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以前,新加坡的教育施行单语教育。当时华校和英校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楚河汉界,互不相关。英校不教华文,华校不教英文;由于华校的教学媒介语是华语,因此当时的华校生,华文程度远比目前的一般学生高出许多。1956年,新加坡《各党派教育报告书》中规定:每间学校至少必须开设两门语文课,如:华文和英文、英文和马来文,或英文和其他语文。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从此掀开序幕。华校以华文作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英校以英文作为第一语文,华文或马来文或淡米尔文为第二语文;马来学校以马来文作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当时…  相似文献   

2.
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是泰国华文教育的两大体系之一。其基本特征为:产权私立,以补习学校为主要办学形式;商业化运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信用培育、品牌塑造、市场开发和公众评价;规模较大,生源多样化;师资性别年龄学历学缘结构趋于合理,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明显。相对优越的教学条件、较为严谨的教学规范、灵活的班级与课程设置以及注重华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其在华教领域呈现多方面的优势。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的发展,将华教触角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生扩大到所有人群,既增加了受众,也深化了层次,提升了华文教育的效率、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华文教育的推广和中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柬埔寨华文教育事业始于我国同治、道光年间。一百多年来,随着柬政局的变化,几起几落。被称为华文教育黄金时代的50—60年代,全柬有230所华校,学生5万多。70年代以后,步入低谷,到1974年,不仅华文教育被全面禁止,连华侨在公开场合讲华语也被禁止了。90年代以来,随着柬埔寨政府实施经济开放,多元文化政策,华文教育开始复苏,进入了一个新生的历史时期。一、恢复的过程1990年12月20日柬华理事会成立的一天,在金边“首都大会堂”门额上,堂堂正正挂起了用柬文和华文书写的“柬华理事会成立典礼”大幅横额,标志着使用华文…  相似文献   

4.
一、绪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菲律宾掀起了一场有关华语教学的大讨论。参加这场讨论的不仅仅是各个华校,而且是整个菲华社会,包括各华文报社、侨团、宗亲会、校友会、基金会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涵盖了华语教学的方方面面,标志着菲律宾华校的华语教学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对今后华校的华语教学必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菲律宾华校的华语教学是世界汉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面临的问题虽有其特殊性,但在海外华校华语教学中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通过对菲律宾华校华语教学的考察研究。对于我们了解…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暨职工会,是由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暨职工会演变而成的。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成立于1951年,属教育专业团体。1953年,为了谋求改善教师的生活,提高教师的待遇,经理事会会员大会通过决议,向国家劳工部申请成为职工会并获得批准故将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改称为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暨职工会。1980年以后,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制度发生了巨人的变化:全部华校都要把所有用华文教学的科目改为英文本,用英语教学,只保留一科华文,而且列为第二语文。当时,只有九间特选中学和四间小学的华文仍为…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环境的改善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状况也给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些难题。其中提高东南亚地区华文教师培养质量一直是影响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人才库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在华文教育管理部门、华文教师组织、华文教师个体三个层面上对提高华文教师培养质量方面提供相应帮助,促进华文教师培养活动提高效率,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林连玉是马来西亚一位普通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备受广大华人所敬重,并被赞誉为为维护民族及华文教育权益而奋斗终生的巨人和一代华校斗士。林连玉,原名采居。1901年农历7月初6日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永春县蓬壶西昌乡,是在一个世代寒儒的书香之家出生和长大的。祖父林以仁是前清的岁贡生,是家乡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塾师。其父林赓飚(字亮泽),是前清的廪生,也以教书为业。  相似文献   

