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这是晚春的四月,中国的草木已经准备好,准备好进入一个新的季节,在这个热季,烈阳和暴雨注定如影随形。它们伸长手臂,只为了最终的成熟。这是晚春的四月,一份成长了20年的杂志,又一次打开了自己的窗。20年只是一瞬,20年好像一生。他看见老人刚走完自己的路,他看见孩子才睁大清澈的眼。他看见更多的人正在路上奔走,在工作,在吃饭,在看书,在流汗,在思考,在酣眠,在欢笑,在闲谈,在冲突,在流泪,在悲伤,在感叹。20年如此值得欢庆,20年又如此平常如每天,对于一份杂志,这天,他仍然像以前一样清醒,在白纸黑字上记录,分析,人们把那叫做新闻,他自己知道,穷其一生,他想要的是历史。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14)
正这一情况,完全颠覆了此前我对崇明岛婚姻状况的想象。同时,也颠覆了过去我只知道上海有"剩女"的知识。最近,我在上海崇明岛所进行的社会和文化生态调查,有些内容已发在2016第13期的《南风窗》。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呈现崇明在人口结构方面正在发生的改变。这次的调查区域,我选择在竖新镇、中兴镇和陈家镇这三个地方。因为竖新镇在崇明岛中部,陈家镇在最南部,中兴镇在这二者之间。所以,它们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在哈佛感受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夏至2000年夏,我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研修。在哈佛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里的教与学。 在哈佛两个学期中,我在该校政府系和肯尼迪政府学院听了4门课,同时在哈佛的邻居MIT政治系也听过3门课。在这些课中,有本科生的课,也有研究生的课,涉及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对外战略和东亚国际关系。哈佛和MIT都是美国的名校,而且同处麻省的剑桥市,有点象北大和清华都在北京的海淀区。两校的课程有些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很相象,比如都是美国式的上课方式,多采取研讨班的形式。所以这里主要谈谈我对在哈佛上课的印象。听课可能是我在哈佛进修的最大收获,因为它让我亲身体验美国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社交场合,人们在介绍认识以后,常常会相互递上一张名片,留作将来联系用。在做生意的时候,名片也能带来许多方便。所谓名片,又叫咭片,它在我国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末期,就有人将自己的姓名、籍贯、住址等刻在竹木片上,用来通名拜访求见。这可以算是最早的名片了。到了东汉,人们用纸卷代替竹木来制作名片,有的人还欢喜在上  相似文献   

5.
石勇 《南风窗》2013,(15):42-43
万物皆流。社会从来就不会一直呆在它曾经呆过的地方。在向"未来"的演化中,或者在表层,或者在社会结构的内部,隐藏着一些神秘的符码。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我们仍能够模糊地感觉到,现在的中国社会,和去年,和过去几年,在氛围、心态上已经有了一些不同。这个不同,就是社会变狠的趋势,正在被加剧。  相似文献   

6.
当我还是一名公司男的时候,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一本《当代英雄》。那会儿只知道这是本名著,而且很薄,属于差旅便携式。于是,这本书跟着我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的峡谷雪山之间游荡了一个月。最后一程的滇桂线上,在火车隆隆中终于读完了。在阳朔休整的几天时间里,迅速重温了一遍,直读得后背发冷,好像被扒光了上衣扔在冬天的街上。在这之前,在这之后,我从未有过如此胆战心惊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7.
致读者     
《南风窗》1996,(12)
朋友,在过去的1996年,我们相逢在《南风窗》。这一份缘,将在你我心中永存。今年第三期连环奖的获奖名单已经抽出。在纸上,我们公布的是您的名字;在心里,南风窗人永远感谢您的这一份厚爱。1997,我们将继续向您奉献最好的,最精美的,最真诚的……  相似文献   

8.
人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洋 《南风窗》2011,(7):59-60
中国的城市化表现的是在物理方面的超前,在人的方面的落后。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6%,落后于全世界50%的水平,也落后于多数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的城市化表现的是在物理方面的超前,在人的方面的落后。光辉的城市在中国,城市和农村形成鲜明的对照,即使是人均收入最低的省份贵州,其省城贵阳也是高楼林立,高架桥纵横,按一个外国朋友的话说,贵阳"也是拿得出手的"。在发达国家,乡村和城市一样好;在不发达国家,城市和乡村一样糟糕。世界上多数国家没有户口限制。在穷国,农村人进了城,找块儿空地搭个窝棚把家安上,久  相似文献   

