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一切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追寻终极无限、力图超越现象之有限的丰富内容,宗教哲学是这种追寻的集中体现。古印度宗教文明的发展,正是古代雅利安人从《吠陀》时代起,经过《奥义书》时代再到佛教时代,追求终极无限的结果。信仰和理性是推进印度宗教终极观念演进的两大工具,人们的理性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备,佛教的产生不仅是这种理性思考发展的顶峰,同时,还最终完成了对理性与信仰二者的超越。佛教的这种哲学方法对现今困境多多的主流文明无疑可提供重大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对个体生存境遇与社会发展前途及其关系的自我超越活动与终极关切状态,是一种对不确定之于确定、无限之于有限的整体性把握和确证。就当代中国而言,信仰的四大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在政治信仰重建,特别是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方面,要综合把握青年人生追求的实现维度、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维度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3.
邓艳  张映先 《求索》2011,(6):134-136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跨文化文本阐释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向我们表明了文本阐释的现实:译者和原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任何理解、阐释活动都是在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都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文本阐释过程其实也就是译者视域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种融合是相对的,是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受"效果历史"的影响,文本的真正意义和阐释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之中。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对其终极意义的把握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进的过程。不存在理想的、绝对客观、忠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有限与无限是一对哲学范畴,它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和辩证关系。政治课教学也存在着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在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政治教师所教学的有限内容,都是无限知识链中的一个节点;而学生对有限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都有可能趋向无限,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无限效用。政治教师对课堂教学有限与无限的认知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决定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信度和效度。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有承担无限责任的意识和境界。一、在教学设计中追寻有限时空的无限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终极作为自身意义的支点。终极是对有限自我的超越性追求。作为终极的信仰,无法经验性地证明但却是对人之己身的精神指引。当终极被解构,自我僭越为终极之后,人的精神世界也就不再有深层的支点。一切都被还原为表象化的和物性的生存主义,生活失去了严肃和意义。重建终极和崇高,是超越和驯服自我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6.
所谓哲学之思,就是超越感性的物象世界去透视一个只能用思想才能把握的思想的世界。哲学思维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对无限的和终极的思想之域进行研究和观照,让精神的理性之光射入这个"阴影的王国"。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打通哲学之眼、掌握和提升反思之法、观照和把握思想之域。  相似文献   

7.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是西方独有的知识形态,它在终极确定性的寻求中,把自身区分为存在论、认识论、生存论等理论形态。这些理论形态不是一般意义的哲学部门或领域的区分,而是寻求终极确定性的不同道路。然而,建立在无限理性信念基础上的终极确定性只能是哲学的理想目标,它不会终止于某条思想道路上。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虽然开拓了新的哲学视域,但它仍需要存在论、意识论的前提。西方哲学是无限循环的论证结构。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受教育者的超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超越发展等丰富的意涵。实践生存论视域下,受教育者的超越发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的内涵与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理想目标",完善"社会之我",趋近"自由自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的本体维度。  相似文献   

10.
田杰 《青年探索》2016,(2):13-22
青年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是对青年存在的终极追问和探寻,可能与某些所谓的"本质"或"规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青年的人性、天性或人类性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它首先诉诸青年,提升青年的"心智品质"和"社会学的想像力",将青年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论题"。从青年"人本身"亦即青年的天性和自然出发,以历史为主轴,关注"人的意象""人性的一般观点"和人的"历史的形象"。青年的生命现象和"人的自然",需要历史的理解和解读。青年,处于生命运动与社会运动的交错点上,正是在这一交错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命形式,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青年学特别需要一种关于青年、社会与历史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11.
罗素曾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唯物主义",理解这"特殊"二字就成为阅读和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课题。马克思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扫除传统唯物主义的障碍,达成目的的方式便是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中自然与历史的关系,论者要么仍旧分割自然与历史,要么在阐释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时,只取自然或历史一端。更恰当的理解方式可能是,既保持自然与历史两端的分别,又坚持二者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12,(4):2-4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1940年-1962年),这个熟悉的名字在我们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  相似文献   

13.
蒋永青 《思想战线》2001,27(4):65-69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其所研究与信奉的"审美"视域的学术超越;"知力意志"说是王国维从"审美"论向"境界"说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叔本华与尼采思想的综合提炼,它是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真、善、美"同一"之域性质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4.
超越之路     
哲学的最高境界既是“奥秘的”,又是“公开的”.哲学要求超越有限以达到无限.无限性使一般常识的观点感到“奥秘”,但这种超越不能丝毫脱离有限,所以哲学又是可以通过有限者的努力而学习到的.超越不是悠闲自在,更不是脱离红尘,超越之路就是在现实的有限事物中忍受并进而战胜各种对立面的过程.超越之路是艰苦的,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气.人们在超越有限的道路上必将战胜“霸权”意识而进入“万物一体”的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15.
民族学视域下如何探索治理理论,可以说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民族学视域下的治理理论探索是多维的,这既是基于理论分析的需要而做出的划分,也是理论抽象的结果。在民族学视域下,通过对治理理论的反思,从结构、过程、理念、策略及目的等五个维度系统地阐释了治理理论。具体而言,包括了治理结构与能动之维:多样性和主体间性;治理过程之维:复杂性与长期性;治理理念之维:承认、包容与团结凝聚;治理策略之维:权力与合法性;治理目的之维:善治等五个方面。文章认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治理更具复杂性。“善治”是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终极价值诉求,多民族国家治理就是无限接近这个诉求的过程,唯有秉持承认、包容及团结凝聚的理念,充分实现各族裔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并在其权力分配过程中体现公平公正及合法性原则,才能无限接近“善治”。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性的视域下,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均对社会整合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哈贝马斯主张用交往理性代替实践理性,通过发挥交往行为的作用,使生活世界免受系统殖民,使生活世界再生产成为可能并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马克思实现社会整合的总体思路是实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超越,这种超越既蕴含着对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也包括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内在的社会性联系,旨在实现自由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关于现代性视域的社会整合思想既是理论批判,也是实践批判,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杨经建 《求索》2015,(1):143-147
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有限存在的价值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人的有限存在的价值规定的自然前提,分析了人的有限存在的价值规定的一般模式及其把人的有限存在和无限的神灵与理性相融合与贯通的终极价值规定的救赎模式和理性模式的缺陷,提出了马克思的人的有限存在的价值生成于人的无限的实践活动的价值规定的实践模式,揭示了人的价值的现实源泉。  相似文献   

19.
崔秋锁 《长白学刊》2005,4(2):42-46
"什么是哲学"问题的症结,在于通过什么方式如何理解和怎样把握"哲学是什么";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正确理解和理论把握哲学本性及其规定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和现代方式.任何对哲学本性的理解和解释都不具有终极性质.在现代理解意义上,哲学,是一门研究问题既确定又不确定、问题性质既终极又普遍、其产生领域既前沿又尖端、其解决方式既逻辑又非逻辑的特殊学说;它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而又同时兼具科学与宗教双重属性和功能的一门特殊综合学科;哲学是时代内容要求的理论表达,是时代精神精华的思想表现,是主体价值追求的自我意识,是社会文明活的灵魂的观念展现.  相似文献   

20.
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就是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的"光明面",克服资本主义文明的"黑暗面",建立崭新的以全民共享为价值取向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依归的社会文明形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不断发展,实践不断深入。只有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前景彰显,尤其体现在以人民性为根基的文明宗旨属性、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层面。越来越彰显其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