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邱萍 《世纪桥》2010,(19):155-15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转折。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西交流的加强,民俗意识得以倡导;同时,由于世界形势的剧变,"十月革命"的影响深入人心,民众意识也得以觉醒。这一切都为民俗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围绕"五四"运动前后一段时期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发展的特点,主要针对其背景、指导思想、发展起伏及成果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民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该贯穿于文化旅游的始终。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可以使人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譬如:婚俗,可以让人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婚姻制度发展的过程;服饰民俗,可以展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状况,甚至美学要求;建筑民俗、节日民俗、饮食民俗等等,都是它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文  相似文献   

3.
一、时代精神给民俗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近 10多年来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和对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会各方面对民俗事象愈来愈感兴趣 ,给予了很多的关注 ,这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说 ,是件好事。但是 ,许多人包括某些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对涵养自己成长的母体文化 ,只知其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经验的重大课题,也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只有以现有55个少数民族为主体来总结少数民族经济史,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史分期问题、跨界分布民族经济史问题、散居民族经济史问题、分裂出祖国的少数民族经济史问题以及建立全国政权的少数民族同国民经济的关系等问题。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要借鉴历史学派和新经济史学方法的合理因素,同时更加注重其实证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进步所造成的经济关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社会服务是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有的功能,也是其建设的要求。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充分利用学科的理论知识、人才队伍、科学研究等资源优势,结合学科自身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之需,通过理论宣讲、示范点建设、社会调研等平台和载体,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理论宣传服务、为民服务、咨政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构建"四位一体"和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6.
日常的生活世界”既是民俗事象展开的舞台 ,也是小说言说的主要对象。在“生活世界”这一共同理论原点上民俗与现代小说相互通约并聚合成现代民俗小说。现代民俗小说从民族的“生活世界”中升华出四种关联性的文化主题 ,即生存主题、婚恋主题、信仰主题和斗争主题 ,并在审美风格上分别呈现为深沉冷峻、苍凉激越、宁静淡远、俗白鲜活、热情明朗。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美国权威调查机构PEW发布了一个研究报告,题为《亚裔美国人的崛起》。过去这些年一直有个说法,就是亚裔美国人是一个模范族裔,在教育和收入上都名列前茅。但这个研究报告提供了系统、详细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这个说法,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震惊。在美国,人们都以为以墨西哥人为主的拉丁裔移民人口增长最快,令人吃惊的是,其实亚裔移民才是增长最快的族裔。1965年,亚裔只占美国人口的1%,而今天,亚裔占美国人口的6%。在今天的美国,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高技术雇员,亚裔美国人是受  相似文献   

8.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在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决定着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操作系统运行的成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必须遵行相关性、全面性、重点性、操作性等四大基本原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系统分为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经济认同、宗教认同和风俗习惯认同五个方面,共四级指标,合计60个指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采用"中阈值"法。  相似文献   

9.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提倡研究中共历史要研究社会的时候,就说到其中应注意民俗的考察,最近看到钟敬文主编的<中国民俗史>(六卷本)更增强了我的看法.我认为研究中共历史,要考察其与民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都创造了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增强和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都市民俗的包容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琼飞 《世纪桥》2008,(1):148-149
都市民俗是从空间上划分出来的一种民俗类型,它有着多种特征,包容性是其中比较突出的特征。中国都市民俗的包容有一定的形式,包括对乡村民俗、国外民俗等的包容,这种包容性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蒙古马在草原物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融入最终建构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草原马民俗体系。物质生产民俗下设生产民俗、消费民俗两个类型。马生产民俗是指在牧马实践中予以实施的一系列放养、照料、管理马匹的习俗惯制,其中包括放马、驯马、套马、煽马、疗马、马具民俗六个子类型。马消费民俗是指在役用马匹和加工、使用马乳肉皮毛等马  相似文献   

13.
<正>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地域文化风情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复兴步伐越来越快,各地兴起的民俗祭祀活动日益广泛,影响面持续放大。领导干部参加民俗祭祀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全国最大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妈祖等活动每年盛大上  相似文献   

14.
邢莉 《实践》2010,(5):51-52
民族民俗节日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基因,是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民俗节日是多元文化的表征.它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的象征资源。  相似文献   

15.
杨发仁 《实事求是》2001,3(2):8-9,36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所以如此 ,根本问题在于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同当代中国的民族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走出了一条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与时代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同当代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邓小平的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它象一根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之中。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涵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  相似文献   

16.
娱乐民俗是人类为追求快乐而暂时悬置现实利益的行为。中国古代的娱乐民俗与巫优的乐舞表演、诸侯间的争战以及赌博游戏密切相关。基于"表演、竞赛、机会"三种因素,中国古代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娱乐民俗。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这些娱乐民俗体现出明显的阶级差异、地域差异以及相互糅合的趋势。问题的矛盾性在于,与中国古代娱乐民俗的丰富程度相比,其娱乐哲学显得十分单薄。虽然中国古代的娱乐哲学十分轻视、厌憎娱乐民俗并试图禁止它,但是参与其中的"娱乐体验"证明了娱乐民俗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意义与价值的独立性是基于社会功利的思考所无法裭夺的。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机制是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民族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风土人情、民俗事象属于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最初的闪光和发展的记忆,其中蕴含着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独有气质和特殊精神。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研究和保护就越精心、越周到。民间习俗的记录与介绍不但能使人们了解当  相似文献   

19.
乌力格尔,汉语翻译为"蒙古说书".是科尔沁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它与本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尚密不可分,是伴随着宗教信仰和民俗习尚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地域文化风情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复兴步伐越来越快,各地兴起的民俗祭祀活动日益广泛,影响面持续放大。领导干部参加民俗祭祀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全国最大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妈祖等活动每年盛大上演,规模越来越大,品牌效应日渐凸现。朝觐之风波及全国,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