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精华在于提出了礼法结合的设想.荀子认为要重建社会秩序,"礼"是必不可少的。在强调"礼"的重要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法"的重要意义,法律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荀子在吸收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举的主张。荀子的这一主张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 概说以礼为中心的礼法结合论,是中国儒家传统的法律思想。沈家本的礼为体、法为用的法律思想,正是渊源于儒家。沈家本也正是运用这个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法学之盛衰的。沈家本开宗明义地说:“孔子言:道政齐刑,而必进之以德。礼是制治之源,不偏重乎法,然亦不能废法而不用。”这就是他论说法学盛衰的思想之纲,是他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3.
对于先秦文献中屡次出现的黄老学说的重要术语"明者为法,微道是行",前人解释各异。将诸文献前后联系起来并结合相关注疏看,其"微"当训为"隐行",全句语意则涉及黄老学说中的"道"、"法"之辨。此术语与黄老法律观中的"刑德"、"夜行"二理论密切相关,对理解战国后期法律思想之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荀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5.
郭淑新  陈健 《法学杂志》2016,(2):96-103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启儒法合流、礼法并用先河的著名思想家.他身处社会急剧变革、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这个时代促使他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中去深入思考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其隆礼重法思想是基于儒家立场对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法家思想进行反思、评判后的理论结晶.这一思想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礼法并用的国家治理模式的思想基础.深入研究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对于当前进一步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子航 《法制与社会》2011,(32):7+15-7,15
荀子是中国古代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历来被学界所重视。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并没有拘泥于儒家传统学说,而是综合了儒家和法家学说,提出了礼制和法制结合的理论。"隆礼重法",礼法并举,他的思想对后世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远。深入研究荀子思想中礼与法的辩证关系,对今天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礼法结合精神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荀子最早提出礼法结合,而真正完成礼法结合由理论到实践过程,创立新儒学的是董仲舒。经过历代儒家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不断补充和发展,礼法结合成为西汉以降历代王朝的治国之道。这种独特的治国之道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组织理论代表了战国末期儒家组织管理理论的最高水平。当我们从现代组织理论的视角去解读荀子组织理论时,会发现它是超越性与局限性的矛盾综合体。本文拟从定职不定员的等级制,弱君强相的礼法之治,夺人之心的组织发展观三方面,对荀子的组织理论加以梳理,以期为现代管理者吸收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荀子和西塞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不同,不能不研究各自的思想基础,从而不能不首先从荀子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出发,因为正是他们分别为两大法系的正统法律思想打下了第一块基石。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的思想家。为满足当时各国封建君主寻求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治国之术的要求,荀子尽其毕生精力改造儒家之“礼”,修正法家之“法”,最终创立了以儒法合流为基础的一整套封建法律思想体系,但未为秦用。至汉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提出自己关于发生在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一些条款的礼法之争及礼、法两派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对于礼、法两派的主张都应重新评价.而礼法之争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苟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整个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对荀子"礼法并举"等重要社会思想以及"礼"与"法"的互补性的叙述,道出了"礼法并举"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阐明了"礼法并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希望处于重大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荀子的社会思想能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礼法关系是中国法律文化的根本问题。每次大变局都会重新审视礼法关系,然变革初期的礼法之辩后期多转向话语之争,最终诉诸权威决断。造法变、曲法常、毁法易、无法终的自反性法律现象固然与社会结构和政法体制的掣肘密不可分。但法律缺乏严密化学术论证,所依法律思维、所用法律方法、所凭法律知识缺乏理论性也是重要原因。在法治中国背景下,必须构建发现和转化法律文化的法学范式,才能与当代中国的法治相沟通。管子的实质法学范式和商鞅的形式法学范式能为理解礼法合治传统提供一个例证式解释框架,启发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内在视角的规范化思考,也能为打开法治中国之“国情”的规范结构提供法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在战国时期分为许多流派,大家最为熟知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思孟一派,这一派被认为是儒家各派的正统,是孔丘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后人把孟子与孔子并称为两圣。另一派则是以荀况为代表,他对孔丘思想做了较大的变革,荀子实际上是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但是长期以来,荀子的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故本文着重谈论荀子思想对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初至武帝期间的法律指导思想是什么?史学界多认为是黄老思想,但认识不一。《中国法制史》既认为"实际上是行消极法家之学,或说是一种‘外道内法'的策略",又认为其间"黄老思想一直居统治地位,而辅之以儒法思想".本文认为,这一期间的法律指导思想是以法家为主,兼采道儒。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生活环境较之孔孟的时代更具功利色彩。一方面,战国争霸的形势转入鏖战,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曙光又已隐隐出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儒家学者面临着一种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则决定了儒学的发展和动向。然而,儒家在经历了理想化发展历程后,至战国后期已经陷入窘境,这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学把人的自我分为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两个层面,先秦儒家持一种外在自我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关于内外自我相互交通和自我整体建构的主张.儒家学者认为自我人格整体的建构,须经历从以"诗"所表征的生命意义,走向以"礼"所表征的行为规范,最终达到以"乐"所表征的本真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的生产力的催化下,宗周礼治随同其赖以存生的宗法制度的瓦解而迅速崩溃.社会进入了大变革时期。当此之际,先秦的思想家们遂各思以其道易天下。各家对人生、社会问题有着不同的体认兼之立场、动机的各异,遂至观点分歧、争鸣不已。其间儒家言礼法家倡法,最为对立,礼法之争如是而已。 一、儒家由性善论或人性趋善论出发,对人类文明作了乐观主义或曰理想主义的解析,并基于这种人文观对西周以来的传统意识采取了“弘道”的态度。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基此,儒家极称礼治,视复礼为最高之己任,所谓“一日克己…  相似文献   

19.
“法”概念是战国时期黄老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对法家学说之影响尤大。但由于双方探讨基本着眼点不同,导致后期发展各异。作为战国末期黄老作品,《鹖冠子》中的“法”观念更充分地体现出自身学派的特点,并已发秦汉后新理论之先声。  相似文献   

20.
《现代法学》2015,(5):12-22
战国中期的尸佼以"去私"为核心理念,循政治实用原则,折衷各家,"取合诸侯"而开创杂家学派。尸佼之学,提挈道家天地道论以立纲维,归旨于"事少功多"的理想治世;兼采儒、墨道德仁义之说,致力于道德伦理与功利效益的取舍整合;汇合名、法名实之论,呈现出治人层面之"用贤"与治法层面之"案法"的统合性阐释。尸佼之实用观念与折衷主义,乃商鞅变法前后各家学说沿道法转关、儒法融合的思想史谱系演变之先声,其治道法术合拢之旨趣,堪称先秦诸子思想融汇之范本,亦为汉代百家话语归一之先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