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大鼠骨骼肌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大鼠骨骼肌细胞DNA的定量研究及其方法探讨。方法使用DNA特殊组化染色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 ,对死后不同时间 (0~ 96h)、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大鼠骨骼肌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骨骼肌细胞在死后 12h出现核着色变淡、着色面积变小 ,并随死后时间延长呈持续性下降 ,最终完全消失。结论死后DNA降解率与死后时间呈线性规律关系。图像分析技术对骨骼肌DNA含量测定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7例颅脑外伤死亡的健康青年尸体,在死后48h,环境温度18~24℃,空气相对湿度83~92%和实验湿度54~64%的条件下,检测肝脏、肾脏酶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肝脏乳酸脱氢酶(LDH)和L-苹果酸脱氢酶(MDH),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减低,48h近于阴性;而肾脏上述二种酶活性则在死亡后6h和24h出现高峰,36h开始下降;肝脏的酸性磷酸酶(ACP)亦于死后6h和24h出现高峰,36h开始下降。而肾脏此种酶在死后18~24h,有增高趋势。笔者认为上述酶活性的规律性变化有助于死亡时间的推断。应用二种以上酶活性的变化特点,能够较准确地判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3.
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死后小鼠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死后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骨骼肌细胞核DNA电泳形状的8项参数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彗星”的尾DNA含量比例、尾长、尾矩、O live矩、尾面积数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彗星”的头半径,头DNA含量比例和头面积数值则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经对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多项式运算,获得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01),且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小鼠骨骼肌组织核DNA降解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变化而呈一定规律性变化,DNA降解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人脾淋巴细胞核DNA含量及形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人体死亡后脾淋巴细胞核DNA含量及形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具有明确死亡时间的人体尸体材料,离体脾脏置于室内(19~24℃),在40h内每3~7h取材1次,做成细胞悬液,经RNA酶水解等处理,PI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核中含不完整DNA的细胞数,获得M1值。结果 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M1值逐渐增大,与死亡时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826。在21h,M1值达21.146%,其后M1值的增大出现加速的趋势,在40h达56.965%,并仍有增大的趋势。结论 人体脾脏淋巴细胞核DNA的降解情况(M1值)与死亡时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延长取材时间,积累标本,建立数据库,将为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探讨人死后肝组织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离体肝组织于死后48~72h内每隔4h提取样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检测。观察800cm-1~3 200cm-1范围内检测样本特征峰的变化,指认其对应的化学基团,选择强度比值I1094/I2923作为响应值,并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在48~72h内,随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细胞主要散射峰峰位无明显变化,而其峰强度有明显差异;与核酸有关的峰(1 094cm-1)强度随时间推移有明显下降;与脂类有关的峰(1 454cm-1、2 923cm-1)强度变化不明显;各相对峰强(I1094/I2923)随死亡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并得到回归方程(r=0.914)。结论人死后肝组织细胞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I1094/I2923值与PMI呈负线性关系。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有望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鼠脾细胞DNA含量与早期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选择15只大鼠 ,处死后 ,在24h内每隔1h进行脾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gen染色后 ,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细胞DNA的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异形指数等指标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大鼠脾细胞DNA含量在死后24h内 ,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较有规律的下降。其中积分光密度、平均光密度、异形指数是用来研究死亡24h内脾DNA降解规律 ,并准确推断死亡时间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7只家兔死后48h内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情况。结果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产生彗星现象,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于兔死后6h开始逐渐增加。死后6~1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增加缓慢,死后24~36h出现率上升较快;死后36~4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上升缓慢,但仍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M185.4%),其回归方程为y=-0.0096x2+2.4548x+5.7964,与死亡时间呈正相关(R2=0.9743)。结论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彗星样细胞出现率随死亡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离体人肝细胞核DNA含量死后变化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人肝细胞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在死后4~36h内每小时进行细胞学涂片、Feu lgen-Vans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研究肝细胞核平均灰度、平均光度、积分光密度等参数在死后的变化规律。结果在4~36h内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核的平均灰度逐渐上升,平均光度、积分光密度逐渐下降,获得了36h内3个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结论肝细胞核的平均灰度、平均光度和积分光密度均与死亡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望用于推断早期人体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死亡时间的推测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皮肤具有一定生物力学特性,是机体死后分解破坏发生较迟的部分。本研究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死后大鼠皮肤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探索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系统测试雌性SD大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A组较高环境温度,B组较低环境温度)的死后皮肤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A组大鼠皮肤死后张应力、延伸率在死后1d内先降低后升高,1d~6d逐渐降低,6d~7d略呈上升趋势;B组大鼠皮肤死后张应力在死后2d内先降低后升高,2d~16d逐渐降低,16d~20d略上升。结论 A组的张应力、延伸率和B组的张应力、应变能密度均表现出与死亡时间较好的相关性,是较好的推测死亡时间的生物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死亡后脏器中激素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在动物死亡后不同时间内称取肝脏、脾脏组织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对内皮素、血栓素、皮质醇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动物死亡后3h、6h、24h、36h、72h,内皮素和血栓素含量比0h显著降低(P<0.001);皮质醇含量在死后3h、6h逐渐降低,24h明显升高,尔后降低,变化也呈现一定的趋势。结论死亡后脏器中激素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温度下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规律,寻找推断早期死亡间隔时间(PMI)的新参数。方法10℃和20℃下,大鼠死后0~40h内,每隔4h取材脑组织和骨髓,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DNA降解程度,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彗星参数HeadDNA%、尾长(TL)、Olive尾矩(TM)与PMI的关系。结果大鼠死后早期脑细胞、骨髓细胞核Head DNA%随着PMI逐渐下降的程度不同,20℃脑细胞核Head DNA%降解速率较快。与骨髓细胞相比,脑细胞核Head DNA%与PMI线性关系较好。与TL、TM相比,Head DNA%与PMI的线性关系较好。结论脑组织是利用SCGE检测DNA降解推断PMI的合适检材。Head DNA%较TL、TM推断PMI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小鼠断颈处死后置于10℃、15℃、20℃、25℃、和30℃温度下保存;从死后6h至72h,每6h分别提取肝细胞组织中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8s rRNA循环阈值(Ct值)的变化。应用插值函数进行分析拟合,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方程。结果各温度组Ct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对所得数据进行插值拟合,得到一定温度变化区间内(10℃~30℃),Ct值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五次曲面方程:f(x,y)=-426.9+30.82x+44.48y-1.297x~2-1.837xy-1.388y~2+0.034 38x~3+0.038 17x~2y+0.038 67xy~2+0.028 77y3-0.000 612 9x~4-3.897e~(-7)x~3y-0.001 223x~2y~2+0.000256 6xy3-0.000 537 4y~4+3.606e~(-6)x~5-2.846e~(-6)x~4y+1.009e~(-5)x~3y~2-3.439e~(-6)x~2y3-2.556e~(-7)xy~4+2.664e~(-6)y~5(r2=0.999 4)。结论在外界温度变化条件下,小鼠肝细胞18s rRNA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符合三元五次方程分布,利用插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3.
