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伟  王昕 《传承》2011,(18):74-75
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理论为人类理性所反思,并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是现代的事情。在哈贝马斯和马克思的交往异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劳动异化观为分析视域,以对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的合理性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2.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交往”范畴的多义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表征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的丰富性。本文主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源泉、内涵以及其深层话语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了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3.
陈辉 《新东方》2008,(8):59-62
合理性问题是德国社会理论的一条主线,从康德到黑格尔,从马克思再到韦伯,都对合理性问题深切关注。哈贝马斯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合理性”传统,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中集中讨论了“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曹克亮 《传承》2008,(22):84-85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处满怀着对政治的无限热情和对世界格局的无限担忧。其交往行动理论就是在语用学、诠释学的基础上力图重建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共融为目的交往活动,而马克思对交往活动的论述也是哈贝马斯思想交往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将对他们二者的异同进行论述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处满怀着对政治的无限热情和对世界格局的无限担忧.其交往行动理论就是在语用学、诠释学的基础上力图重建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共融为目的交往活动,而马克思时交往活动的论述也是哈贝马斯思想交往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将对他们二者的异同进行论述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淑霞 《求索》2008,(8):97-9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7.
“交往”,这个概念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在形成“生产关系”概念时的过渡性用语。因此,人们在论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时,简单地对它作“生产关系”解。在一般的理论著作中,几乎没有它的踪影。本文主要依据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分析“交往”及“交往形式”的涵义,说明交往概念不能等同于生产关系概念;它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有其独立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去理解世界和人,确保了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性和人对世界的现实性,并实现了生活世界的多功能统一。而哈贝马斯给社会进步开出的药方、公式是交往理性、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理论,相对于马克思全面现实的生活世界,他的生活世界只能概括为“语言乌托邦”。  相似文献   

9.
曾以提出批判的解释学、晚期资本主义理论而闻名于世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在 2 0世纪 70— 80年代转向了交往异化理论的研究。他针对工业文明在现代西方的崛起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状态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交往异化理论 ,以及重建现代性的新理性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黑格尔以来便存在着的理性也是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公共性"理论在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与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中皆具有重要的地位。哈贝马斯将"公共性"概念定义为一种政治文化范畴,并借助于批判公共性的资本主义表现形式,确立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理想类型,藉此探求能以此种公共性为体现的未来社会之存在可能。马克思将公共性理解为一种哲学范畴,并将其纳入历史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中。马克思指出,真实的公共性的最终实现,不应该指望其在精神领域之中自我生成,而应该通过改变财产的私有制度,终结这种制度所具有的隐蔽的压制,释放出被其所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并通过世界性的交往而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实现。  相似文献   

11.
申治安 《求索》2012,(11):150-152
通过吸收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与阿克曼的政治对话理论的积极因素,阿格尔扩展了哈贝马斯的交往概念,把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重建为关于对话的批判理论。关于对话的批判理论,着重强调对话既是质疑与消除剥削性制度安排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自由活动的理想模式。尽管这一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但它也未能走出理想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陈伟功 《新东方》2012,(2):18-21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基本概念的提出,开创了党建研究领域新的论题及认证方法。“学习”是哈贝马斯“行动交往理论”核心概念之一,可以将其视为“交往理性”的同义词。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本质来看,人也是一种“学习”的存在,正处于生成过程中;人们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既可以避免独断论、主观主义,又可以避免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从而为解决当前社会上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 ,就是他探索批判理论“规范性”的过程。在确定以“交往行动理论和话语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过程中 ,哈贝马斯对于启蒙的思考经历了断裂、残缺和重建三个阶段 ,其中关于“启蒙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思想 ,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并最终使他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14.
乔春梅  李敏 《求索》2013,(9):98-101
必然与自由是哈贝马斯与马克思共同关注的理论主题.也因此导引出对人类根本解放问题的有区别的共识.区别的来源即是具有本质区别的自由观。即基于劳动和基于交往的对立.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在于解放生产力以及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哈贝马斯强调规范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从而达到理性的沟通与自由。可以看出。形成于晚期资本主义的哈贝马斯自由观从时代性上显然是对形成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恩自由现的一种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哈贝马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承继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田润锋 《求索》2014,(1):46-50
为了克服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表现,哈贝马斯注意到了日常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潜能,受其他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启发,哈贝马斯重建了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主要致力于重建人们相互理解的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则。对于任何一个话语来说,必须具有可领会性、正确性、真诚性和真实性等有效性要求,这样才能被听者所接受。对于能够胜任交往的人来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资质。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建立起一种以语言为交往中介的交往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万树超 《人民论坛》2010,(12):204-20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相当深刻的启示,而对于中国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和产业化阶段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一笔可观的理论精神财富。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视野,以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为主要对象,重点探讨在交往理论的视野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相当深刻的启示,而对于中国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和产业化阶段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一笔可观的理论精神财富。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视野,以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为主要对象,重点探讨在交往理论的视野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交往,是互相往来的意思。如果把握不好,交往过滥、过俗,则会使交往“变味”,带来消极和负面影响。我的交往“尺度”是:一、平等协商讲原则。对外交往,大都是横向之间的交往,不同于单位内部上下之间的联系,不存在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只能以互相信赖、互相协作、互相支援的精神,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耐心的协商。为此,一要做到尊重对方。交往时应宽容大度,真心待人,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感情、行为和需要,增进了解,协调关系,消除矛盾,创造利于交往的条件。二要做到主动协作。既要通过交往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继军  马晓云 《求索》2013,(7):87-9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应用不仅在社会学和文化学,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也相当突出且成果显著,表现为协商民主政治的构想。作为与中国颇为有缘的西方学者,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在政治领域的理论产品,对于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来说,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则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的导向的介入与设计。本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出发,集中探讨其政治价值导向问题,并结合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政治传统的异同,探析这一理论对中国政治价值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徐生 《青年论坛》2006,42(6):48-51
当代学校教育师生关系的缺失主要是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扩张的结果。当代理性主义教学范式只注重调控教学过程,设计行为目标,无视心理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为我们解决当代学校教育中师生心理交往的缺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根据哈贝马斯对心理交往的分析,应从师生互主体性、制定或论证共同遵守的心理道德规范以及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构建心理交往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