9.
令华盛顿担忧的是,美国对中东的控制正在松弛。美国在中东尚未受到不可扭转的挫败,但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已经削弱。由于成功地干预了黎巴嫩,至少有一个阵地已经走向相反的方向。但在其他地方,反对华盛顿的浪潮此起彼伏。在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选举使那些曾被华盛顿认为是温顺工具或对话者的人颜面扫地,促使更多的激进力量掌握政权。在伊拉克,抵抗活动已经引起一系列连续不断的袭击美国占领者的活动,阻止合作政权的稳定和侵蚀对美国战争本身的支持。关于在该地区建立模范附属国的切尼-沃尔福威茨政治计划被埋葬在费卢杰的瓦砾之下。在阿富汗,游…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3)
正在哪种状况下,家,是可以被携带的?在哪种状况下,旅人即使在异乡,也感觉家在身边?在谈论家的时候,首先我意识到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回家"的路上,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总是"在家"。对于漂泊已成习惯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状态也许是常态。他们到海外去,他们到异乡去,他们到城市去,他们到农村去。家似乎并不能被他们携带在身上,而只是一个向往的,每个月、每一年、或者好几年可以回去一趟的地方。那么我在想,在哪种状况下,家,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地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政党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在当代世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思潮,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各有其特点,发展很不平衡。西欧、北欧、南欧地区是民主社会主义的诞生地,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政党在这一地区普遍影响力大,国际知名度高。在其他大多数地区,民主社会主义则是拿来的"主义"。在有的国家,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影响力非常小,在短时间内很难成长为国内主要政党。有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尽管在国内政治影响力很大,但由于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比较复杂,因而在看得见的将来很难给国家带来大的起色。  相似文献   

12.
<正>走进二月,还仿佛在寒冷的春节里行进。但是,日历在告诉我们,立春了,我们已经走进了春天。这是个早春的二月。走在街头,似乎触摸到了风的暖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二月的阳光,敲开了我们的春梦,开始追逐鸡年的心愿。心愿,是我们心里的愿望,是我们心海的渴望,也是我们心中的梦想。每个人、每个单位都会有自己新一年的心愿,在年的开始,在人生追求新的起点。有了心愿,才会有动力去实现,才会在耕耘中寻找着幸福与快乐。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海啸,伦敦的房地产没多大影响,因为俄罗斯黑帮的资金大批涌进,把伦敦的豪宅市场维持在高价水平。英国的报刊很有点自我解嘲的幽默,指出伦敦早在19世纪就是流亡者的天堂,马克思与列宁,在潦倒失意或在沙皇专政时期,都在伦敦流亡过。今天的俄罗斯黑帮,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14.
郭国强 《法制博览》2015,(2):212+211
律师在刑事司法中的呼风唤雨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律师在法庭上卓越的辩论能力,同样表现在律师在庭外的言论中。律师拥有着天然的话语权,有时甚至可以借助其广泛的人脉或者新兴的媒介,传播个人思想,传递个人对案件的看法,能够诱导舆论导向,甚至可以左右法庭审判。而对于庭外言论的规制很少,所以常会出现律师可以在庭外自由言论的现象。由此可见,规制律师庭外言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这是一块不足8平方米的小天地,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工人,然而,正是在这里,他编织着美好,编织了希望。在“广州穗声服装厂”一间堆满布料、西装的小房间里,我见到了吴瑞生。他30岁左右的年龄,圆圆的脸上挂着真诚的微笑。曾经,我见过许许多多他的同龄人,在舞场,在歌厅,然而他,却在这间小小的房子里,剪裁出广州市第一流水平的西装。他亲手做的西装穿在许多人身上,跨过万水千山,飞越大洋大海,走向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6.
今天在英国政坛,议会遭受报销门冲击,反对党要求提前大选,右翼势力在抬头。有趣的是,英国经济却出现了复苏迹象。布朗在救经济上押的宝,开始有了反应。不幸的是,在惯于报忧不报喜的英国媒体中,没有人站出来替布朗说话。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与西方完全不同。其后果意味深长。在西方,至少在二战后这个时期,我们总是认为合法的国家,绝对是一种民主的运作方式,并且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中国模式却颠覆了这个逻辑。在西方看来,中国没有民主,但它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合法性,我认为比任何西方社会的合法性都大。如果国家的合法性所指的主要或只是民主的运作方...  相似文献   

18.
最美的舞影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舞厅更能显出手的高贵的地方了。那在阳光里千奇百怪的手,纤细或粗朴的手,在昏黄的舞灯里,在如此靠近的舞影里,全都抹上了一层音乐的光彩,柔和而浪漫。在那些个寂寞的时候,每天下了班,匆匆弄顿吃的,我就往舞场跑。在昼消失的地方,我们还能保留些梦的幻想。音乐响起,移动的舞步象是海的潮汐,那伸出的手,那握上的手,就象海里接起的帆。她是人们视线的中心。许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16)
正他们的劳动,不仅在一般人眼中,而且在自己的意识里,往往都算不上"工作",只算是"活"。这篇文章在新闻的意义上已经没有"时效性"了。但从社会记录上来说,它并没有过时。它所反映的现象和本质,每天都在重复,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它源于我这两年利用节假日对一些底层劳动者的调查。我的目的是想借此了解,在今天,底层劳动者是如何看待自身劳动的?"长期"的临时工半年前,2016年春节期间,  相似文献   

20.
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守护我们的城市,陪伴我们的城市一步步变好。他们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战争之中,坚韧团结、和衷共济,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他们冲锋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活跃在居家防疫大后方,奔波在志愿服务爱心路上,奋战在复工复产生产线上,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