小鼠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监测小鼠死后骨骼肌核内DNA降解的情况 ,探讨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一般规律。方法 建立小鼠死亡模型 ,在死后 72h内 ,以 12h的间隔取骨骼肌样本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荧光显微镜下测量彗星图像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机体死后 ,骨骼肌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了明显的彗星形拖尾 ,L/W比值随死亡时间而逐渐增大 ,二者呈一定的线性关系。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大鼠死后肝细胞核DNA降解规律,分析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在大鼠死后30h内,每隔3h取肝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用共聚焦显微镜摄取彗星图像,应用彗星图像分析软件(IM I1.0)进行图像分析,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死后大鼠的肝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明显的彗星形拖尾,其尾长(TL)、尾矩(TM)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0~18h)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二者均与死亡时间(PM I)呈现一定的相关回归关系。结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应用于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死后不同环境温度下离体牙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变化与死后时间(PM 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PIPS-2020),测定离体即刻至15d牙齿在低温环境(10~15℃)和高温(30~35℃)环境下牙髓细胞DNA含量变化值,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牙髓细胞DNA降解的速度有所不同,温度的升高有加速牙髓细胞DNA降解的趋势,且DNA降解存在一个平台期。低温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 I之间的相关系数r=0.953,相关指数R2=0.917;高温组的相关系数r=0.991,相关指数R2=0.971。结论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 I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测定牙髓细胞的DNA变化情况对推断3d(高温环境)或6d(低温环境)后的PM I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Zhu Y  Dong YC  Liang WB  Zhang L 《法医学杂志》2011,27(3):161-3, 177
目的 探讨小鼠死后不同时间和温度下脑组织β-actin mRNA、18S rRNA的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将24只健康成年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断颈法处死后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温度中(4℃、37℃),恒定环境湿度为80%.分别于死后即刻和0.5、2、6、24、48h取小鼠脑组织进行总RNA...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图像,探讨视网膜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90只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15组,死后0—28h内(20℃),每2h提取视网膜细胞进行Feulgen-Vans染色;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视网膜细胞核的异形指数(ID)、积分光密度(IOD)和平均光密度(AOD),并运用SPSS12.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视网膜细胞核AOD和IOD随死亡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ID则呈上升趋势。28h内各参数变化的回归方程如下:YAOD=-0.009XAOD+0.590,R^2=0.949,Y100=-0.097X。+18.903,R^2=0.968,Y10=0.122X10+2.246,R^2=0.951。结论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规律性降解,并与PM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原位脱氧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大鼠死后心肌细胞DNA断裂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死亡模型,在25.1℃,分别于死后6、12、24、36、48、60h提取大鼠心肌组织进行TUNEL检测,显微成像系统采集图像,经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死后6~60h,心肌细胞核荧光染色依次由绿色、黄绿色亮度增强、亮黄色到荧光亮度减弱;形态由扁圆形或柱状,大小较均匀,到体积增大、呈毛虫状、多数核碎裂到形态不规整,大部分核形成碎片;心肌组织细胞核的IG,死后6h至36h依次增高,36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心肌细胞核DNA的AG死后24h最高。结论死后各时间点,心肌细胞核的荧光颜色和亮度以及细胞核的大小和形态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人体静脉血ATP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志愿者48名,随机分为6组,肱静脉取静脉血,置于10℃、15℃、20℃、25℃、30℃和35℃下保存;每4h应用ATP检测仪对不同温度下的ATP含量进行检测;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MATLAB软件进行差值函数分析拟合。结果各温度组ATP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从取血即刻的1 573.683 E-13mol/L,降至6.00 E-13mol/L左右,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236h(10℃)、163h(15℃)、124h(20℃)、92h(25℃)、72h(30℃)和64h(35℃),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温度组下ATP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二元三次曲线方程(R2范围为0.976~0.990);进行差值拟合,得到10~35℃范围内ATP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四次曲面方程。结论在不同温度下,人体静脉血ATP降解与PMI关系符合三元四次方程分布,利用差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