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主要类型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是民事诉讼理论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法院与当事人相互关系的基本定位,关系到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举证责任制度。诉讼标的理论。当事人制度、再审制度等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和理论。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就是要对法院的审判权和当事人的诉权进行合理配置,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涉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结构等基本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诸多问题的最终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如果不实行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改革,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就不可能向纵深发展而…  相似文献   

2.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是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确立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所应遵循的原则是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 ,吸收和借鉴国外民事司法改革中的有益经验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建设应把握当事人自主和法官职权在程序中的均衡 ,体现效率、效益 ,赋予法官程序引导权 ,以实现司法公正和程序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程序安定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安定是程序法制的基本价值。程序安定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指导意义在于(1)树立程序安定理念,确保司法公正;(2)完善立法,健全制度,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3)严格执法,严惩腐败。  相似文献   

4.
涂小雨 《人大建设》2006,(12):46-47
民事审判的安定性包含两个不同层面,即程序规范的安定和程序运作。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经过多年的运作和不断改革,总体上体现了程序安定性的基本价值取向。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与程序性价值要求相冲突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石时态 《求索》2010,(7):146-148
民事执行机构设置是民事执行权配置改革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湖南法院为加强对民事执行权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实行执行裁判权与执行实施权的分离,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笔者在分析两次改革利弊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执裁分离改革的构想,根据民事执行程序中存在行政性民事执行行为和司法性民事执行审判行为的不同特点,在人民法院设立行政性执行局和司法性执行审判庭,并准确定位其权能,强化其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确保民事执行权运行的公正与高效。  相似文献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现在,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民事审判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民事审判是通过司法手段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一项重要司法工作,与刑事审判、行政审判共同构成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主干。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事审判工作呈现许多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试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军 《岭南学刊》2006,1(5):61-63
作为民事实体法基本原则之一的诚实信用原则,逐渐在民事诉讼领域立足和发展,并为许多国家民事诉讼法所采纳。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与民事实体法有效的衔接,有利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公德建设。必须在审前准备程序、庭审程序和执行程序等方面规范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王丹 《前沿》2004,(1):111-114
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笔者分析了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价值和弊端 ,指出了弊端的根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础,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不涉及到证据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于改变传统审判方式和观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国证据制度至今仍作为诉讼法的附庸,过于粗疏,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现阶段证据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和完善各项证据规则,即“取证规则、举证规则、质证规则、认  相似文献   

10.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在我国已进行多年 ,但这场改革中的误区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误区包括 :价值取向的偏失 ,改革任务的偏失 ,忽视司法观念的改革 ,以及由于缺乏理论准备而导致改革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倾向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一、任命贺小荣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行政审判庭庭长。二、任命张勇健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免去其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职务。三、任命杨临萍(女)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免去其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职务。四、任命程新文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五、任命翟超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  相似文献   

12.
调解作为我国民事审判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解决民事纠纷、缓和人民矛盾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调解制度显现出许多弊端。文章就新时期我国的民事调节制度改革作了简要评析与探讨,以期我国民事调节制度之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一、任命奚晓明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 二、任命黄松有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 三、任命李凡、俞宏武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 四、任命孙华璞、李健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  相似文献   

14.
民事审判中法官的释明权是法官在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如何使用法律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民事审判中法官的地位和角色的法律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彭京宜 《新东方》2000,(5):43-45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在我国已进行多年,但这场改革中的误区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误区包括:价值取向的偏失,改革任务的偏失,忽视司法观念的改革,以及由于缺乏理论准备而导致改革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倾向。  相似文献   

16.
平理 《当代广西》2008,(8):48-49
在老百姓眼中,他们曾是至高无上的“人民法官”,然而知法犯法,他们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2007年12月21日,经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平乐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原审判员邹昌斌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原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原副院长)黄春霆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民事审判第一庭原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陈有平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民事审判第二庭原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李某某,民事审判第二庭原副庭长肖某某,民事审判第二庭原审判员刘某某,均犯了受贿罪,均免予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17.
10月19日上午,鄯善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县法院近两年来的民事审判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和认真评议。与会人大代表首先听取和审议了县法院副院长丁有勇作的《提高民事执法水平,全面推进司法公正》的工作汇报,人大法制委关于法院开展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然后进行座谈评议。大家一致认为,县法院民事审判庭在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量大、办案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审判工作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质疑民事案件抗诉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实行法律监督和行使其职权的主要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对民事抗诉的规定散见于《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对民事案件的抗诉制度进行规定是在 1991年《民事诉讼法》中 ,除此之外 ,最高人民法院仅对民事抗诉制度作过一些司法解释。这是当时民事诉讼职权主义诉讼结构模式和移植前苏联民事诉讼制度的产物。《民事诉讼法》颁布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的司法改革 ,特别是民事诉讼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民事诉…  相似文献   

19.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制度,在长期的民事审判过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本文从分析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改革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继福  刘艳娜 《求索》2011,(9):165-167
民事审判离不开科技证据的运用。要正确运用民事科技证据,关键在于规范法官对民事科技证据的认证。相对于举证、质证,认证是证据运用环节中最终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决定着证据的取舍。但我国的民事科技证据认证制度还很不完善,因此改革与完善民事科技证据的认证制度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