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法治与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阐释了和谐社会与法治两者的内涵,探索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法治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建议,以期对社会主义和谐的构建和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奴隶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外延不同。我国对法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和曲折的经历。本文按照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层进行了解读和剖析,分析总结了我国法治的发展进程,着重论述了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当中的作用关系,提出了对依法司法及依法行政的几点改革希望,并对法治、宪政、人权、政权、经济、社会和谐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高校应注入法治文化的内涵,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并举,为高校和谐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法治文化观,民主法治的法治文化制度体系,思想政治工作对法治文化的有力支撑和法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法治文化的四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等院校和谐校园构建的法治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院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其自身的和谐校园构建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法治的视角来探讨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在分析了和谐校园的价值内涵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法治精神、理念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统领、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跨学科概念,具有美学本源、哲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在和谐社会的全部内涵和基本特征中具有统揽全局、支撑全局的作用。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围绕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这四个方面发挥法律的引导和维护作用。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司法保障和守法保障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刘超 《法学论坛》2021,36(2):25-35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构成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价值论、关系论和方法论等几个层面综合实现了生态环境法治的理论创新。在价值论层面,从拓展人的全面价值、彰显和谐发展价值和引入生态安全价值等方面,创新了传统法律价值理论;在法律关系论层面,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淡化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二元论,进而主张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主体“多元化”、彰显了多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秉持整体观方法、倡导协同治理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方法,为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与制度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哲学法治思想内涵丰富,他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范畴的和谐宇宙观。其中老子的和谐法治思想更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老子和谐观中的很多智慧思想肯定会值得我们借鉴。本文就从老子的和谐思想谈起,简要论述了老子和谐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刑事法院与国际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就国际刑事法院与国际法治理念形成的历史脉络、国际法治的基本内涵、在国际法治原则约束下的国际刑事法院所面临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郑娟 《法制与社会》2013,(14):297-298
法治和税收法治思想渊源流长,大多学者是对其内涵的表述来论述法治观和税收法治观。本文通过界定税收法治观,阐释以人为本的税收法治观的内涵,以及对现有税法制度的检视,提出税法制度的完善建议增进以人为本的税收法治观的生成和实现,从而提升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和构建和谐的税收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她是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人在需求增长与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当代中国法治认识领域存在的几个误区,并对其加以分析.进而又从法治与法律相比较的角度对法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2.
徐慧敏 《法制与社会》2013,(29):220-220,222
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支撑。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探讨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最后,对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和谐与法治的构建,依然是人类共同平等发展的需要。全球和谐与法治的构建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五个方面简要的阐述了对构建全球和谐与法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法治与和谐的深入人心,亲属拒证权这一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体现法治人性内涵的法律制度开始引起学者的广泛探讨。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却缺少相关规定。本文探讨了亲属拒证权的内涵和正当化基础,反思了我国关于亲属拒证权的现状,并为亲属拒证权在我国的构建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丛涛 《行政与法》2006,(2):33-34
建设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治的和谐程度。而法治的和谐运行客观上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和谐法治的精神意蕴,是现代法治理念的逻辑基点。和谐法治的建构必须体恤人性,给予人的权益的最大关注。现代和谐法治的建构在现实层面不能忽视权利意识、行政权力运行、司法、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郝云玲 《法制与社会》2011,(10):140-14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政治纲领,也是中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法治"。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内涵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法学理论上一般将法治的内涵视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文明社会的基本原则,占主导地位的普遍观念或内在精神,严格有序的实际状态或社会秩序。实践中要建设成为法治国家,至少需要五个条件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全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文化素质,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导致的社会转型和国家融入世界。当一个国家基本上或大体上具备了上述法治内涵和实现条件时,其成为法治国家的趋势就是不可逆转的。以这些内涵和条件评价近现代中国对法治之路探索的是非曲直和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中国的法治之路已经不可逆转。①  相似文献   

18.
任涛 《行政与法》2006,(12):29-31
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主体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文章围绕法律与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面对中国实现法治和德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德治是法治的权威公正之基础。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仅只依赖法治,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的建设是更深远的,是对法律的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拉开了高教领域法治的序幕,依法治校的实践成如火如荼之势。为实现高校的和谐与稳定,"高校法治"提供了一种理论维度的反思,实现了现实问题的学术化。现行研究存在混淆"高校法治"与"依法治校"、高校法治万能论及价值立场的忽视三种理论误区。只有合理地解析高校法治的内涵才能正本清源、消除歧见,完善高校法治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韶华 《中国司法》2005,(12):82-8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书记对“和谐社会”内涵的阐述表明“民主”与“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而与法治紧密相关的司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是对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司法是法治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实行法治,必须强化司法能力建设进行了探讨。一、和谐社会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