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能从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成长为一名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原因,是客观与主观、外因与内因的辩证统一。就外因来说,是四化伟业为我的长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关怀和教育,使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和毅力。就内因而言,我在实践中严于律己,坚持了“立志、实干、学习、创新”八个字。立志,是人生奋进的动力。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立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又  相似文献   

2.
青年逆境成才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青年人才成长的境遇而言,可分为顺境成才和逆境成才。顺境所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固然有利于人才成长,但逆境也往往是青年人才成长中经常遭遇而又必须正确面对的境遇。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认为“多难兴才”,魏源甚至说:“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1]他认为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成才,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逆境成才现象所体现的某种意义上的规律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政治制度使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制度为人才成长提供一种大趋势的制导。正向制导形成人才…  相似文献   

3.
某中学,有一政治教师提问学生:“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只有内因没有外因也会发展变化的事物呢?”出于教师意料之外,有个学生与众不同地回答说:“存在,宇宙发展变化就没有外因”。他的回答引起师生的兴趣和争论。这个学生的回答对不对呢? 应当说,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指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指整个宇宙。唯物辩证法认为,就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言,它的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缺一不行的。但它首先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做是事物的必然的“自己运动”,主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始终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相似文献   

4.
岁末年初谈“危机”,是不是有点“煞风景”?否也!因为生活原本就是阴晴冷暖各有、顺境逆境同在的。尤其是今年来,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常在人们面前晃动:如何对待危机,怎样实施危机管理,就更有议一议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若说残疾儿童“生来不幸”,那一定是这个社会原本就不幸。人人都渴望获得真诚的爱,残疾儿童更是渴望得到这样的爱。爱,是人类心灵的呼唤;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带着这种信念,跨入无声世界,一晃9个年头过去了。从好奇到彷徨,从彷徨到坚定,我与聋孩子朝夕相处,与聋孩子一同成长。  相似文献   

6.
追求     
粉面桃花、出水芙蓉、梨花带雨、梅枝独俏不是我的追求;败柳残枝、枯藤老树、流水落花、地衣红皱更不是我的追求。寻觅着,我的追求……追求是“晨星奔教室,带月宿舍归”的“充实”吗?追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致”吗?追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吗?青春的我感到有些迷茫。看那沙滩上破碎的细沙,什么样的人都能将它踩在脚下。面对宽广的大海,它甘心做那沧海一粟。终于有一天,创造了珍珠藏贝的奇迹。再看那水中沉静的鲤鱼,殊不知生来就要遭受被吃的厄运。抛开鱼肚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沉静的背后…  相似文献   

7.
陈凤杰 《今日海南》2009,(12):40-4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其内因就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外因就是为了人、尊重人、依靠人。  相似文献   

8.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要转变自己的经营机制,必须立足于自身能动地转变,而不能一味只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承认外因的重要,但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既不能颠倒外因和内因在矛盾转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更不能轻视内因主体能动性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9.
刘建林 《台声》2013,(4):68-68
一个人,能守得住几载清苦,已属不易;若一个官员,能守得住一世清苦,那就是奇迹。尤其是对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来说,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在台湾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清廉卓绝,布衣素食,官居浙闽总督,被康熙称为“苦行老僧”。他就是创造了这个奇迹的陈瑸。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天不仅没有塌下来,中国的民主政治还一直在创造着奇迹无论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噪者,还是“中国机遇论”的青睐者,在西方人看来,把“中国”同“民主”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要把“中国式民主”作为关键词来讲,那就肯定会让一些人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些条件,实际上构成了每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结果,有的人际会风云,因势乘便,在顺境中建功立业:有的人历经磨难,劳形苦心,在逆境中展现奇才。这里所说的逆境,  相似文献   

12.
留人第一步:招正确的人 无论是“三中”还是“三期”.甚至非”三中”、“三期”员工也会产生离职,员工离职大体原因无外乎内因、外因两方面:外面有更高的机会在诱惑.而企业内部又出现一些矛盾.如对公司薪资福利不满意.与主管相处不和谐等。外因只是促进因素.内困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内因又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来考察:对公司薪资福利不满意;对公司发展不满意;对自己从事的行业不满意。  相似文献   

13.
医生曾说,这孩子永远不能站立,能活着就是奇迹。然而,奇迹真的出现了:残疾女孩子张佳欢不仅活了下来,而且“飞”了起来——在德国声乐大赛中获奖,并登上联合国成立60年庆典的舞台!站在女儿背后,受尽磨难的单身妈妈钟丽君说:“感谢不幸,让我们如此幸运;感谢痛苦,让我们如此欢乐!”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与感知觉郑雪人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物理世界中,每时每刻都要与之交流。而感知觉是人主观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的物理世界交流的唯一“孔道”或途径,通过感知活动。关于物理世界的信息才有可能进入人的主观世界,由此才会产生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陈旭眼中闪着泪光,指着他那羸弱的妻子说:“我能活到今天,完全是她创造的一个奇迹!爱,使死神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16.
平等与自由     
一般来说,平等与自由是紧密相连的,不平等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正如卢梭所说,“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自由,平等亦没有意义。奴隶们争取的既有平等,也有自由。“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做了主人的人,就不可能自由”(卢梭)。当一个人在法律上位于另一个人之上或之下,他们之间就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使他们双方都失去了自由。作为政府,“必须同等地关心和尊重人民。它决不应该认为某些公民因为…  相似文献   

17.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70页上说 ,“万有引力定律是任何两个宏观物体之间所固有的自然规律” ;第74页中又讲 ,“掌握了浮力定律等规律 ,就能制造船舶和汽球。”教材上述两处都是将定律混同于规律的说法 ,我认为是不妥当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因而具有客观性 ,又称为客观规律。不管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人的思维规律都是客观的 ,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不能凭人的主观意志去创造、改变或消灭。定律则是科学上对某…  相似文献   

18.
说到天津,说到天津的历史,那就不能绕开南开区,用老人们的话说叫“没有南开区,就没有天津卫!”解放前城市小,城墙围起来的地界才算是城区,所以老天津人一说“老城里”或“城里”、“门里”等,指的就是南开区所辖的鼓楼地区,也叫“南开老城厢”。由此可见南开区悠久的城市中心地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是在一定环境中成长的。总的看来,在人才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顺境,也会遇到逆境。那么,一个人应当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呢? 就逆境来说,一方面,它对人才成长不利,会阻碍人们的工作、学习、进步。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奋进,去克服困难,它可以磨炼人们的意志。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出现过许多光辉的人物,可是,在他们被公认为人才以前,几乎都有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四川宜宾流杯池公园有一石刻,上面一段话令人深思:“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辟行辟止看识见。有作为者定有不凡。”石刻的这段话不失为人品评价的尺度。“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是一个人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体现;担当,是一个社会稳定、安全、和谐的基础;担当,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浩然正气的象征。被毛泽东称作“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先生,早年在日本时就对某些国人那种“麻木驯服、前倨后恭”的奴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为此愤然而弃医从文。他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