟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某些人鼓吹和宣扬的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普世价值”观,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在当今世界实行西化、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是高度重视和发展民主、自由、人权的社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的智力、资本、功能、政治和社会五大优势,通过福建省实地调研发现:统战部门对农村情况调研不够,农村统战工作缺乏针对性;农村统战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农村民间组织发育不足,农村统战工作缺少依托;农民居住分散,统战协调成本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一战线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广泛组织统一战线成员深入农村考察,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谋献策;建立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培育、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娟 《理论导报》2008,(8):26-28,31
一年多来,学术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层面探讨的同时,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是什么和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方面,主要从概念界定、必备要件、基本内涵和特征等方面展开探讨;在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方面,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