8.
一张纸的美     
正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自我而不放纵欲望,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是美德。节约的价值不是肉眼所见的一滴水或一张纸,而是广阔无边的自然资源,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日航酒店召开,我在会上惊喜地见到了东瑞先生。东瑞是香港文坛重要作家,在世界华文作家群中享有盛名,我在上世纪90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既是海外华文报刊的发祥地,也是当今世界海外华文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1815-1995年累计的华文报刊总数,还是目前华文报的发行总量,均名列世界第一。但是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问世,本文将散见于对"东南亚"或更大范围的"海外"华文媒介、"世界"新闻传播的研究文献中关于马来西亚华文报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相辅相成。印尼华文报纸在向华族传播资讯的同时也对华文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宣传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为华文教育营造建设性氛围;热情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多方面激发华文学习动机的形成;全力争取华人权益,为华文教育赢得生存空间和合法地位;大力倡导族际和谐,为华文教育寻求友族理解和社会包容;维护华族团结,推动华社活动,为华文教育构筑族群共识;不断丰富版面内容,促进读者华文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认知的发展;大量刊载华教信息,为华文教育提供广告服务、舆论引导和传播平台;直接参与华文教育事业,给予资金、物质、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从西统至今,菲律宾华文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第一阶段:长久的放任第一阶段可上溯至西统时期,一直到美统结束、独立初期。这一阶段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是持自由放任的态度,华文教育基本上是在没有任何限制、压力的形势下,依靠华侨社会自身的力量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西班牙统治菲岛时期,没有正规的华侨学校,所以基本上谈不上华文教育。一些皈依天主教的华人或华侨,将其子女送天主教学校,久而久之,大体同化于当地菲人之中。还有一些华侨、华人靠私人或开办私塾的方式来教育华侨子女。19世纪末…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媒体被赋予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能。作为重要的海外华文报刊集中地之一,东南亚华文报纸如何发挥其作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四国华文报纸为例,运用传播学的某些理论对它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实践进行归纳分析,并指出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飞抵柬埔寨首都金边市.走出机舱,一股热浪扑面袭来.而当我在柬埔寨走访了几天后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最热闹的现象:柬埔寨的华文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生机勃发.在金边市,我访问了全柬华侨华人最高领导机构——柬华理事总会,还有潮州会馆、广肇会馆、客属会馆、海南会馆和福建同乡会,得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以发展华文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在总会和各会馆中,分别设立有文教处和文教组,负责组织实施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在我所接触的华侨华人中,凡经济富裕的都选择教学质量高的华文学校让子女读书,而家庭贫困的也会千方百计地让子女读上华文学校.  相似文献   

14.
忆陆石先生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次见面我印象深刻,陆石先生戴一副变色眼镜,个子不高,人很精神,有儒雅之风。我觉得他更适合著件中式对襟扣襻,踱四方步,尽管在生活中不总如是。人如其貌,陆石为人正直谦和随性,好人缘在周围是出了名的。就是在我们这些晚辈面前,也一点没有长辈,或者高干、名人的架子,从来不  相似文献   

15.
泰国华文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泰国华文教育有近300年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陷入低谷,一蹶不振。近10年来,华文教育在泰国开始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华文热”上至皇室成员,下至平民百姓。一所所新的华文补习中心、补习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起来,因历史原因已尘封多年的华文学校也纷纷敞开大门,重展当年风采;而许多大学更不示弱,争相设置起汉语专业或开设汉语课程。一些幼儿园也开始意识到开设汉语课的重要,立志把华文教育从幼儿抓起。泰国的华文教育可谓是蓬勃发展,前途无限。一、泰国“华文热”的原因泰国的华文教育之所以如此兴盛,既有外在也有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记忆深处,是在岗位上度过的二三十个春节。自己虽然少了阖家团聚,让我感到自豪的是能让更多的人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新兵连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兴县金星农场度过的。年三十的晚上,天空飘着几许雪花,望着远处迷朦的夜空里绽放开的朵朵礼花和耳边传来的阵阵鞭炮声,与来自河南省濮阳地区的班长一起站在自卫哨的哨位上,心里感到暖融融的。此刻,新兵连的战友们睡得正香,虽然有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干扰,但是训练一天下来,战  相似文献   

17.
我与田流相交,志在弘扬中华文化。正因此,心交神通,永难相忘。我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伊始,即得到田流的帮助,寄赠其全部著作和资料,我也如实予以评价。我俩都是大忙人,文快如风,虽是神交胜似老友,后来偶而见面也是来去匆匆,没有半句客套话,也用不着互相“擦鞋”。因为我们目标一致,时间就是生命,全身心投入到共同事业中,快写多写,写出高质量的作品,为华文文学开创新局面。我最欣赏他这点精神,也最敬佩这种使命感。今逢田流荣获新加坡万宝龙———国大艺术中心文学奖(华文组),作为文友万分高兴,引为荣焉。田流获此大奖,…  相似文献   

18.
中华自古以农立国,而在大陆改革开放不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有台商、台农相继来到大陆,投资农业,成效卓著,渐次形成热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上述古训作出新时代令人瞩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初识印华文学1971年,第一次踏在蕉风椰雨的千岛之国的土地上时,发现这个严禁华文读物入口、不允许有华文商业招牌、华裔家庭里也不敢悬挂中华书法的国家,却有一份基本上称得是华文报章的《印度尼西亚日报》而啧啧称奇!其后,从印尼友人口中获悉,印尼政府在实行印...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魅力     
骄阳似火的六月天,我到北京语言学院,看望与访问从美丽的群岛来的汉语老师们。我毕竟是曾经生长、生活在椰风蕉雨下的游子,对于客从海外来,心中自然而然地感到无限亲切与欣喜。   沉寂了三十多年的汉语文化,在烟消云散而见青天的大好时光,春风吹送,群岛上的汉语老师们,负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地掮起了沉重的十字架,奋勇地拯救濒临枯竭的汉语水源。   华文,作为华族的特有语文,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锤炼、演变、繁衍、发展,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所在,饱含着经受考验的优良素质。   华文,取义于"华夏文化"之"华",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